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的影响
2020-01-01全赫
全赫
脊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创伤疾病,常见胸腰段骨折,多表现为脊柱疼痛、畸形等临床症状,病情较重患者会出现四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治疗该病临床多以开放性手术方式为主,但由于此术式存在手术切口大特点,使得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不利于预后效果[1]。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在临床普遍应用,其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周期。内固定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能够恢复脊柱正常生理功能,而恢复椎体高度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关键。近期报道发现[2],在内固定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为此,本次研究特选取15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析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26±9.79)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2.78±9.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X线片、CT等)符合《骨折治疗的AO原则》[3];②有明确外伤史,且年龄在18岁以上;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排除标准 ①伴神经损伤及脊椎压迫者;②合并凝血障碍、恶性肿瘤者;③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④存在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者;⑤严重精神疾病者;⑥存在骨结核与病理性骨折者。
1.3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并垫高胸髋部,常规消毒铺巾。对照组予以常规内固定术治疗,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剥离椎旁肌肉,充分显露侧方横突与脊柱节段,使用撑开器将其撑开,并进行压迫止血,同时咬除进针部位的皮质,准备螺钉进针点,用探针明确椎弓根内螺钉孔道走向,在C臂机透视下插入克氏针,之后植入螺钉、弯度与长度合适的棒,拧入螺母,植入横向连接杆,直至紧锁,借助体位、内固定物及横向拉力等,使机体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范围,给予电凝止血与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切口。观察组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待椎体高度恢复正常且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后,于C臂机引导下钻孔,将套管针穿刺在伤椎严重压缩侧椎弓根,并拔出针芯,之后在椎体内注入硫酸钙粉末与固化液混合物,直至椎体后壁,则结束注射,待凝固后妥善拔除穿刺针,并对手术切口处行负压引流处理。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Cobb’s角、伤椎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椎弓根损伤。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 手术前,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伤椎高度和Cobb’s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Cobb’s角小于手术前,伤椎高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aP<0.05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脊柱骨折主要是由间接性外力作用所致,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发展,该病发生率也呈现居高不下趋势。由于该病所受能量较高,若伴骨折块刺入脊髓腔会引起脊柱与马尾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主要包括保守疗法、手术疗法等,保守疗法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日常活动受限,降低生活质量,并且长期卧床容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4]。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对于老年或伴基础疾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故目前临床已较少采用此疗法[5]。
内固定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在用于治疗脊柱骨折时可以加快恢复患者伤椎高度,达到重建脊柱生理弧度的效果,并且早期开展内固定手术为后续患者康复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脊柱生理功能恢复[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马辉等[7]研究结果相符合。由此可见,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但由于采用了两种治疗方法,则会增加手术时间。内固定术在C臂机透视下能够明确骨折部位,之后更好更准确的开展操作,通过内固定物结合体位,横向牵拉等方式,可促进椎体高度恢复正常[8,9]。本次研究中,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单纯应用内固定术在重建损伤椎体部分效果较差有关,容易引起脊椎前柱支撑功能下降,增加后柱内固定系统聚集压力,造成固定物松动和椎体高度远期丢失等不良现象发生,进而影响到患者预后[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联合椎体成形术后,能够缩小脊柱邻近组织剥离面积,减轻牵拉神经与血管损伤情况,并且还能够保护骨膜下多裂肌软组织,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从而预防术后发生脊柱功能损伤[11,12]。同时,手术后,两组患者Cobb’s角及伤椎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降低Cobb’s角,促进伤椎高度恢复正常,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脊髓损伤程度,维持正常的椎体高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