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写,双轨并行

2020-01-01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孙二倩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草房子外貌脑袋

江苏省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孙二倩

【案例背景】

我布置学生写了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小片段,批阅时惊讶地发现:学生作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学生缺少描写外貌的方法,造成所描写的人物千人一面。

在班级读书会上,书虫们和我分享了曹文轩《草房子》,他们尤其喜爱书中的人物描写。我开始与学生共读《草房子》,学习其中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案例片段描述一】

板块一:对比阅读——猜猜这是谁。我分别出示两个片段,请同学猜人物。片段一(出自学生的写作片段):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学生很快报出三毛的名字。片段二:黑脸短毛,长嘴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还没等出示完,学生异口同声:“猪八戒。”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很快地明白了: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外貌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才能独一无二、形象生动。

【案例片段描述二】

板块二:读《草房子》中外貌描写段落,探究写人秘密。《草房子》中也有人比较瘦弱,比如主角桑桑,引导学生读句子,探究写作方法。

1.桑乔这才发现眼前的桑桑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写作方法:瘦(特点)+比喻。

2.桑藏住的是一双满是污垢的黑乎乎的手,纸月藏住的却是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白+对比。

3.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相机板书:秃+联想、比喻)

4.秃鹤倚着旗杆,瘫坐着不动了,脑袋歪着,咬着牙,噙着泪。秃鹤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把泥土湿了一片。(相机板书:秃+动作描写)

总结:《草房子》中人物描写一目了然,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点,层层叠加描写,人物形象便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总结方法为:抓特点+叠加描写。相机板书:特点(胖、瘦、白、净、高……)+描写(比喻、对比、动作、举例说明、联想猜测……)

【案例片段描述三】

板块三:学以致用,操练方法

1.用叠加法写,写图片上的小胖墩儿。附学生习作:他那一脸隆起的肥肉中,生着一双小眼睛,活像面团团被调皮的孩子嵌上了两个小煤球。他的身体很壮实,一双小胳膊胖得又白又结实,像小棒槌似的,他常举起小拳头,做出拳击的姿势。他每天躺上床,都会听到床架痛苦的呻吟。他曾逛遍南京市所有的大街小巷都没有买到合适的衣服。

2.举一反三。以“这个人太( )了”开头,运用上述方法,描写人物。附上学生习作:这个人太高了,和长颈鹿比。如果有人想和他拥抱,最多只能摸到他的裤腰。人们想和他目光交流,但是太艰难了,因为他的眼睛离地面太远了。可能是因为个子太高的缘故,他患上了严重的恐高症。

3.学写作:在身边找一个最具特点的人,使用特点+描绘的方法进行外貌描写。

【案例反思】

1.名家名篇引路,点亮写作之路。《草房子》中的人物外貌各具特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作品中有关人物外貌的描写,在合作品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明确写作要抓住一个人突出的外貌特点。如《草房子》中的秃鹤,作者紧紧围绕“秃”来写,让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喜欢的名家经典篇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回归文本,提炼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阅读《草房子》中桑桑、秃鹤、纸月外貌描写的片段,从而发现外貌描写方法。当学生开始探究其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的奥秘时,他们发现作者仅仅抓住人物外貌的一个特点来写,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方法让人物更加鲜活立体、令人印象深刻。学生在写作时,除了需要大量的积累外,掌握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同样必不可少。

3.搭建读写之桥,读写紧密联结。学生掌握文学作品表达方式之后,教师需要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联结到一起,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写作,使学生在自悟自得中突破写人物外貌难的瓶颈。在第四板块,我请学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最重要的是抓住相貌特征,借助想象使描写凸显神韵,借助修辞使描写形象生动,让学生的人物外貌描写不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猜你喜欢

草房子外貌脑袋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看,它有两个“脑袋”
像默哀一样低垂脑袋(中篇小说)
外貌描写之我见
想飞的草房子
这些恐龙的脑袋怎么那么奇怪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这脑袋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