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2020-01-01钟丽华
钟 丽 华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济南 250014)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对新时代思政课的精准定位,对于思政课教师是动力与压力并存。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教育类型,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区别于普通教育。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建构和谐、积极、有效的优质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铸魂育人的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担当,是亟需研究的时代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对于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大学布鲁姆(BenjaminS.Bloom)为代表提出的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认为,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发展”“全人”的理念,每次课要确定明确和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效益取决于学生接受内容的程度上,并非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容量上,教师要关注教学效益,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概括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接受了理论知识,领会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在知识、能力、素养获得尽可能多的进步或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其教学目标既注重知识的灌输,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从价值角度看,思政课能够解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体说,一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明辨是非,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增强“四个自信”,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遵纪守法,明德识礼,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积极进取、担当奉献,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评定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知上,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既定教学任务和预期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完成度上,应当着眼于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的进步和发展,着眼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对世情国情社情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建构积极、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与追求,也是教育领域长期探讨的热点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促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提高。但是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比较,逃课率、低头率、睡觉率、眼神呆滞率“四高”症状较为严重,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程度低,每次课持续听课时间短,更谈不上入脑入心。笔者面向高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67份,在“教学水平”一项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与同期专业教学水平相比,相差五个百分点之多。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度90%以上的仅为45.93%,其中个别同学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每次课(90分钟)持续听课80分钟以上的仅为26.65%,部分同学甚至坚持不到20分钟,课堂教学低效是思政课教师非常苦恼、无奈的问题,探究其因,可从三个层面剖析。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从教师层面分析,思政课堂教学效率低原因及表现如下:
1.个别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政治定力,政治不强,情怀不深,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鉴别能力,对讲授的政治理论持怀疑态度,缺乏底气并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内容表层化,缺乏学理性、针对性。有的教师不能系统、及时、深入、联系实际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理论的深度、高度、广度达不到教学标准,讲课照本宣科,在字面上打转,学理分析不透彻,传道不明道,思想性、理论性高度不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老化,不能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无味,陈旧过时;有的教师视野狭窄,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鲜活,用抽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重点讲不透,难点讲不清,真理讲不准,歪理驳不倒;有的教师不能有效针对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和个性需求等特性,科学分析组织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千篇一律通用一个讲稿,缺乏问题导向意识,内容不接地气,针对性不强。
3.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多数教师还是采取“一言堂”讲授法,重教轻学,重灌输轻互动,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苦唱“独角戏”,学生偶尔“瞟”一眼,成了匆匆“过客”,教和学没有交互点,变成两张皮;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迎合学生,注重课堂的娱乐性,过分依赖音频、视频甚至衣着打扮,理论知识被肢解的无系统、无逻辑、碎片化,重感性轻理性,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实效,学生们课堂上嘻嘻哈哈、热热热闹,课后感觉“肚子空空”,一无所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舍本取末、浅显庸俗,教学内容难以入心入脑;有的教师讲课语言生硬,态度冷漠,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对于学生的疑惑,讥讽挖苦,冷言冷语,课堂没有温度,缺乏亲和力。
4.考核方法单一。期末考试全校一张试卷,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的素养、能力很难量化,因此出现了有的班级学习成绩全部是优秀或良好以上的不真实成绩。
(二)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走入误区
近几年,高职院校普遍扩招,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相对本科生较为薄弱,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启心灵相当困难。学生和家长相对现实,学习功利性很强,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仅仅把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对于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属于专业边缘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密切,单位招聘面试不会考查思政课的内容,学不学对自己将来就业没有什么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纯粹的政治说教,是“高大上”“假大空”“洗脑”的课程,远离日常生活,因此敬而远之,考试过关就行。另外,思政课理论性深奥,内容广、变化快,超出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总体上说,学生对思政课从内心深处排斥、轻视、抵触,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待,这种学习态度造成课堂里的学生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听课不认真,只是为了上课而走进课堂,无视教师的付出,“人在曹营心在汉”,学期结束,有的书本干干净净,甚至教师的姓名都记不住,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便教师为课堂教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便教师教学内容生动、新颖,说理透彻,方法得当,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三)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重要性重视不够,客观上为课堂教学低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腐败、失信、投机等社会负面现象增多,某些媒体对社会负能量夸大、歪曲宣传,对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危害极大,有些学生不信任、怀疑进而拒绝接受主流先进文化思想,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乐观。从学校环境看,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普遍扩招,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或迁就学生的功利性需求,全力投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安排上大课、夜课现象较为普遍,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客观上为思政课教学效果低效推波助澜。
四、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很多,但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层面形成共同体,合力共建,协同推进。
(一)教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明确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评价标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完成工作的数量,更要强内功提素质增本领求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具备五种基本教学能力。
1.政治鉴别能力
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播撒正气,传播正能量,讲授积极、先进的文化,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解答时事热点问题,回应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问题传播速度快,论调多而杂,真真假假孰是孰非,令人目眩,难以辨别,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有政治鉴别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政治鉴别能力是指思政课教师面对大是大非问题,能够站在政治高度正确地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因此,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心中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才能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汲取养分,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头脑清醒、深刻洞察,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做出精确鉴别和辩证把握;才能具有足够底气、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和感染学生,理想信念才能传得开、信得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
