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经验”之门 绽放课程魅力*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教与学例谈

2020-01-01徐兆宏宝应县射阳湖镇中心初中江苏宝应225814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邓稼先经验法治

徐兆宏(宝应县射阳湖镇中心初中,江苏宝应 225814)

英国作家沃尔特·德拉·梅尔说过:“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为此,笔者尝试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同环节、不同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入教材框题学习的开启栏目“运用你的经验”材料内容,来开辟课堂“豁然开朗”的一片新天地。

一、直奔课堂主旨——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书湖阴先生壁》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富于生命情感的诗句,源自于诗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课堂开始环节,巧妙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直奔课堂主旨,“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画面就会立刻呈现在师生的眼前。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二框题“凝聚法治共识”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开启主题学习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玲玲被父母要求辍学去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

如果师生直接讨论填写,栏目的使用功效就会大打折扣。为此,笔者根据乡情特色编排一幕“我该找谁”的生活情景剧,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到学习的亢奋状态。情景剧的内容如下:

人物:法官朱军、爸爸张顺水、女儿张琴琴、表哥李强及女朋友杨丽。

开场: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法治小剧场。我是法官朱军,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法治政府的有关小常识,故事还得从张琴琴的一家说起。

场景:张琴琴一家刚开的小饭馆(店牌“亲亲荷园家常菜”刚被摘下,屋内传来叹息声、劝导声)。

爸爸:哎,咱家靠近国家级旅游景区荷园,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开个小饭馆没两天,就被政府部门摘牌了,我究竟犯了什么王法?

琴琴:爸,听说开饭馆需要营业执照。

爸爸:我也没有什么熟人,到哪儿去办呢?

杨丽:有事找政府,营业执照当然找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前提是身体健康,所以还需要体检的。

琴琴:妈去世早,爸挣钱不容易,我成绩不好,初三也读不下去了,我就在家料理家务,好让爸爸及时办理营业执照。

李强:琴琴,这可不行,你辍学在家,这是跟义务教育法相抵触的。等哥和你丽姐去民政局办完结婚登记后,帮助你家把饭馆正常营业起来。

这时,店外声音严厉,县林业局的领导正在处理景区最近发生的两村民砍伐林木的事件,三位交警也在抢修园外被破坏的红绿灯。

法官朱军(旁白):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比如想开饭馆找政府市场监督管理所,领结婚证找政府民政部门……

本课由此展开“法治政府”这一目内容的学习,直奔主旨,流畅自然。

二、设置学习悬念——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德与法治课堂,可借助“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设置学习“悬念”,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教材栏目资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故意制造一种“不协调”的氛围,巧用人物冲突、观点碰撞等形式将“悬念”逐一落地,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少年的担当”第二框题“少年当自强”时,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有一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材料,其中最感人的细节是61岁的邓稼先罹患重病回到了北京,在病床上,对看望他的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快去工作吧,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落得太远了。”

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提出思考的问题是:

从邓稼先的身上,你能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果用常规的“读一读”“思一思”“说一说”模式进行经验的单向传输,学生对共和国历史上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认识上不会太深刻,在表达感受的时候也必然会苍白肤浅。

笔者处理此材料时采取设置悬念的方法,将人物的优秀品质蕴含在编写的两个故事《少年自强勇担当》《以身许国壮山河》里,并配上精心剪辑制作的视频短片。

《少年自强勇担当》故事篇中,悬念一个接一个,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撕碎日旗为哪般?”“南下昆明怎转变?”“弃美归国因何故?”从而更清晰更全面体会邓稼先青少年时期自强不息的内在品质。

《以身许国壮山河》故事篇中,则从矛盾冲突入手,感知科学家邓稼先热血沸腾的家国情怀:“带回的是袜子与原子核知识”(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邓稼先带回几双给父亲,可见其孝心深切);“我拿的是10元奖金”;“太不称职的父亲”。

空泛单调阅读与设悬解疑引读,其效果之迥异不言而喻,同为间接经验,前者是植入填充,强迫接受,后者是入情入境,有效迁移,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将学生带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天地。

三、激发探究热情——直挂云帆济沧海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下册,“运用你的经验”30组材料内容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围绕一框题的主题选取相关的图片或材料设计探究问题;有的是创设一定的主题情境,运用学生的语言描述或评价情境的感受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有的是采用调查走访、梦想日记等形式进行观点的整合并引导学生就此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是跨学科的融合(古诗文名言警句阅读,或经典歌曲传唱,或历史地理事件阐述),然后再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一系列的探究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这还需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技巧。

江苏高邮市汪曾祺学校的王俊龙老师所上的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题“夯实法治基础”,将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四幅图片)贯穿于整堂课中并进行有效拓展,令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这节课的设计始终体现遵循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积极探究中将知识观点穿插其间的学习理念,所学知识或接受的观点在探究中得到很好的类比。

一开始经验先行,《打夯号子》夯基础,当一声声“同志们那么/嗬咳/打起夯那么/嗬咳……”从视频中传出之时,听课的一百多位师生都为之震撼,法治中国的建设不正需要这么铿锵有力的夯基之声吗?

接下来的经验伴学环节,王老师用教材中提供的其中三幅图片去印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法治名言:“法治也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所谓良法,就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一如展示的幅幅图片那么井然有序,社会与人的共同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良法的建立。

再通过经验分享,教材中一站式服务的社会生活场景图片显示出良法“善治”的效果,从而启发学生用法治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验法治社会的勃勃生机。

课堂结束前是经验导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去描绘法治蓝图。从学生所展示的作品来看,经验的内化与提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一节课下来,始终洋溢着探究的激情,学生对法治社会的勾勒、理解让人惊奇不已,学生“直挂云帆济沧海”般为法治社会建功立业的决心十分高涨。

四、绽放生命精彩——绝知此事要躬行

素养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在开放、开明、开阔的视野下,寻求更有效的践行活动,使学生的灵魂更有力量,生命更有温度,情操更加高尚。

“运用你的经验”这个栏目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秉性,舒展个性,释放天性,从而绽放课程的无限魅力。

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第二框题“共圆中国梦”中,“运用你的经验”所探究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采访身边的人(父母、老师或邻居等),记录他们的“中国梦”;想一想:他们实现梦想需要哪些条件?

广东佛山市的一位老师,将这样的经验自如地运用到课堂结束部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梦想大拍卖”这一活动环节,掀起课堂行动实践的小高潮。他要求学生体验一下拍卖师的角色,将自己身边人的梦想拍卖给同学们,根据拍卖的一般规则,每一次梦想喊价三次成交,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竞价者,起点价是三个学分币,最高价不突破十个学分币。成交完毕后会产生2—3位幸运买主,然后让幸运买主们说说买下这个梦想的理由。拍卖活动结束后,每人在自己的梦想卡片上写上未来的梦想,并将之赠送给班级中最要好的朋友,被赠者说上一句鼓励感恩的话。

这样由梦想的可贵到确立梦想的思考再到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的理解,学生将满载使命、满怀信心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探讨,深刻领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素养视角无绝对,灵魂铸造无终点。运用经验,转化经验,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成人文精神,感受到个人品位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命态度、道德教养等所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

猜你喜欢

邓稼先经验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