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问题与效能优化路径探析
——以大理大学为例
2020-01-02汪燕桑志强
汪燕,桑志强
(1.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据教育部和人社部的权威统计,2018年中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820 万,2019年的毕业生人数増至834 万,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74 万。与此同时,受近几年经济下行和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影响,“就业难”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就业”一词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计出现39 次,业已成为最重要的政府工作之一。在保民生、促就业的社会期待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异常凸显,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组建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构建起了多元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其中,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潜力和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是各高校普遍的做法,以大理大学为例,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已形成惯例,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作为支撑,且在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该文就大理大学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据探讨提升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效能的优化路径,这构成了该文的核心关注。写作素材和立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深度访谈的第一手资料,笔者选取了大理大学的专业课教师和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教师版)120 份,实际回收问卷112 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108 份;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版)200 份,实际回收问卷185 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179 份。与此同时,笔者对大理大学招生就业处的个别工作人员和部分专业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1 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呈现
专业课教师人数在高校教职工中的占比颇高,且他们是最贴近学生的群体。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为数众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格局中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相对于其他的就业指导人员而言,专业课教师具有专业性强、师生互动频繁、社会资源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较好地转换成为就业指导的优势,进而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1.1 具备显著的专业优势,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专业课教师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相对于就业机构工作人员、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以及辅导员而言,他们具有显著的专业优势。在就业岗位不断细化、差异化、精确化的背景下,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性、 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业已成为衡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而言,专业的多样性是其显著标识,大理大学作为一所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设有17 个教学学院,拥有68 个本科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意向、岗位选择、技能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术业有专攻” 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确保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和精确性。针对大理大学在校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2.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效果好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卷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达86.7%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由此可见,学生、教师及社会公众对上述观点达成普遍共识,这也充分印证了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1.2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确保就业指导的顺利推进
专业课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关系和职责所在,与学生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数不少的大理大学专业课教师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本科生导师,少数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或学生党支部书记,这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为频繁。专业课教师的这一特点可以较好地转化为就业指导的优势:从教师角度而言,频繁的师生互动使教师有机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 学习成绩、 就业意愿等情况,在综合权衡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合理化的就业建议和有效性的就业指导。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课前、课后或是课间休息的时间与任课教师现场交流自己的就业困惑和就业想法,抑或通过班级或课程微信群、QQ 群与任课教师进行线上交流。一般而言,学生更易于对本专业的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这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沟通便捷、接触频繁、相互了解构成了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现实图景,同时也构成了专业课教师开展就业指导的独特优势和资源。
1.3 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效能
专业课教师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与长期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它们对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扩大就业信息量。有学者指出:“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就业信息不对称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学生在就业信息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而专业课教师拥有获取就业信息的特殊渠道能够使学生的这一劣势地位有所改观。专业课教师出于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通常与校外的研究组织、培训机构、各类企业有一定的合作项目和业务往来,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单位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些就业信息对于求职应聘的毕业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具有专业对口、真实有效的特点,就如一位受访教师所言:“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就业信息与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大同小异,则对学生的帮助有限;倘若我们通过内部渠道为学生提供独家的、 最新的就业信息,则能够对学生的求职就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年长资深的教师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再加之教师本人的同学和校友,共同构成了一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层次多样的社会联系网。在这一“网络”成员中,不乏众多的单位领导和业务骨干,专业课教师既可以建议或邀请他的学生、同学抑或校友参加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同时也可以推荐毕业生到这些人员的单位求职应聘。这样的就业指导方式便捷高效、签约率高,备受毕业生欢迎。
专业课教师在参与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具有上述优势,这些优势具有显著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因为如此,参与问卷调查的七成多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将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2 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问题分析
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业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做法。相对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而言,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或是教学之余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属于兼职行为。由于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机制体制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这些不利因素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能,应引起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2.1 缺乏就业指导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这一目标的载体。”[2]它属于一项专门性和精细化的教育指导工作,高效的就业指导既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必备的实践技能作为保障。就业指导教师只有具备与之匹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主要承当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任务,如大理大学的专业课教师承当着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教学工作。尽管少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需要,或是开设的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涉及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但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授课程都与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相差甚远。教师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6.0%的专业课教师未接受过就业指导培训,通过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得知,少数接受过就业指导培训的教师仅限于通过会议或讲座的形式参加过1~2 次的培训,离多元化、 系统化、 常态化的培训模式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不论是参与就业指导的教师,还是接受就业指导的学生都认为专业课教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的就业指导实践是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由此观之,增强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的知识储备和实操技能是提升指导效能的必要举措。
