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
2020-01-01张燕平朱志明许超逸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张燕平 朱志明 许超逸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也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说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预见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不可逆转。
一、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境遇
人工智能的智力是从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三处而来的。只要有电和网络,人工智能就能发挥其智力。人工智能有着旺盛的精力、超强的记忆力、灵活的感知力、精准的判断力和惊人的进化能力,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从事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的高科技技术,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人工智能为劳动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人的生活方式便利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劳动,这些替代行为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建造房屋、分拣快递和搬运物品,而且能做会议记录、家庭清洁,运用范围广泛,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又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创造新的劳动需求
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产业链[1],人工智能在扩张生产规模的同时扩大了劳动范围,在代替人类部分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劳动需求。机器从研发到生产,从推广到培训,从使用到再创新,都离不开人类操作。研发人员、生产人员、推广员、培训师、操作员等,都是人工智能创造的新的劳动岗位,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劳动需求,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促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既然社会的劳动需求产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劳动教育产生了冲击,对现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劳动教育也要适应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劳动教育过程要注重整体性,劳动教育目标要符合实际情况,劳动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方式要不断创新。总的来说,劳动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劳动教育的创新有着广阔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二)人工智能给劳动教育带来的挑战
1.滋生错误的劳动观念
在部分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了超强的劳动能力,有些表现甚至比人类表现更为出色。这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容易滋生错误的劳动观念,譬如“机器可以代替劳动”“劳动不再重要”“劳动已经过时”等。这些错误的观念既影响个人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又影响社会良好劳动风气的形成,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缺乏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人脑跟机器脑最大的差别。[2]33虽然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能够发挥强大的功能,但它归根到底是机器,只是复制功能强大,只是解放了人的重复性劳动,并不具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创新思考问题,缺乏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弱人工智能还未实现从专用向通用方向转化,人工智能的综合能力有待发掘。
3.缺失情感沟通和交流
人是理性动物,也是情感动物。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全社会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但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有着强大力量,但缺乏感情却是它最大的缺陷。它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沟通,而无法理解相对复杂的情感事物,不懂人的喜怒哀乐。人工智能在人的情感方面的缺陷,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劳动的升级表现及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某种产品的效用,劳动就是它的价值的源泉”[3]。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的特性,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劳动出现了分化,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复杂化,脑力劳动比重不断上升,创造性劳动比例不断加重,科技含量高的劳动显得日益重要。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不会改变。
(一)人工智能是劳动的升级,也是劳动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企业也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能化企业过渡。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些领域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代替劳动的现象,人工智能能够做出与人类相似的行为,例如智能手机、无人机拍摄、机器人教学、语言翻译、人脸识别、汽车自动驾驶等。智能机器人能够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看见这个世界的动态,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甚至其他行业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这是劳动进步和升级的表现。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使劳动效率得以提高,更多的价值被创造,劳动因此显得更加重要。
(二)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价值
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它只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模拟,并不具有人的主观意识,当然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类的所有劳动。人工智能是劳动升级的产物,虽然十分强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点:人工智能代替的是简单重复性的常规劳动,而替代创造性的非常规劳动却是无能为力;人工智能只能解决专门性的问题,而面对综合性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人工智能没有感情可言,只能达到简单的沟通水平,若是进行复杂的对话交流是存在很大困难的。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劳动不可或缺,依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1.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的活动仅仅只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被动产生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4]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有生命的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生活中,人需要吃穿住行,为了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人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进行劳动,换句话理解,即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关系,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生产出社会关系;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人自身也得到不断的进步,思想意识不断升华,个人追求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即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生产了人自身。总之,人的劳动不仅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社会关系,还生产人自身。
2.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异化劳动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给资本家,异化劳动十分普遍。劳动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和劳动发生对立,社会种种问题频频出现,伦理道德、公平正义、价值追求受到强烈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扭曲。人在劳动中能够创造出扬弃异化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将解决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未来人类社会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要让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解放劳动,让劳动从异化劳动真正转变为自由的活动,人们在劳动中更多地享受快乐和进步,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实现自我,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是通过劳动而实现人自身生产的生命体,劳动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居首要地位。因此,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好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问题,必须解决劳动发展的问题。
3.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现实世界,创造了人类历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不断进步,智能机器人代替了人类部分脑力劳动,人们的劳动逐步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产量取得了显著提升;健康服务机器人用于养老院,给予老人陪伴娱乐、健康监测和紧急报警等服务;智能产品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是时代的产物,凝聚着人类的劳动,是劳动进步和升级的表现。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依然具有创造价值的强大功能。劳动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它只会更高端化。人工智能不仅是高端科技的代表,它还强调人文情怀,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凝聚了人类在科学技术中的伟大智慧和伟大贡献。
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劳动,明确劳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从边缘到主流:AI教育进课堂
人工智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停留在网络时代的人会被利用最新技术的同类远远甩在身后。[5]我们只有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向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发力,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2019年高考结束后,“人工智能”成为最火的新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并开始招生。将AI教育引进课堂,在学生中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实现知识转型,是未雨绸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选择。学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聘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给学生上课,培养学生的新视野。不同层级的学校应逐步设立人工智能项目,扩充人工智能和数据学科课程,让学生通过基础科目的学习掌握人工智能知识。
(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当前环境下,我们不要恐慌,也不要惧怕人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或者统治。相反,我们应珍惜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劳动教育。机器不可以取代人的思考,但是机器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得更好。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方面对数据处理较少,教学主要是凭个人经验,这存在很大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大量数据,用事实数据弥补教学经验存在的不足。通过数据指导教学,因材施教,依托信息化技术,形成课堂互动,改变教学生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AI进行作业测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分配学习时间,破解大班教学的个体关注缺失问题。
(三)掌握人工智能劳动技术与能力
面对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适应未来社会的巨大变化。细心研究,我们能发现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是仍存在许多弱点:人工智能代替的是重复性的工作,缺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工智能是机器,没有情感,所以只能进行简单的对话,无法进行复杂、深层次的交流;现在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情况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人工智能作为劳动力存在的不足,未来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培养应有所侧重。因此,掌握人工智能不具备的劳动技术,培养人工智能缺乏的劳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给孩子控制科技的能力,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2]58,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孩子具备未来劳动者应有的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四)参与人工智能的社会实践
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方便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产学研是生产、学习和科研三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三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方面共同进步。产学研合作,会带来大量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设施的发展和变革,既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又给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参与人工智能的社会实践,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应用于实践,通过劳动实践感悟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