APP下载

刘敞《公是集》成书及宋代版本考述

2020-01-02赵维宁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刊刻文集

赵维宁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1046)举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为北宋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有传,称其“学问渊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略”[1]。

刘敞有别集《公是集》传世,据《四库全书总目》载,其集有永乐大典本五十四卷。而《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等都记载刘敞集“七十五卷,与所传永乐大典本颇有出入,故而有必要对其版本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在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2]及张尚英《刘敞著述考述》[3]的基础上,对《公是集》成书过程及宋代版本考述进行补充。

一、刘攽作序,藏之未出

《公是集》在刘敞生前并未成书。

《刘敞著述考述》一文认为,其弟刘攽为刘敞所作行状中对《春秋》五书、《七经小传》、《弟子记》等都指明卷数,而独说文集若干卷,说明《公是集》在刘敞生前未曾成书,否则刘攽当会指明具体卷数。

考刘攽为刘敞所作行状《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所著《春秋传》十五卷、《春秋权衡》十七卷、《春秋说例》二卷、《春秋文权》二卷、《春秋意林》五卷、《弟子记》五卷、《七经小传》五卷,皆成书。《易外传》二十卷、《元滋》九篇、《通古》五卷、《古风》五卷,皆未就。文集若干卷。”[4]文中所列刘敞诸多作品,未见《公是集》之名,只说文集若干卷,可知其时并未有《公是集》成书或确切卷数。

另欧阳修所作刘敞墓志铭《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谓:“有文集六十卷。其为《春秋》之说,曰传、曰《权衡》、曰《说例》、曰《文权》、曰《意林》,合四十一卷。又有《七经小传》五卷,《弟子记》五卷,而《七经小传》今盛行于学者。”[5]由此可知,欧阳修作此墓志铭之前已有刘敞别集的雏形六十卷,或为刘攽等亲友所整理,但依旧尚未有《公是集》之名存在。以确切之“六十卷”看来,欧阳修此墓志铭应作于刘攽所作行状之后。

然刘攽别集《彭城集》中收录有《公是先生集序》一文已有“公是先生总集七十五卷”之说,且详细列出各卷包含的内容及卷数:“叙文字为五种:古诗集二十卷,律诗集十五卷,诸五言七言歌行篇曲皆归之诗。内集二十卷,诸议论、辩说、传记、书序、古赋、四言、文词、箴赞、碑刻、铭志、行状皆归之内集。外集十五卷,诸制诰、章表、奏疏、驳议、斋文、覆谥皆归之外集。小集五卷,诸律赋、书启皆归之小集。……先生论《春秋》《易象》《七经说》《弟子记》,不载集中,具别录云。”[6]由此序可知,刘敞关于春秋学说等的著作并未编入《公是集》中,而由文中对内容及卷数如此详备的记叙可知,《公是集》的整理较欧阳修所谓“六十卷”又更进一步,裒辑整理工作应已完成,由此叙录可一窥《公是集》宋本全貌。依祝尚书先生所说,欧阳修所记的六十卷“疑不包括‘外集’十五卷,或当时尚未裒辑,或初不拟将代言之作及奏议等编入文集也”[7]可推测其裒辑过程。

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原甫复忤韩魏公,终不得为翰林学士,将死,戒其子弟无得遽出其集,曰:‘后百余年,世好,定当有知我者。’故贡父(刘攽)次其集,藏之不肯出。私谥曰‘公是先生’。”[8]由此可知,“公是”二字乃刘敞去世后亲友私下给他的谥号,故而其生前不可能以此为别集名。且刘敞曾要求其子弟“无得遽出其集”,故而在其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集虽得以整理成卷,但并未公开刊印。

综上,刘敞生前并未有《公是集》存世,刘攽在其去世后“次其集”,并为之作序,该序可见于《彭城集》,且已有“七十五卷”之形。但遵照刘敞遗愿,刘攽该序本只是“藏之不出”,在一段时间内并未得以公开刊刻。

