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背景下的“先写后教”大课堂教学
——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谈
2020-01-01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高子阳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教材编写顺序是:两篇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例文、习作。这种统编教材才有的单元,老师是怎么教的?全国各地居然是一样的,即先教两篇课文,再教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接着教两篇例文,最后教习作。这种教学顺序与其他单元一样,是典型的先教后写模式。这一模式适合习作单元吗?适合三至六年级所有的习作单元吗?从这几年发表的习作单元教学文章来看,这种教法还没有被思考过,当然也没有质疑。为何大家坚守着这一教学模式?因为专家、学者、众多一线老师公认一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2019年9月-2020年7月,全国所有的三至六年级学生都学过了习作单元,他们写下的文章如何?因为编写一本书的需要,我搜集多所学校,多个年级的学生作文,整体是千篇一律,套作严重,与其他单元的习作没有任何区别。看来习作单元的“先教后写”模式应该改了。我创设了一个“单元背景下的‘先写后教’大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的大课堂的做法:
第一课时 自由写作“介绍一种事物”
三、四年级,我们写过不少“介绍”类习作,比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六“这儿真美”,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习作七“国宝大熊猫”,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乐园”、习作四“我的动物朋友”、习作七“我的‘自画像’”。写了那么多次“介绍类”习作,相信大家一定能写“介绍一种事物”的文章。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74页教材内容,快速确定自己能写哪一内容,然后写起来。时间是一节课。
(相信学生,他们都五年级了,写这次习作前,课内习作已经训练了36次了,而三、四年级都有日记习作,写下的日记也有若干篇了。不知道老师还担心什么?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楚,你不说一句话,学生看完这页教材,定能开始写了。一节课能不能完成习作?四年级期末考试,你们班有多少学生能完成作文?多少学生完成不了作文?你肯定清楚。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完成不了的肯定有,但人数不可能多。完成不了,就要通过下面的教,让他们能够完成。
学生写完草稿,自己出声朗读7遍,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真的做到了。学生们的首次自主无老师引领修改任务完成。然后正式誊写,不要交给老师。因为接下来,这篇文章还要经历一次次大的修改。)
第二课时 《风向袋的制作》例文教学及第一次习作之教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看看这篇文章对我们的习作修改有哪些帮助?
(生自读两遍例文)
师:读了两遍例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师:很棒!还有谁没有发现到这一点的?
(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大家可以看看右边橙色的字。
生(读):首先介绍制作风向袋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有条理地写出了制作风向袋的步骤。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制作过程写得很清楚。
师:这三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的大作,这三种方法,哪些你的文章可以用,但却没有用。给大家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考虑。
(为什么要给十分钟修改?修改是个慢工程。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都知道修改的时间远远超过完成初稿的时间。给孩子十分钟修改,其实时间都是不够的。
学生修改过程中,老师巡视,重点指导写得少的学生,不会用这些方法的学生。)
师:同学们的这一次修改,会让满意之作更加满意。下面我读一读几位同学的作品,然后让这几位同学谈一谈。
(师读生谈,这种互动,能够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例文给予他们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的这篇例文给予我们的写作作文主体的帮助,也别忘记这篇例文的开头与结尾。大家读读看,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生:作者使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接点题。
师:概括准备。
生:结尾写了如何使用风向袋。做好了不能用,也不行啊。
师:你说得有理。请大家想一想,你的文章能否也使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请大家不要机械模仿,你认为你的开头很棒了,就不用改。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开头真的比自己的文章好,不妨改一改,结尾也是。
(学生修改)
第三—六课时 《松鼠》《鲸》教学及第二次习作之教
一、第三、四课时的《松鼠》与写作智慧寻找
师:同学们,这次习作肯定有不少同学写动物。其实,这一单元有两篇文章是写动物的,一篇是《松鼠》,一篇是《鲸》,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这两篇文章,看看这两篇课文对大家的习作会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先请大家把这两篇文章读一读。
(学生读两篇文章。第一次阅读所用的时间,需要5~8分钟。)
师:这两篇文章,能看懂吗?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初读的感受。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是简单的。请中等偏下的学生说一说,看懂了什么,是必要的。)
(生说略)
师:你们觉得这两篇文章好写吗?
生1:好写。
师:为什么?
生1:多查一查资料,就可以写出来了。
师:到哪里多查资料,你知道吗?
生1:图书馆、网络。
师:如果你找到了很多资料,你相信这些资料是真的吗?你如何判断?那么多的资料在手里你怎么写这篇文章?
生2:这是挺难的。
师:说难不难,但这篇文章,写得的确非常好,但——
生2:太难了!真的很难。
师:同学们写动物好像很容易吗?我们才用多长时间就写好了呀?