2.2 有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格局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理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要求各二级学院构建“一站式”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将掌握学生状况、畅通就业咨询通道、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帮扶、落实学生就业效果等指标与班级、教师的就业考核相联系,逐渐形成了学校与学院挂钩、学院与教师挂钩、教师与学生挂钩的工作机制,形成学院就业与就业指导教师的考核相挂钩的考核机制。行政命令和挂钩考核的方式固然能够确保全体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但硬性规定和压力机制不利于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此外,参与就业指导的薪酬有限,指导一个学生的薪酬大多以2 个左右的课时计算,深入访谈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表示自己参与就业指导的热情并不高,更多时候是消极被动地参与。这一参与模式难以确保专业课教师开创性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其指导实效也将大打折扣。大理大学现行就业指导规定存在压力机制突出,激励机制不足的特点。如何构建符合专业课教师身份特征和愿望诉求的激励机制,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构建全员参与就业指导格局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3 尚未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人才培育工程,指导内容的全面性、手段的多样化、过程的长期性是构建科学就业指导体系的关键要素。目前来看,大理大学在上述关键要素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首先,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如前所述,就业指导内容涉及就业前景评估、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突出体现了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特征。但从访谈情况来看,为数不少的就业指导教师疏于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育,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方面,以便能够按要求及时汇总和上报相关数据和信息。如此一来,就业指导的实质和精髓将难以体现。其次,就业指导手段方面。教师卷的调查问卷显示,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惯常手段主要涉及 “课堂教学”(86.5%)、“课后交流”(82.3%)、“专题讲座”(38.5%)等;学生卷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理想中的就业指导方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设置就业指导课程”(90.5%)、“打造就业实训基地”(88.6%)、“举办就业指导专题活动”(85.2%)。对比分析来看,教师采用的就业指导手段相对传统,且与学生理想中的指导手段存在一定出入。最后,就业指导过程方面。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指导过程方面呈现出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目前,师生观念认知中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就业指导”简单等同于“就业前指导”,在行为模式上表现为侧重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指导,而对非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则有所疏漏和缺失。学生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也佐证了这一事实,即54.5%的学生表示接受就业指导的初始时间是毕业前夕,26.4%的学生则是在大四学年初次接受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带来的弊端是削弱了教师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学生就业准备的充分性。
从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的问题: 较为凸显的一点是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专门性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技能; 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动力不足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就业指导内容、方式、过程的简单化取向制约了科学就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上述不足之处降低了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3 提升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效能的优化路径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扬长补短” 是实现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的策略之选。在肯定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之上,补足其短板,打造高质量的指导团队,完善配套的机制体制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效能的优化路径,其中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就业指导体系构成了优化路径的三维支架。
3.1 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就业指导培训
一方面,就业指导“既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3],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主要擅长特定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二者“多”与“专”的差异使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就业指导效能大打折扣,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对专业课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就培训内容而言,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模块,具体培训内容以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以专业课教师意见征求稿为依据,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统筹规划和科学拟定。就培训方式而言,在便捷高效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诸如专题讲座、网络课程学习、 经验交流会、 模拟演练等都可供借鉴。此外,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有必要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合理的考核制度。专业课教师队伍庞大,学校可以考虑与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就业指导教师认证培训班。通过培训,专业课教师有望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框架、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群体,同时也为实现学校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3.2 建立符合教师群体特征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对组织成员的职业特点和群体特征有一个准确把握是科学设计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属于典型的知识工作者,这一群体在个人特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愿景目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群体特征: 即“具备专业特长、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拥有强烈的自我成就动机、不盲目崇拜权威。”[4]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Tampoe)对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模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金钱财富是4 个至关重要的激励因素。学校可以考虑以上述4 个激励因素为基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可供参考的举措有:把就业指导的学生人数和频次折算为一定的课时工作量;设立优秀指导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公开表扬和广泛宣传; 就业指导的工作量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把就业指导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提职晋升的依据之一等。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满足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就业指导效能才有望提档升级。
3.3 构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体系是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根本保障。科学合理、成熟稳定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包括丰富多元的内容设计、 便捷高效的方式选择、无缝衔接的全程指导。(1)丰富多元的内容设计。就业指导内容从大类划分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操演练两类,前者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心理教育、求职技巧指导、岗位技能培训、法律政策宣传、就业信息传递等;后者涉及面试模拟、岗位实训、参观见习、单位实习等。“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可以创造价值”[5],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内容设计是实现就业指导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2)便捷高效的方式选择。传统和现代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全方位地呈现和传递就业指导的内容。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包括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专题活动、面谈交流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诸如视频会议、网络直播、雨课堂和钉钉等智能移动教学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开展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就业指导,实现线上线下交流的优势互补是当下就业指导的必然趋势。(3)无缝衔接的全程指导。就业指导并非仅仅针对毕业生的指导,它是一项全程化、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任务,制定既体现差异化又具备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是形成就业指导长效机制的关键。可供借鉴的举措是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对四年级的学生实施求职辅导[6]。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感和焦虑感,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和自信心。
根据专业课教师的特点和现实境况提升其就业指导效能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一专未必多能”的情况,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以此提升教师人力资源的潜能和适应性; 通过契合教师特点和诉求的激励机制,以此满足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部署安排丰富多元的就业指导内容、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无缝衔接的就业指导过程,以此构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上述三大举措能够对就业指导效能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4 结语
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基数较大的专业课教师业已成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利弊参半,有利条件在于其显著的专业优势、频繁的师生接触、丰富的社会资源确保了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利因素则体现在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缺乏、 激励机制不健全、 就业指导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有待完善。扬长避短、补足短板是提升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效能的基本原则,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在于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就业指导体系。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人力资源潜能,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格局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趋势,也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