二、刘奉世成都刊刻蜀本

刘敞离世近三十年后,其子刘奉世于成都任官时刊刻了《公是集》七十五卷,是为蜀本,其时刘攽也已逝世多年。

《宋人别集叙录》引毕仲游《答刘朝散书》曰:“少从公先世之游如子侄兄弟,所以讲闻公是先生侍读道义文章,出入内外,立朝行己之本末者甚悉。故一与公相遇,如旧相识。而寒暄安否之外未及其他,即问《公是先生文集》尚未宣布之因,此三十年欲问之事也。岂谓记存,远枉书教,遂录寄全集七十五卷,遣介东来,行几二千里,因属某为序。”[9]此“刘朝散”即刘敞次子刘奉世,由毕仲游此言可知,刘攽所次《公是先生文集》编本的存在已为人所晓,只是未见刊本,故向刘奉世询问其尚未刊刻之原因。刘奉世为其“录寄全集七十五卷”之本,应为刘攽未曾刊刻之编本。祝尚书先生认为“此后不久当有刊本”[10],即《公是集》之初刊本。

《宋人别集叙录》又引周必大《跋刘原父贡父家书》中所说:“公是文集仅有蜀本,而公非全书,学者或未尽睹。”[11]由此可知,时至南宋,《公是集》有且仅有蜀本传世,蜀本盖即刘奉世在成都所刊之本。《北宋经抚年表》卷五载,绍圣二年(1095)“定州刘奉世知成都”,绍圣三年(1096)“奉世罢”[12],可知刘奉世于绍圣二年至三年间(1095—1096)于成都任职,而绍圣三年距刘敞去世(1068)为二十八年,毕仲游《答刘朝散书》中所谓“三十年欲问之事”之“三十年”约指此时间段。据此可知,蜀本《公是集》应当是初刊于绍圣二年至三年间。

然而,祝尚书先生认为“毕仲游序今佚”[13]。今考毕仲游《西台集》卷八《答刘朝散书》中有言:“不知足下何以知某可序公是先生之文耶?……公是先生之文岂易序耶?……既未敢承集序之意,姑奉手书为谢,伏惟幸察。”[14]可推,毕仲游对这篇序文的写作有所推脱,此序文或从未写成,祝尚书先生“毕仲游序”的说法或不成立。

《刘敞著述考述》一文据此刊本认为叶梦得所记“贡父次其集藏之不肯出”之语有不安之处,实则不妥。蜀本问世之年,刘攽早已辞世,此蜀本乃刘奉世所刊,故而刘攽生前依旧坚持《公是集》藏而不出,叶氏所记并无甚错误。

宋代蜀本《公是集》当为七十五卷无疑,与刘攽序本之卷数相同。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刘公是集七十五卷。”[15]《宋史·艺文志》亦载:“刘敞集七十五卷。”[16]而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原甫百七十五卷”[17],则“百”应为衍字。

三、南宋战乱失佚

《公是集》此刊本在南宋战乱中失佚。《四库全书总目》载:“考史有之《序春秋意林》曰:‘清江为二刘三孔之乡,文献应征而足,今三孔集故在,独二刘所著毁于兵。’则其佚已久矣。”[18]经考证,史有之为庆元府鄞县人,史弥巩之子,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姚勉榜进士[19],曾知临江军州事[20]。“二刘”即刘敞、刘攽,二人为临江地方名人,此序或为史有之于临江军任上所作。由史有之的序文可知,南宋末年刘敞、刘攽兄弟二人的文集已毁于战乱,刘攽《彭城集》宋本今亦不存。

四、结语

综上可知,刘敞别集《公是集》在其逝后方有成书,由刘攽等亲友进行整理后,遵其遗愿,一时藏而不刊。曾有或不含“外集”十五卷的六十卷编本,及后来刘攽于《公是先生集序》中所叙录之七十五卷编本,但刘攽该序文并不说明其时《公是集》已有刊本,刘攽遵照刘敞遗愿,并未将此七十五卷本进行公开刊刻。刘攽去世后,直至绍圣二年至三年间(1095—1096),刘奉世于成都刊刻了蜀本七十五卷,此时距刘敞离世已有近三十年之久。至南宋时,《公是集》仍有且仅有此蜀本问世。

今《公是集》初刊蜀本七十五卷已于南宋战乱亡佚,元代亦不见此书刊本。此后,《公是集》陆续有明钞本、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水西刘氏刊《新喻三刘文集》中的《公是集》四卷、四库全书本、王友亮钞大典本、光绪广雅书局覆聚珍本、傅增湘校对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版本流传。

猜你喜欢

刊刻文集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清代私家藏书开放流通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史记》编印与传播效应初探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迎“春”冰心
《郭汉城文集》简介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民主与科学文集
批评与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