生2:高老师,你是不是说我们所写的动物文章不会特别好。
师:这是你说的。但如果与这两篇文章对比,你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介绍一种动物,要想达到两篇文章的水平,你必须是“行家”。你知道法国的布封吗?
生:我知道,我看过他写的《动物素描》。
师:你好厉害啊!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读《动物素描》,这本书对我们的写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还有一本书值得我们读。请大家看一看布封的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自然学家,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选为院士。布封在40年里写了36册《自然史》,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是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从事比较解剖学研究中发现,许多动物具有不完善的,没有用处的,退化的器官。
生:布封好厉害呀!
师:真的了不起!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花钟》,课文中提到有一位植物学家制作了花钟。这个植物学家叫林奈,大家可以读读《林奈传》,然后再读一读《自然史》,你一定会发现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不一样。
师:大家再看一看《松鼠》这篇文章,在那个年代,布封是靠查资料写《松鼠》的吗?你们觉得,布封写这篇文章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重读文章,画一画有关内容,对这个时间做出精准判断。)
生3:这篇文章出现了好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白天、黑夜、夏天、冬天、秋天,好像没有写春天。
生4:不对,写了。你仔细看看最后一段“过了冬就换了毛,新换的毛……”,这不就是写“春”吗?
师:是啊,春夏秋冬,全都有!白天黑夜都写了!这就是说,写这篇文章,最起码需要——
生:一年的观察。
师:是的,最少一年。读这篇文章,布封给我的写作智慧是: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写的动物或者植物,你是用多长时间观察的?请把这个时间写在文章的前面。
(学生写时间)
师:你们这次写下的作文,不是老师打击大家,没有谁会写得相当精彩,原因是我们观察的时间还不够。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但愿大家能够对喜欢的动物、植物做一个长久的观察,观察很长时间之后,再来修改这篇文章,相信大家有可能不是修改,而是重写!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读《松鼠》。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传神,有味道?
(生继续读课文)
师:我们来聊一聊,作者从哪些方面怎么写松鼠的?一段一段地看。
生5:从第一自然段,我读到了布封对松鼠的喜爱。
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5:开头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松鼠的特点,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
生6:面容清秀,这个词真好。
师:这个词一般用在——
生6:形容小鲜肉。
(同学们笑了)
生7:玲珑的小面孔,一个“小”字让人感觉到了松鼠的可爱。
生8:松鼠明明是四足兽,作者偏偏写它最不像。透过前面的文字看,真的不像。
师:第一段,太吸引人!一看就会让人喜欢。好的文章开头,就是要吸引人。另外,好的文章要想吸引人,就不能吝啬好的词句。从一年级到现在,你的大脑中已经有很多字词句了,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千万不要吝啬。要像布封一样超级大方,把好的词句拿出来给喜欢的松鼠。接下来,说说第二自然段的精彩。
生9:这一段写得真好,松鼠真聪明,白天歇凉,夜晚疯狂。
师:你真会用词。
生10:喜欢布封把松鼠比作“飞鸟”。
生11:我觉得松鼠是武林高手。
师:为什么?
生12:你看,它们敢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师:武林高手应该什么都不怕,松鼠怕风刮得太厉害……
生13:武林高手也不可能什么都不怕的。
(我与学生们笑了)
师:这一自然段写出来了松鼠在夏天的独特生活,及特别的喜好。这一自然段给我们的写作智慧是:要想让人喜欢你所写的动物、植物,一定要写出它们的“独特之处”。好,接着看第三自然段。
生14:这一段写的是冬天的松鼠。
生15:松鼠、田鼠都是鼠,它们的冬天居然不一样。
师:这种说明方法,你懂吗?
