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分析
2020-01-01王永亮
王永亮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呈增多趋势,具有起病急、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高血压可造成大脑底部小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时易破坏小动脉管壁,出现局部性出血和坏死。有相关报道显示[1],术前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及预后影响较明显,故本实验旨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1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内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2];②脑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典型的高血压脑出血病灶;③首次发病,时间≤2 h;④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告知书。排除标准:①近期使用过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②患者于12 h后进行手术;③具有造血功能障碍者;④术后血压控制不良者。将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实验组患者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45±1.20)岁;平均收缩压(183.73±1.54)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出血量(54.77±1.93)ml。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15±1.58)岁;平均收缩压(189.27±1.86)mm Hg;平均出血量(54.28±1.85)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对参与本研究的患者进行一般状况评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术前进行头颅 CT检查,根据多田公式计算患者术中出血量[3],血肿量=7π/6×长轴×短轴×层面数,若出血量>40 ml,表明具有手术治疗指征,同时完成术前准备,积极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实验组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四川金药师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510)时间>1个月,剂量为50~100 mg/d。手术选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大骨瓣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进行彻底止血,留置血肿引流管,同时严格控制血压变化情况,术后禁用抗凝药物,给予止血、脱水、预防癫痫、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于术后4 h和24 h分别复查头颅CT,判断有无术后再出血情况,向患者家属交代基础护理方法,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PT、术后再出血情况。①术后再出血判定标准[4]:①术后24 h内患者头颅CT结果回报出现新发的血肿病灶;②术后24 h内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原血肿体积增大原来的1/2;③术后24 h经头颅CT检查显示:原发出血灶消失,但经复查得知有新血肿病灶出现。②预后判定标准: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满分5分,患者术后评分为5分,且可自主生活为优;患者术后评分为3~4分,能够自理生活为良;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呈植物生存状态即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预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术后PT比较 术后,实验组患者PT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PT比较(±s,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PT比较(±s,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4.41%(3/68),与对照组的1.47%(1/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造成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减弱血管壁的强度,本病以冬春季好发,发病原因与活动和情绪激动相关,血压增高是根本原因,临床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及嗜睡昏迷等症状,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有学者认为[6],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形成动脉硬化,在豆纹动脉等小血管部位较为常见,出血后血肿向外囊方向发展,使得大脑半球体积迅速增加,而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及内膜下沉淀大量脂质,使得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压作用下发生退行性变,动脉管壁增厚,弹力降低,对抗高压。脑干出血最常见于脑桥,血管壁张力丧失,血液往往会破入第四脑室,出血量大,易形成血肿。当动脉血管壁的内弹力层和中层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时,动脉瘤呈现梭形扩张,即形成粟粒状动脉瘤,常伴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电镜下血分层为“洋葱”状。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危险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破裂出血,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风险。随着《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的颁布[7],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越发显著,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的衍生物,不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阻止血栓形成,对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术后血栓形成具有较强作用,其最常见的副作用在胃肠道[8],主要是水杨酸会破坏胃黏膜,引起胃肠道的出血,故肠溶片是减少胃黏膜损害的主要措施。但阿司匹林会引起颅内出血,如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手术治疗是否安全,术后再出血率是否增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73.53%,与对照组的7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PT(12.23±2.34)s长于对照组的(11.37±2.8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4.41%(3/68),与对照组的1.47%(1/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较未使用者并未明显增加,因此对此类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若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但是本研究样本有限,需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