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崇善·向美:道德与法治命题的价值追求
——以近两年浙江省中考综合题为例
2020-01-01曾夏凤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曾夏凤(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一“习语金句”道明了思政课教学的真谛,也进一步指明了新一轮课改的方向。纵观近两年的浙江省道德与法治综合题,“求真、崇善、向美”的价值追求可谓是重彩浓墨,有力地发挥了考试评价的“播种机”作用。
一、价值追求之一:求真
陈友芳教授指出:“有效的纸笔测试,必须有机融合以下三者,精心选择学科任务,巧妙设置考查情境,恰当选择学科知识。”综合题的“求真”价值追求体现在以下维度。
(一)真实的测试材料
真实的测试材料源于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相似,符合学生生活和经验,具有时代性、人文性、适切性、典型性的特点。
1.全真型。它是指以客观存在的、完全真实的人和事物,如时政热点、真人实事、政策法规等为测试材料。
例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昨天,你用生命捍卫我们;今天,我们用法律保护你!
该题的三则测试材料——“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蒋某在网络上发布侮辱英雄烈士的言论”以及“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即属于全真型的测试材料,由真人真事、社会热点焦点以及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组成,其真实性与学科的时代性、人文性紧密相连。
2.仿真型。它是指基于事实,以艺术的手法,化抽象为直观,创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及某些社会现象有极高相似度的仿真情境。
例如,2019年绍兴卷第21题。
阅读漫画《循环》,回答问题。
真实的生活情境主要以初中生“正在进行时”的生活或生活世界为测试材料,该题《循环》的漫画形象,源于社会生活实际,以近些年的社会焦点话题“诈骗”“碰瓷”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处理,人物言行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真实可信,富有警示意义。
(二)真实的学科任务
真实的学科任务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分类比较。它是指对真实测试材料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的特征、表现、范围按照某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类,以识别事物、现象和问题的性质与种类归属。此类学科任务往往基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通常以“判断行为”设问,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题第(1)小题,要求“根据材料‘英雄荣光’,指出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主要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内容”;或以“说明”设问,比较异同点,如2019年绍兴卷第21题第(1)小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中两位主人公错误行为的共同之处”,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归纳能力。
2.理解论证。它是指对真实测试材料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内在关系,或运用学科知识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和科学的检验、理解。此类学科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证明给出的“观点”,或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或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运用学科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整合知识进行举例来印证结论的正确性。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题第(2)小题的“结合‘法律捍卫’,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法律作用”,第(3)小题“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印证蒋某案例带来的警示”。
3.建议对策。它是指借助真实测试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此类学科任务,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自身实际,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如2019年绍兴卷第21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法律角度给两位主人公各提一条不同的建议”,意在“学以致用”,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辨析评价。它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和评析。此类学科任务,往往以“观点评析”设问,要求学生对“观点”进行是非判断,用学科知识予以证明阐述。如2019年丽水卷第23题第(1)小题,要求“运用自由与法治关系的知识,评析‘养犬是个人的自由,他人不应干涉’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学科思维。
(三)真实的评分标准
真实的评分标准,是指借鉴SOLO评价的五层次划分法,将学生在具体任务情境中的关键行为表现划分为问题理解、论点表达等水平的层级化评价。
例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题第(3)小题就采用了这一层级化评价方法。
【评分参考】
第一层次:单一方面从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角度或者忠实履行义务角度简单表述,无展开分析。(1分)
第二层次:从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简单表述,无展开分析。(2分)
第三层次: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简单分析,或者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或忠实履行义务某一方面结合材料深入分析。(3分)
第四层次: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两方面结合材料综合分析,表述充分,逻辑清晰,有理有据。(4分)
真实的评分标准,追求层级但不过于专业化。该题的层级化评分标准,在考虑试题科学性、可测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SOLO的五级标准“主动”降为“四级”,同时文字表述上也考虑阅卷教师的真实水平,如“某一方面”“无展开分析”等,通俗易懂。这种评价标准走“平民化”道路,具有简单易行、真实“可触摸”的特点。