生:作比较。
师:通过作比较,知道松鼠的另外一种独特。
生16:让我知道了松鼠更多的特点,比如十分警觉,动作轻快敏捷,爪子锐利,不像寒号鸟那样不知道收藏食物。
师:你居然想到了寒号鸟。这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冬天里的松鼠之独特。一年四季,动物的生存方式差异很大,不知道大家的文章里是否写出来了。写清楚了,这样才能让读者收获到何为“独特”。接下来,看下一自然段里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生:我特别注意到松鼠的巢,居然窝口朝上。每次读到这里,就觉得松鼠好笨,因为这样雨水不就进来了吗?接着读,发现松鼠的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松鼠太聪明了!布封的这一写法,真的能抓住读者。
师:你说得真好。我读到这里也有这种感觉,看来布封这一处写得真的很特别。我们所写的文章,能不能也这样抓住读者呢?一起读读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生17:我发现松鼠特别爱美。
师:再看一看第一自然段。
生17:开头写了漂亮,结尾写了“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首尾呼应,很特别。
师:这就是高手之作的特点。首尾呼应很是特别。结尾写得是漂亮,但没有出现漂亮之词。请大家大声读读《松鼠》,全面体会一下作者给予我们的写作智慧。
(生读课文)
二、第五课时《鲸》的例文学习与写作智慧寻找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鲸》,重点关注橙色的批注话语。
(生读例文)
师:因为查不到这篇文章作者于功的信息,所以没有办法向大家介绍这位作者。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鲸的重量、长度。
师:与大象相比,比大象重多了。这一写法叫——
生:作比较。
师:这一段写得很独特,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鲸,为了让读者理解鲸的重、长,将其聚焦在“张开嘴”,用大家熟知的“人”的高度,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四个人围着桌子在那里看书,都很宽敞。这一写法,就让我们想到了鲸的嘴有多大,进而知道了整个鲸有多重多大了。
生:告诉我们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师:这段资料,很早就有了,肯定不是于功的发现。查找资料写说明文,是一个好方法,但要告诉读者资料是从哪里来的。
生:告诉我们鲸鱼的种类有两大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
师:这段字数是全篇文章7个自然段中最少的。
生1:这叫略写。简单地介绍,不是重点。
生2:作者重点写了两类鲸吃什么,一顿吃多少,怎么吃的。
师:看到没有,作者又聚焦写了虎鲸。鲸吃鲸,真可怕。写得非常具体。
生:介绍了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讲了它是用肺呼吸。
师:与人一样,是用肺呼吸。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自然段能否放在本文第二自然段之后?
生:我觉得可以。
师:我也觉得行。放在那里,比放在这里好。
生:这篇文章的顺序是重量、属性、种类、吃、呼吸、睡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及生命长短。
师:你这么一说,其实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放在前面。即第二、第五、第七自然段把鲸是哺乳动物一下子写清楚,然后再写鲸的种类、吃喝、睡,这样也行。同学们,不要完全相信文本,也不要完全相信老师,请大家做判断。因为这篇文章,多次写了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说明这是重点,因为很多人认为鲸是鱼!作者分三次这样来写,肯定有他的道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特点,就是作者把大量的笔墨聚焦于“鲸鱼是哺乳动物”。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智慧。
生1:写鲸的呼吸,聚焦在“水柱”。
生2:写鲸的睡觉,聚焦在“浮在海面上”。
生3:写鲸从生至死,聚焦在“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师:你们总结得很好。写动物,一定要懂得不要写得面面俱到,要学会聚焦。
三、第六课时,两篇文章的写作智慧汇总及文章大修改
师:我们已经学了《松鼠》《鲸》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给予我们哪些写作智慧?
生:我们知道了写说明文的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
师:《鲸》是作者独语加自问自答式的写作,这一写作智慧,值得学习。
生:老师,您反复讲“聚焦”,是不是要求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修改习作?
师:是的,我在《鲸》中多次提到了“聚焦”,这一写作智慧,能让读者一下子明白很多东西,因为聚焦之处,往往最能看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用此来修改文章。还能想起我们学习《松鼠》发现的写作智慧吗?
生:不要吝啬好词好句。
师:这是接下来修改你们作品最最重要的一点。
生:每一段都有独特的东西。
师:这同样是你们要学习的写作智慧。
生:要能够抓住读者的心。
师:这可是非常难的写作智慧。好,接下来,就请大家利用20分钟的时间,看看这些智慧,哪些对你的作品有帮助,就好好地改一改。我想,经过这一改,你们的文章,肯定会大变样。
(学生修改文章,老师巡视,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学生修改完,读三五篇文章,让学生谈感受。)
第七、八课时 《太阳》中的写作智慧寻找
师:同学们,《松鼠》我们已经学完,其中的写作智慧也帮助大家修改了作品。我呢,写了一篇读后感,请大家读读:
读《松鼠》有感
高子阳
非常敬佩布封
没有一年两年的观察
写不出《松鼠》
如果你看过《动物世界》电视片
几十分钟介绍的那个动物
既让人汗毛竖起
也会让人赞叹不已
只有制作人知道
多少汗水,多少风雨,多少危险
才凑够这几十分钟
有关动物的说明文
非常难写
特别是那些——
野生动物
稀有动物
没有长时间的观察记录
你只能咬断笔头两手空空
生:高老师想让我们多多观察,写好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别以为已经改了,就是好文章了。
师:正是这个意思。接下来学习《太阳》,看看这篇课文对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写作帮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给大家先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本应该是四年级下学期读过的,是“快乐读书吧”《灰尘的旅行》中的一篇科普文章,叫《太阳——光和热的泉源》,作者是大家熟知的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请听这篇文章——
(文章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这篇文章读一读课文《太阳》,看看自己听到的与这篇文章所写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课文)
生:两篇文章都是科普文章,但完全不一样。叶至善的文章,告诉我们,太阳给予我们的一切。张民的《太阳》的内容与叶圣善的文章好多是相同的,当然有不少地方不一样。
师:具体说一说哪些不一样?
