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一体”联动背景下职业院校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2020-01-02范震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职业

范震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40)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其教育目标来说,在于技术行动方式的培养与职业行为标准的适应; 就其教育主体而言,在于学校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就其受教群体而言,面向所有具有技术提升需求的劳动及准劳动群体;就其教育模式而言,在于技能型课程与实践性活动的结合。上述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主体多元、受体多样、模式多型的“跨界式”教育[1]。上述表述,为职业教育定下了立足岗位,立足就业的基本基调。该文从技术层面,重点论述学生就业服务、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管理“三维一体”模式,从而初步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就业管理与职业发展运行与保障制度,形成就业服务推动—校企合作保障—顶岗实习提升的双主体育人协同立体化职业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1 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就业服务人员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基础的就业服务是搭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岗位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职业学生的需求。代之的是自身具有就业心理指导能力,掌握职业指导技术理论,熟悉职业岗位市场信息,洞悉未来职业价值走势的高级就业服务人才。构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人才,就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优化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1.1 构建专职的就业服务人员队伍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辅导员职责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专职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专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服务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学生事务发展的需要[2]。在构建队伍的同时,要形成学校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专职开展学生就业服务管理工作,贯通专业就业服务人员的行政管理渠道。同时,考虑到职业院校就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紧密性,教学与实习契合地贴合性和学校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同向性,在专职队伍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打造一支懂专业,有技术,会指导的兼职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兼职队伍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密切同企业的联系,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敏锐察觉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为专业队伍的服务提供更好的行动依据。此外,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以职级激励为保障,以培训培养为依托,以阶段考核为督促,保障和促进该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提升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

应强化职业院校就业服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以能力为导向,依据职业指导师培训要求,构建就业服务人员能力清单。该清单包括职业指导基本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和素养、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就业法律法规、职业咨询基础知识、职业素质测评方法、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咨询与指导技巧、信息采集与处理方式、职业素质测评技术等,使得就业服务人员以职业道德为准则,严格依据就业法律法规,以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搭建就业师资培养平台,重视就业指导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规划技能的提升和发展,确保这一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鼓励教师不断升级就业指导师等各级各类职业从业资格证书;以课题单列规划的形式,鼓励就业服务教师申报各级各类就业专项课题,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技能;搭建学术交流和沟通平台,强化企业人力资源专业和职校就业教师的横向交流,促进高校人才管理专家与职校就业教师的纵向交流,提升就业教师的技能和理论水平。

2 校企合作关系模式的构建

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职业教育受众必须树立以就业为目标导向,以岗位为能力导向,以技能为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这一培养观念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关系,必须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校企合作与融合也就成为职业教育题中必有之意。粘合企业和学校的两大主体的教育界限,实现职校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转化,才能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3]。只有把职业教育转变成为支撑企业与行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核心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潜力,从而最终撬动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工作。

2.1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借鉴

德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且其技术工人素质驰名世界。“双元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双元制”究其形式而言,是指取得高中或初中毕业证书的青年,通过劳动局职业中心选择一家企业,与其签订培训协议;然后再到相关职业学校登记,取得学校学籍资格,这就意味着学生同时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究其内涵而言,在德国“双元制”的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教育,学校进行职业技术知识的教授,企业进行实践技术的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同步开展。德国“双元制”核心在于身份的双元和教育主体的双元,这为我国校企合作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关系的精髓在于将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到解决学生身份问题上,使得学生既是企业的员工,产生学生与企业双向负责的牵引效应,又是学校的学生,产生学生与学校教育接受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突破教育实践的环境限制,积极构建双主体育人场所,进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以上3 个问题的破解,成为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点和立足点[4]。

2.2 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的设想

新型校企合作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身份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签约成为企业的员工,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学生和企业的权益和利益。企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负有培养和养成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签约学生也必须履行企业的培训任务并在后续为企业提供一定年限的服务。这样学生就具有了企业员工身份,此种契约一方面激发企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热忱,同时也使得学生具有归属感和使命感,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职业技能教育落到实处,促进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一体化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参考德国“双元制”的先进经验,可以采用校中厂或厂中校的形式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教学平台,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企业工程师的实践优势,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以科学的比例参与学校理论和企业实践教学。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不断加大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力度。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应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在实践教育中,联合企业突出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学地位,凸显企业实践教学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