二、价值追求之二:崇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扬善弃恶”是道德与法治综合题的应然追求。
(一)崇善的立意旨归
“意犹帅也”,立意是试题的灵魂。道德与法治综合题追求的是学生在面对真实测试材料时,能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道德实践问题,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
“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这是新时代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必然要求。崇善的立意导向旨在从真实的测试材料、真实的学科内容、真实的学科任务中寻求学科的育人价值。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题中关于优秀传统美德的“分类”辨别,2019年绍兴卷第21题中关于对“循环”乱象的解决对策以及丽水卷第(1)小题“市区养犬问题”的“辨析评价”,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真实问题,通过对爱国、责任、道德、法律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重建,基于学科思想对测试材料中的“是非”“善恶”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传播“善意、善治、善行”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善良、尊法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二)扬善的行为导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考试命题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因而,道德与法治综合题应具有鲜明的学科味,突出其学科的育人价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推进试题的积极行为导向作用。
扬善的行为导向,借助真实的测试任务。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善”,“善人者,人亦善之”。以上湖州卷让学生在“英雄荣光”中,感受“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的传统美德,而蒋某的“以身试法”,利用网络严重侮辱革命烈士,实为否定主流价值,泯灭民族精神;“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学生从二者的对比中,认识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更有行为上的导向作用:警示学生做善良、文明、知法、守法的新时代网民,做优秀传统美德的新时代弘扬者、传承者。
扬善的行为导向,依托创新的学习方式。如2019年丽水卷第23题中蕴含着学习方式的改革,关于“恶犬伤人”,让学生结合“模拟政协”的提案,在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讨论中感悟: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必须依法规范养犬行为,形成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与是非善恶观。模拟政协等新型的活动方式,实现测试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使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在尊法“崇善”中体验法治生活的美好。
三、价值追求之三:向美
道德与法治综合题,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以达成“形、神、意”兼备。
(一)题式的“形象”美
题式“美”,指的是试题的呈现方式。“美”题借鉴PISA测试理念,评测学生是否掌握与他们将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创新题式。一方面,让学生在体验新鲜感、愉悦感的美妙过程中完成对其相关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的检测;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以上丽水卷第23题即呈现新一轮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模拟政协”活动的一般过程以及议案撰写的大致步骤:“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建议与对策”,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知模拟政协的实践场景和活动方式,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有利于建构终身受益的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
(二)题引的神韵美
题引“美”,指的是试题的导语。综合题的“题引”之美,或画龙点睛,或揭示主旨,无不透露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灵动毓秀,充盈着妙不可言的独有神韵。如上述湖州卷第26题的“题引”即是“题旨”,在整道题中起统领全局、彰显主旨的作用;更是“题魂”,大气磅礴,是整道题的核心灵魂所在。“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昨天,英雄烈士用生命捍卫我们;今天,我们用法律保护你!”从“英雄荣光”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感受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作用中,增强学生义务责任的法治意识,激起他们保护“英雄荣光”,并与“以身试法”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主线的意境美
“美”题的一条条主线,犹如“红线串珠”,把一道道综合题串成了一个个统一的整体,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试题因而变得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2019年温州卷第21题充分体现了主线的意境之美。主线:“辨析·认识义务”―“警示·维护权利”―“坚守·捍卫正义”;对应设问:“‘小陈不错,小李不该’,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履行义务的认识”―“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角度分析“火焰山”的观点”―“谈谈你对守护正义的理解”。该题主线与设问高度契合,同时主线与导向无缝链接,在对“小陈不错,小李不该”的辨析中认识“义务”;在“律师的提醒”中获得警示,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角度”的分析中“维护权利”;在“对守护正义的理解”中选择“坚守”、选择“捍卫正义”的“法治行为”。它们共同凸显“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的立意,有效地提升了试题的内涵品质。
“求真、崇善、向美”是道德与法治综合题的价值追求,这三者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因而,“真善美”融合化试题的命制,即在一道题里能有效统整、有机融合“真、善、美”的试题,是纸笔测试综合性试题的理想状态。为此,我们将不懈探索,努力给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