生1:张民的文章里用了传说,把传说与真实的太阳对比写,有意思。
生2:太阳到底有多热?张民的文章里有,叶至善的文章里没有。
生3:叶至善的文章没有一个数据,张民的文章里有很多数据。
师:张民文章中的数据真多,你们说一说有哪些数据?
生1:太阳距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千米。
生2: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抵一个太阳。
生3:太阳表面温度五千多摄氏度。
师:你觉得这些数据是哪里来的?是张民研究发现的?
生:应该是查资料得来的。
师:你知道太阳表面温度五千多摄氏度是怎么得来的?人不可能到那儿量。
生:不知道。
师:看来这是张民给我们留下的继续研究的空间。太阳距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千米,怎么算不出来的?
生:不知道。
师:我相信你们会知道的。
……
师:你们听得很细,看得很细。其实,叶至善、张民都是作家,他们都不是宇宙学专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来写这类文章的?
生1:查资料。
生2:阅读大量的报纸杂志。
师:你说得挺好的。大量的阅读,才能找到最新的研究。人们对于太阳,还没有完全了解透。天文学家、宇宙学专家,还会有很多新发现。请看——
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是我国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儿刊物如《开明少年》《中学生》《旅行家》《我们爱科学》等杂志和图书编辑工作。
张姞民是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城的画家吴煦的外孙女,她曾就读燕京大学,写过小说,是科普作家。1951年出版了《谈谈维生素》,1954年出版《吃什么怎样吃》,1955年出版《讲卫生》,1956年出版初级文化读物《雷与闪》《日月星辰》,1959年出版《空气的故事》等。
不同时代,他们读到科学家对太阳的研究成果不一样,所以写下来的文章也不一样。“太阳”被写完了吗?没有,没有!大家可以继续读书看报,查一查,相信大家也能写出自己的那个“太阳”。这就是高老师为什么让大家看两篇关于太阳的文章的原因。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太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把传说故事写得很详细写一写?
2.一亿五千万千米,到底有多远?没有谁能想得到。作者通过什么办法,让我们明白了这个距离?
3.用肉眼看太阳与月亮,大小差不多。另外,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你觉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的写法,你能懂吗?
4.作者是用什么办法让我们理解太阳表面温度特别高的?
5.课文第4-6自然段,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6.第7自然段讲太阳光有杀菌作用,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能预防和治疗哪些疾病?作者为什么不写?
7.最后一段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读完课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
(师生交流完,老师简单做如下总结。)
师:这几个问题不难,大家一读就知道了作者心中有读者,她用独语的方式写这篇文章,没有在文章中出现任何问题,她知道哪些地方读者读不明白,或者想不到,所以就用“说明方法”来解决了这一难题,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作比较,用假设法来讲述,再难理解的数据,也就清清楚楚了。心中有读者,就会自然使用方法。你所写的文章,有读者吗?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我读《太阳》写了一首小诗,请看:
太阳、月亮、星星
天天看着我们
我们也常常看着它们
你认识它们吗?
你知道它们吗?
你读懂它们吗?
你会写它们吗?
靠我们的简单观察想象
写下来的太阳、月亮、星星
只能是神话、诗歌、童话和小说
认识太阳知道月亮读懂星球
写真正的它们
只有在科学家的书里徜徉
走进图书馆
进入天文台
读起来
一本一本又一本
不读你写不出漂亮的文章
也不会用列数字和打比方
师:同学们,接下来,再看看自己的文章,还需要补充哪些资料。希望大家课后到图书馆里找一找,上网查一查,找到的资料越多越好。
第九、十课时 用搜集的资料继续修改作文,形成最终作品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文、例文,我们都学习了,习作也进行了几次修改。接下来,我们细读搜集来的资料,看看这些资料,哪些可以放入你们的作品中。
1.细读资料,圈出可用的资料。
2.把可用的资料放在合适的布置,反复阅读,看看是否满意。
3.如果觉得文章很满意了,请在课堂中认真誊写,完成自主评价(写出本次习作的收获)。交给同桌或者喜欢的同伴,互相阅读,互相评价。最终把完美的作品交给老师欣赏。
不要以为三、四年级有了若干次介绍类习作训练,学生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说明文很难写!因为写好说明文,需要全面深刻地知道被说明的事物,而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读书、看报、查资料、勤观察,这是必做的事,而做这些事,需要时间。教这一单元,老师们都能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即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习作。方法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但真正地使用,同样要凭借对被说明事物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以“先写后教”的单元教学新模式进行教学,其写作引领重点不再是那一说就明白的说明方法了,而是更加具体、综合化地引导学生写好说明文所需要的智慧。实验下来,这些智慧会让那几个说明方法自然而然地被用于文章之中,让难写的说明文,变得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