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意大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1-02戴庆玲侯静怡
戴庆玲 侯静怡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引言
意大利是最早同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欧洲国家之一。中意两国的交往始终贯穿着历史文明和人类才智,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独特性[1]。早在1970年两国就签署了建交公报,2004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后,两国经贸迅速增长。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显示,2018年中意双边贸易额达544.18亿美元,意大利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同时,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在机电产品贸易的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双边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18年中向意出口机电产品占其全部出口的43.25%,同时意向中出口机电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37.72%。2006年后,中国与意大利机电产品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且顺差额逐年增大。中意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由1992年的13.2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223.6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1.97%,其中,中对意机电产品出口额由0.55亿美元增至143.8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4.98%,中从意进口由12.71亿美元增至79.7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7.62%。同时,中国与意大利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中国与世界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其比重由1992年的3.02%下降至2018年的1.09%。
机电产品是中国向意大利出口和从意大利进口最多的商品类别,而这一大类下两国相向出口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水平和结构。随着2019年中意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意大利成为了“七国集团”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重新审视双方机电产品贸易现状,深入分析其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及影响因素,对两国经贸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意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
(一)产业内贸易衡量指标体系
1.静态指标
利用1975年由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提出的GL指数测算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水平,具体公式为:
其中Xi、Mi分别表示中向意第i类机电产品出口额和中从意第i类机电产品进口额。GLi指数取值为0到1之间,GLi指数越接近于0,表明两国第i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本文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SITC第三次修订版,选取的机电产品为SITC第7类。
2.动态指标
为了弥补静态指标不能完全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动态变化这一不足,本文引用1994年布鲁哈特(Brulhart)提出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MIIT,作为衡量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动态指标,具体公式为:
3.分类指标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意机电产品贸易的质量差别和产业内贸易结构,本文引入1995年格林纳威(Greenaway)、海因(Hine)和米尔纳(Milner)提出的GHM法,该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通过测算两国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UVx)和单位进口价值(UVm)的比值来判断产品的贸易结构。具体公式为:
(二)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1.中意机电产品贸易规模和结构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可知,中意双边机电产品贸易额逐年扩大,但贸易结构不平衡。首先,从两国机电产品贸易增速来看,1992—2018年间,中意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增加了16.87倍,年均增速为11.97%。其中,中向意出口额增加了263.65倍,年均增速达24.98%,中从意进口额增加了6.28倍,年均增速为7.62%。可见,中意机电产品进出口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出口增幅尤为明显。其次,从中意机电产品进出口种类来看,1992—2018年间,中意两国机电产品进出口种类多样化。1992年中意双边机电产品贸易以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为主,占中意双边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的50.41%。到了2018年,两国机电产品贸易额排名前四的是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74),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77),电信和音响设备(76)和个别工业专用机械,其贸易额占双边机电产品贸易的比重分别为25.23%、18.54%、15.58%和10.15%。第三,从中意两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差额来看,1992—2005年间,中与意机电产品贸易呈现逆差状态,1996年中对意贸易逆差额高达20.33亿美元。2004年5月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意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中与意机电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此后顺差额在波动中上升。2018年中对意贸易顺差额达64.05亿美元。第四,从双边机电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在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75),电信和音响设备(76),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77)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中顺差额逐年增大,而在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金属加工机械(73)、道路车辆(78)和其他运输设备(79)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中存在较大逆差。可见,技术差异是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结构互补的主因。
2.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分析
(1)静态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1)测算了1992—2018年中意两国机电产品的GL指数(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中意机电产品GL值由1992年的0.0823上升为2018年的0.7136,年平均值达0.65。可见,中意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由低水平转变为了较高水平。具体来说,不同类别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着不同的变化。首先,从机电产品两位数细分类别的GL指数来看,发电机械设备(71)、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74)、道路车辆(78)和其他运输设备(79)的产业内贸易由较低水平上升为较高水平;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015年其GL指数首次大于0.5,2018年上升到0.6251;金属加工机械(73)常年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而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75),电信和音响设备(76),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77)由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了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
表1 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两位数)产业内贸易GL指数
