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化痰方联合中药辨证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2020-01-01肖慧华
杨 涛 杨 静 肖慧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具有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的特点,主要与小儿自身免疫功能、日常营养、外部环境等有关[1-2]。中医认为与小儿体质特点有密切联系。我们探究小儿体质特点,总结经验并确定了养阴化痰基本治法,在前期外治法的研究基础上,再次收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0 例,采用中药内外联合治疗,亦取得良好疗效,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4 年1 月—2016 年1 月江西省中医院儿科门诊患者,共100 例,随机单盲设计按1∶1 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0~2 岁2 例,3~5 岁31 例,6~12 岁17 例。对照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0~2 岁3 例,3~5 岁35 例,6~12 岁12 例。2 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1987 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3]。(1)年龄0~2 岁者,上呼吸道感染每年超过7 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超3 次。(2)年龄3~5 岁者,上呼吸道感染每年超过6 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超过2 次者。(3)年龄6~12 岁者,上呼吸道感染每年超过5 次者;下呼吸道感染每年超过2 次者。(4)第2 次距第1 次至少要间隔7 d 以上。
1.3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近3 个月内未应用中西医免疫调节剂;(3)治疗期间处于症状缓解期者;(4)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防治期间,若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对症处理待症状控制后即停药,做好记录,防治疗程继续实施。
1.4 中医辨证分型 笔者根据儿童发病及证候特点,参考汪受传教授主编《中医儿科学》中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证型标准[4],设立研究体质诊断标准:(1)痰湿之体:体形虚胖,肌肉松软,多汗且黏,喜食肥甘,不喜运动,常喉中有痰,舌体胖大,舌苔腻,易发咳嗽、哮喘;(2)气阴不足:营养较差,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肌肤略显干燥,动则汗出,舌质淡、苔少或剥苔,易发感冒、厌食;(3)阴虚火旺:形体偏瘦,皮肤干涩,毛发枯黄,口鼻干燥,夜间汗出,大便干结,舌尖红、苔少无津,易发咽喉炎、扁桃体炎。
1.5 治疗方法A 组:(1)养阴化痰方:太子参4 g,五味子4 g,陈皮4 g,法半夏4 g,麦冬4 g,黄芪5 g,木瓜4 g,苍术4 g(阴虚火旺型去苍术,加知母4 g;用量以3 岁儿童为例,具体用量按年龄调整)。用法:1 日1 剂,分2~3 次口服,连续1 个月为1 个疗程。(2)辨证穴位敷贴:药物研末,白醋调糊后使用,纱布胶带外固定,连续1 个月为1 个疗程。痰湿之体者,使用白芥子5 g,穴位选用双侧肺俞穴,隔日1 次,白天使用。气阴不足者,使用五味子10 g,穴位选用神阙穴,隔日1 次,白天使用。阴虚炎旺者,使用肉桂5 g,穴位选用双足涌泉穴,隔日1 次,睡前使用。
B 组:21 金维他片(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795),3 岁以内每日半粒,3 岁以上每日1 粒;疗程1 个月。
1.6 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治疗后2 个月评价疗效。(2)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监测;(3)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症状选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医儿科学》[4],自制评分项目和观察表,观察患儿纳差、消瘦、乏力、便干、出汗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登记并评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观察目前暂没有统一标准,故自拟如下:(1)显效:疗程结束后2 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1;(2)好转:疗程结束后2 个月呼吸道感染2 次且2 次间隔时间超过1 个月;(3)无效:疗程结束后2 个月呼吸道感染超过2 次,或呼吸道感染2 次且2 次间隔时间少于1 个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自身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
2 结果
2.1 试验组内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有效率分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4.0%(42/50),阴虚火旺型有效率稍低;气阴不足型、痰湿内蕴型有效率相对更明显。说明试验组治疗有效,且个体化分型方案治疗有效见表1。
表1 中药联合辨证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表 (例)
2.2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比较 试验组在有效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联合治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更优。见表2。
表2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比较表 (例)
2.3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症状评分比较 2 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减少,但2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表 (±s,分)
表3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表 (±s,分)
2.4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比较2 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整体均有上升,以IgA 变化最显著,且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gG、IgM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且2 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比较表 (±s,g/L)
表4 2 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比较表 (±s,g/L)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多因形气未充、肺脾虚弱致肌表不固、反复外感而发病。现代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IgA[6]和IgG[7]的含量降低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作关系密切。有文献报道RRTI 患儿sIgA 含量较正常儿童显著减少[8],而sIgA 中对呼吸道黏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中医学认为:肺与脾在五行方面存在母子关系,RRTI 当属肺系疾病,肺病日久,子盗母气,脾气亦虚,渐而阴血难生,内生痰滞,肺脾同病,虚实互见,导致本病的反复发生。临证也发现患儿体质存在虚实夹杂情况,其中虚者气阴不足为多,实者多有痰滞。故设立养阴益气、健脾化痰之法,结合临证经验、精选方药,以生脉散合二陈汤加减(即养阴化痰方)开展研究。生脉散具益气复脉之功,方案中以太子参代替人参为君药,可增加养阴之力、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9];臣以黄芪益气固表、麦冬养阴益肺;佐用陈皮、法半夏健脾化痰;使配木瓜行气化湿消滞,兼以五味子酸敛肺气,以助肺脾和调;酌选苍术可燥湿健脾,或用知母滋阴清热。全方统合以肺脾同治,培土生金为主,补中有消,补而不腻,用以调节免疫、助肺之功能恢复。
中药穴位贴敷可刺激穴位,激活皮肤中的某些神经末梢和酶类,参与到机体的免疫调节,可提高免疫力或降低过敏状态。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0]。故我们在中药辨证内服基础上,运用三合辨证法(即体质辨证、辨证选穴、辨证选药三项联合)开展本病的外治研究,其一,用白芥子作用于背俞穴的肺俞穴,宜痰湿之体;《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之功。”其二,选五味子用于神阙穴,适宜气阴不足者,神阙穴本身有培元固本等功效;五味子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中,《药品化义》亦云:“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其三,用肉桂作用于足少阴肾经井穴之涌泉穴,用以引火归元,阴虚内热者为宜。小儿为柔嫩之体,皮肤角质层较薄,药物刺激反应更灵敏,而且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研究发现药物的吸收好,敷贴治疗安全有效。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设计的中药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方案,最终达到了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0%,有效减少了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其中阴虚火旺型有效率稍低,气阴不足型、痰湿内蕴型有效率较理想,说明个体化分型方案是有效的,但组方用药还需临床反复验证,方案不断优化,才能使疗效更进一步。症状积分方面2 组统计上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治疗后积分下降明显,说明中药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此外,2 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整体均有上升,以IgA 变化上升相对突出,IgG、IgM 略有上升。其中试验组IgA 上升较对照组显著,提示中药治疗已使免疫力得到部分提高,虽然只是短时间内的变化,却与临床观察到“试验组复感率减少”是一致的。对RRTI 患儿来说,整体免疫功能较正常儿童低下,这不仅是容易发病的原因,其实也是长期反复感染的结果,所以IgG、IgM 变化也是符合临床的,因为整体免疫力提升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药内外同治已获得良好初步成果,突出了内外同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改善复感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感率方面取得满意疗效,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方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RRTI 患儿存在体质上虚实寒热不同,要体现个体化有相当难度,我们开展三合辨证思维,已获有益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契合临床、进一步优化方案,结合现代研究方向、向多中心联合研发,方能更好服务于儿童健康。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门诊和住院的输液治疗,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并取得了相应的疗效,获得了患儿家长的认可和喜欢,带来了不少社会效益和知名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