2.教学内容提炼、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针对学情,明确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精讲什么简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内容的提炼、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提炼、设计能力是指思政课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提炼萃取、优化组合的能力,这是教师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能力,具体体现在备课过程始终。思政课教师需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坚持潜心钻研,终身学习,读原著、悟原理,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高度、深度、广度、厚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才能清晰梳理课程的章与章、章与节、节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课程以及章节的重点、难点,合理取舍,优化组合,超越已知,避免重复;才能既传道又明道,融会贯通。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调查分析学情,了解掌握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思想上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并探究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最易接纳认同的答案,不回避社会现实矛盾,将职业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所需。三是增强内容之实,理论可亲可近。坚持以“铸魂育人”为宗旨,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为目的,以理论知识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每次课要讲清一个理论观点及方法论意义,分析一个典型、鲜活案例,讨论一个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话题,解答一个普遍困惑的问题。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化育人功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大课堂尤其是企业、行业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分析企业行业中的文化、典型案例、真人真事,引导大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内容真实,理论可亲可近,克服“理上往来”,课堂教学有亲和力,学生才能入脑入心,才能实现学生进入课程增加智慧和能力,完成课程则能服务于祖国和社会。四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时代变革推动理论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跟进学习,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纵横比较。教学内容要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学生们分享这些成果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高职学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应该怎样扮演好社会角色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贡献,让教育内容走进学生头脑。
3.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虚空”,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是教师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技巧、是艺术。一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贴近教学内容、学情,即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程度、心里特征等相适应。二是守正创新,坚持以传统讲授法为核心的多元教学方法混合运用。讲授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但学生是被动接受,运用不好,极易演变成“满堂灌”现象,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对讲授法改革创新,提高讲授技术,做到“八个不”:不传授模糊过时、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不杂乱无章、无逻辑性与条理性;不东拉西扯、偏离主题;不能只讲“是什么”而忽略“为什么”;不把讲授变成卖弄、显摆;不把讲课变成演讲;不自我陶醉、少有互动;不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注重启发式教育,讲授中贯穿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元教学方法混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进得脑、入得心。三是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和面部表情、目光、手势、体态、声调等非语言符号与学生互动,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生动、热情、平等、易懂、易接受,消除教师惟我独尊、自恃清高、表情阴沉、盛气凌人的“师道尊严”形象,避免学生产生“说教”的感觉而敬而远之,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四是思政课教学要有温度,用真人真事、典型案例感染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对学生的质疑困惑宽宏大量,及时回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增强课程的包容度。实现“开心教”与“快乐学”合一,在教学中做到真心、诚心、虚心、实心、恒心,引导学生开放心灵,积极学习,体验思政课的愉悦感和快乐感,不断增强人格境界的扩展提升,“开心教”与“快乐学”唯有相融相和、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和谐课堂,提升教学实效,提高课程的亲和力。
4.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实现教学目标,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创设和谐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承担“教”和“管”双重任务。“管”主要指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氛围的调控,一是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规范教学,有担当,有底气、理直气壮管理课堂,不做“软柿子”被学生随意拿捏。二是制订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课堂规则,做好课前控制。三是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上下功夫,讲究语言艺术,优化时间管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控制教学节奏,增加学生参与度,保持教学环节的流畅性,营造和谐宽松愉悦活力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上的消极行为,根据轻重程度,采取适宜的方法及时矫正,做好课中控制。四是总结、反思课堂教学,对于课堂尚未解决的问题课后及时沟通、反馈。
5.信息化教学能力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已是“00后”群体,朝气蓬勃、青春跃动、活力四射、追奇求新,“三观”尚未完全成形,心智尚不成熟,学习基础较弱,接受能力不强,思政课教师如果依然沿用老一套办法,拒绝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课堂教学难以取得高效实效。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对新知识新技术高度敏感,善学善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平台。教学课件、在线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等深耕细作,线上线下混合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学生出勤、抢答、主题讨论、测验、评分等教学环节借助网络平台实施,多媒体课件、视频、微电影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搜集实证素材为理论讲授提供佐证资料。教师要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深奥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吸引学生眼球,提高“抬头率”,增强理论的接受度。
(二)学风建设是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学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接受者、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最大受益者。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教与学琴瑟和谐、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班级是学生学习最稳定的环境群体,班级学风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既是促进力又是约束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普遍的体验,班级学风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如果班风好,学风正,教师心情愉悦,以饱满的热情、精益求精的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相反,教师需要分散精力维护课堂秩序,教学思路断层,详讲变简讲,该讲变不讲,破坏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班级学风建设,既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与保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思政课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的关联,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饱满热情、踏实作风、顽强毅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自己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紧跟教师传授知识的外力活动的节拍,并产生共鸣。开课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和班主任、学生沟通,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首次课要详细说课,告知学生思政课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地提出要求,严格课堂纪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保持常态化,树立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为思政课教师分担解忧,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教师、班主任、学生三位一体,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打造优质思政课堂。
(三)学校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性,离不开和谐的学校环境,尤其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要科学定位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教学资源开发与配置等方面顶层设计,制定配套制度,提供保障,为思政课建设开辟绿色通道。舆论是一种从众心理现象,传递性强,对人的思想影响很大,学校应充分利用舆论效应,制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德技并修,共同发展。
五、结语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研究课题,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是关键因素,班级学风是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学校是保障因素,只有教师、学生、学校三要素形成共同体,各尽其责,合力共建,协同推进,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