其次,从机电产品三位数细分类别的GL指数来看(选取2018年SITC7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前十的子项,该10大子项的贸易额占中意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的52.70%。结果如表2所示),旋转式电力设备(716),未另列明的电信设备(764),未另列明的电动机械和设备(778)的产业内贸易由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了产业间贸易。其他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零件(728)长期处于产业间贸易,近年来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升。加热和冷却设备(741),气体压缩机和风扇(743),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器具(747),汽车的零件及附件(784)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了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自动数据处理机及其设备(752)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且呈下降趋势,2018年其GL指数为0.0752。小汽车或客运汽车(781)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由低到高再至低的状态,1992年其GL指数为0.0007,在2008年上升至0.9117,到了2018年下降至0.0788。
表2 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三位数)产业内贸易GL指数
总之,静态结果显示中意机电产品已于1999年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了产业内贸易。此外,机电产品大类下子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不同,一些产品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了产业内贸易,如发电机械设备、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道路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等;一些产品长期处于产业间贸易,如个别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属加工机械等;还有一些产品由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了产业间贸易,如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和音响设备,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等。
(2)动态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2)测算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动态指标(如表3所示),1992—1998年间,中意机电产品的 绝对值大于0.5,表明该阶段中意机电产品处于产业间贸易,1999—2018年间,绝对值中一半以上小于0.5,说明此阶段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处于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这与静态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具体来说,从机电产品两位数细分类别的 绝对值来看,与静态结果一致是,发电机械设备(71)、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74)产业内贸易由较低水平上升为较高水平;金属加工机械(73)的 绝对值都大于0.5,且接近于1,表明其处于产业间贸易。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77)由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了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与静态结果不一致的是,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1992—2005年的 绝对值大于0.5,自2006年以来,大多数年份的 绝对值小于0.5,表明其产业内贸易自2006年就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了产业内贸易,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而静态结果显示该产品于2015年才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75)、电信和音响设备(76)的 绝对值在大多数年度都大于0.5,可见这两类产品一直属于产业间贸易,并没有像静态结果显示的由产业内贸易向产业间贸易转变的状态。道路车辆(78)和其他运输设备(79)的 绝对值基本大于0.5,说明这两类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并没有像静态结果显示的已经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表3 1993—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两位数)产业内贸易MIIT指数
从机电产品三位数细分类别的 绝对值来看(如表4所示),与静态结果一致是,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器具(747)的 绝对值于1998年前大于0.5,自1999年及以后小于0.5,可见,该产品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了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自动数据处理机及其设备(752)的 绝对值在大多数年份大于0.5,表明该产品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小汽车或客运汽车(781)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由低到高再至低的状态。与静态结果不一致是,旋转式电力设备(716)的 绝对值由大于0.5逐渐转向小于0.5,期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从整体来看,该产品正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并非静态结果显示的由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业间贸易。其他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零件(728)长期处于产业间贸易,且近年来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并没有像静态结果显示的上升。加热和冷却设备(741)、气体压缩机和风扇(743)和汽车的零件及附件(784)的 绝对值除部分年度外,基本大于0.5,表明该产品始终处于产业间贸易,并没有呈现出静态结果显示的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未另列明的电信设备(764)和未另列明的电动机械设备(778)的 绝对值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大于0.5,表明该两大子项处于产业间贸易,并没有呈现出静态结果显示的由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业间贸易的势态。
表4 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三位数)产业内贸易MIIT指数
(3)分类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公式(3)测算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指标,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贸易排名前十子项的分类指数在(0,0.75)或(1.25,+∞)范围内,可见,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具体来看,旋转式电力设备(716)在大多数年份的分类指数值在[0.75,1.25]范围内,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加热和冷却设备(741)、气体压缩机和风扇(743)和未另列明的电信设备(764)有少部分年份的分类指数值在[0.75,1.25]范围内,说明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波动,总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他子项如728、747、752、778、781、784的分类指数值常年在(0,0.75)或(1.25,+∞)范围内,都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表5 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三位数)产业内贸易分类指数
三、中国与意大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来源及符号预测
1.变量选取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强永昌(2002)较全面地将其概括为了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规模、一体化程度、地理因素、要素享赋、对外开放程度、贸易失衡、国家政策和国家平均关税水平等;二是产业层面,包括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2]。本文将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GL),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人均收入差异、经济规模、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
(1)人均收入差异(DPCI)