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点和立足点在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这既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点。一方面,学校要深化自身的专业内涵,聚焦专业培养能力的提升,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的专业技术需求,结合岗位,立足实践,着眼技术发展和产业迭代,在行业标准的规范下,依据职业技术能力等级资格证书要求,共同研发和编制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校企课本教材,切实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联合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到人才企业“用得好”、企业学生“留得住”,在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的条件下,体现学校职业教育的价值。

3 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探索

顶岗实习实践是职业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所在。顶岗实习管理是顶岗实习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就业服务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5]。从宏观来看,顶岗实习管理是在协调学生和企业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从微观上看,是对企业技能教育质量,学生技术学习质量,学生工作待遇状况的整体监控,因此实习管理机制的构建应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确保学生技能学习质量,保障学生实习合法权益,满足企业未来用工需求做文章,才能确实保证顶岗实习管理活动的有效。

3.1 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构建实习数据平台

充分发挥数据化平台管理的优势,以数字化手段,集中家长端口,学生端口,企业端口和学校端口,及时掌握学生的实践实习信息。在家长端口,家长定期查看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实习生活,并对学生的实习状况给予评价和互动[6]。家长参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学生端口可以及时填报各种实习信息,确保实习的质量。在学生端口,学生通过端口完成各种规定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网络连接的形式,直接连接相关专业产品数据库平台和基本专业知识查询平台,以方便学生在实习任务完成中养成探究和自学的习惯; 企业端口下发实习的内容和实习工作要求,此外还可以查看学生的日常实习与工作情况,岗位师傅的指导和教学状态,甚至学生在厂生活消费情况,真实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学校端口监控学生实习过程,批改学生实习作业,统计学生实习日志,以远程监控的形式,大大提高的顶岗实习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确保的实习管理的稳定运行。作为顶岗实习的基础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连接手段,强化联系,确保沟通,畅通信息,保证顶岗实习管理的高效、便捷运作。

3.2 以组织为导向构建顶岗实习专业管理小组

顶岗实习管理需要组织建设为保证。学校应成立专门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由院长或分管校长作为定岗实习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顶岗实习工作的指挥和管理; 专职辅导员或实习教研室主任在院长或分管校长直属领导下,运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负责各班级顶岗实习具体工作;以企业为单位形成教学班建制,结合企业生产专业要求,依据实习教师专业能力特点,按照企业配备相应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联系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活动。从而形成以组织为导向的顶岗实习三级管理体系。三级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实现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行政管理(专职辅导员或实习教研室主任)和教育管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结合,保证了顶岗实习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3.3 以多平台课程为导向发挥多思政育人效应

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也是教育教学实现的过程。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学生身在校外,就需要发挥线上课程的育人优势,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运用数字化信息手段,在顶岗实习过程环节根据岗位需要和实习要求,嵌入专业核心课程视频,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7]。此外,专业教师可以开展空中课堂答疑活动,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技术疑惑,不断内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就业教师可以开展职业指导,规划职业发展,解答职业困惑,发挥思政育人的先进性优势,促进学生良好职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搭建青年员工,顶岗实习员工的专业能力竞技比武平台,激发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融入企业生产的热情。通过专业课程平台,思政育人平台,技能比武平台的搭建,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实现学生德技的双向互动发展。

就业服务模式三维模块(就业队伍、校企合作、实习管理)互为依据。它们既具有学理的内部联系,又有实践上的犬牙交错[8]。就业服务工作,应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平台,实习管理为依据,运用职业指导师标准理论模型,提升就业教师的素质能力;在新型校企关系基础上,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融合嵌入式产学合作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顶岗实习教育管理。三者相得益彰,才能最终促进职业教育就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