林德(Staffan B.Linder,1961)的需求相似论指出人均收入水平对两国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相似需求的产品种类越多,两国越有可能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反之,当两国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越大时,则相似需求的产品范围越小,两国越有可能进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3]。可见,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越小,消费需求越相似,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若两国国民收入提高,则会促进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的产生,从而贸易也相应扩大。用中意两国人均GDP之差与人均GDP之和的比值来表示中意人均收入差异,具体公式表达为:其中PGDPi和PGDPj分别表示中国和意大利的人均GDP。
(2)经济规模(ES)
丁伯根(Tinbergen,1962)认为,一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其与他国进行贸易的比较优势,且该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潜力与经济规模成正比。从出口方面来看,经济规模越大,表明其生产能力越强,生产规模的提高能促进出口供给能力的增强[4];从进口方面来看,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一国经济规模越大,则市场需求也越大,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也会越大,差异化产品越来越多,国内市场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差异化产品需求,进而进口需求潜力会更大。用中意两国GDP的平均值表示两国经济规模,具体公式表达为:ES=(GDPi+GDPj)/2,其中GDPi和GDPj分别表示中国和意大利的GDP,下同。
(3)国际直接投资(FDI)
蒙代尔(Mundell,1957)和马库森(Markuson,1985)等学者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前者认为若存在国际贸易壁垒,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间是替代关系,提出了“替代模型”;后者指出国际投资与贸易间的关系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提出了“互补关系模型”。总结来看,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之间表现为替代或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投资动机密切相关[5]。若意大利对中国的投资动机是促进产品多样化与差异化,则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反之,则不利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本文用中国实际使用意大利直接投资金额表示。
(4)技术进步(TP)
弗农(Raymond Vernon,1966)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差异化的产品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产品需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和衰退等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不同,各国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一类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而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则主要通过引进新产品技术,生产已经完善、进入成熟期的产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技术差异化产品的存在,一国可能出口一种新产品并同时从另一国进口类似产品,产业内贸易由此产生。可见,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一国的技术进步有两种测度方法,一是该国的研发投入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该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6]。本文采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技术进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具体公式表达为:TP=EHT/EMG,其中EHT和EMG分别表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中国制成品出口额。
(5)对外开放程度(OPEN)
巴拉萨(Balassa,1986)认为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若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髙,贸易保护较少,则该国经济越能融入世界经济中,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若一国贸易开放程度越小,对外贸易越不频繁,则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越低[7]。用中国与意大利的进出口总额占两国GDP的比重表示,具体公式表示为:OPEN=(TEIi+TEIj)/(GDPi+GDPj),其中TEIi和TEIj分别表示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和意大利进出口贸易额。
(6)“一带一路”倡议(BRI)
结合当前中国与意大利的实际贸易现状,增设了“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提出这个虚拟变量。“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变量BRI在2013年之前取值为 0,2013—2018年间取值为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对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2.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即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GL)是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计算整理而得。除虚拟变量的解释变量共五个,其中,中国与意大利人均收入差异和经济规模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技术进步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外开放程度数据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笔者选取1992—2018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3.符号预测
结合前述理论,各解释变量对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符号预测及说明如表6所示。
表6 解释变量的预测符号及说明
(二)模型建立及回归检验
1.模型建立
本文以中意机电产品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上述六个变量为解释变量,分析中国与意大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β1、β2、β3、β4、β5、β6为待估计参数,分别表示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受人均收入差异、经济规模、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程度。α为常数,μ为随机误差项。
2.回归检验
(1)单位根检验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Eviews 10.0中的ADF检验对模型中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变量LNGL、LNDPC、LNES和LNFDI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水平下平稳,变量LNTP和LNOPEN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水平下平稳。可见,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表7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长期关系,本文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1987)的两步检验法。
第一步,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回归(如表8所示)。根据回归结果①可知,对外开放程度(LNOPEN)和“一带一路”倡议(BRI)不能通过t检验。将这两个变量剔除后,得到回归结果②,LNDPCI、LNES、LNFDI和LNTP这 4个解释变量都通过了 t检验,调整后的R2为0.9483,接近于1,D-W值为 1.1764,接近2,表明方程拟合度较好,最终得到如下解释方程:
表8 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第二步,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利用ADF协整检验法对残差序列的稳定性进行检验。若残差序列稳定,则表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回归模型合理,反之亦反。对上述回归方程变形得到如下残差方程:
对残差方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的ADF统计量为-5.0245小于显著性为1%的临界值-4.4407,且P值为0.0030,拒绝了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可见,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稳定,且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综上,上述回归模型合理的,可以用来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判断上述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检验(如表9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LNGL是LNES和LNTP的格兰杰原因,即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是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的成因,反之则不是。而LNDPCI、LNFDI与LNGL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人均收入差异、国际直接投资都不是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反之也不成立。
表9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3.结论分析
经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差异(DPCI)、经济规模(ES)、国际直接投资(FDI)和技术进步(TP)对中意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1)中意人均收入差异
回归方程表明,中意人均收入差异(DPCI)与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人均收入差异每缩小1个百分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就会上升1.8789个百分点,这与预期符号相同。当两国人均收入差异越小时,则双边消费需求就越相似,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人均收入差异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均GDP水平跨上新台阶,中意两国人均收入差异逐年缩小,更有利于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提升。
(2)中意经济规模
中意经济规模(ES)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负影响,经济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将下降0.7612个百分点,这与预期符号相反。原因可能是,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规模上升,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会减弱我国的出口依赖性;意大利方面,随着意大利经济规模上升,产品国内生产将逐渐替代国外进口,贸易也随之减少。
(3)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
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FDI)对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有着促进作用,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将提高0.2909个百分点。2004年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加之2019年中意“一带一路”倡议书的签署,双边贸易平稳发展,双向投资快速增长。机电产品是两国经贸的主要产品,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必会促进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提升。
(4)中国的技术进步
中国的技术进步(TP)在回归方程中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有着较大的正影响,中国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百分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将上升1.3392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与预期相同。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2019年科研经费预算占GDP比重2.5%,创历史新高。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随之增加,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5)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
回归模型显示,中意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影响不显著。对外开放程度对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明显的原因,可能由于目前意大利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内贸易没有产生影响,原因可能是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双边经贸往来更加频繁,2019年意大利正式加入,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弱。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以1992—2018年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GL静态指标、MIIT动态指标和GHM分类指标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了两国机电产品的9大两位数类目和10大三位数子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总体来说,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处于中上水平,但该产品细分类目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表现出明显差异。首先,从机电产品的9大两位数类目产品来看,发电机械设备、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金属加工机械,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个别工业专用机械有所上升,近年来处于产业内贸易;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和音响设备、道路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一直属于产业间贸易。其次,从该产品的10大三位数子项产品来看,除了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器处于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旋转式电力设备正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外,其他8大子项产品基本处于产业间贸易。第三,从双边机电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中从意进口以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为主,而对意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机电产品。中国在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和音响设备,电力机械、仪器和用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中顺差额逐年增大,而在个别工业专用机械、金属加工机械、道路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中存在较大逆差。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选取人均收入差异、经济规模、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解释变量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意人均收入差异、技术进步、经济规模和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等因素对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
(二)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技术进步对中意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同时制定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机电产品产业链,提高出口竞争力。具体来说,我国与意大利在个别工业专用机械、金属加工机械、道路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因此,我国可以针对性地加大对上述产品的科技投入,不断提升此类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加大吸引投资力度,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回归结果显示,意对华直接投资有助于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意大利对中国直接投资经历了1992—2008年的增长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意大利对华投资额逐年下降。因此,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意大利对华直接投资引进力度,特别是鼓励意大利对中国的投资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中去。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强外资利用水平,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技术、资本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促使我国机电产品外贸竞争力的提升,最终提高中意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