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研究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人文传统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古文、诗词、谚语、歇后语等。近年来,大批优秀的文化综艺展现在世人面前,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匠心》《了不起的匠人》等,我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限,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近些年“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尤其重要。

“文化自信”是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并对自身文化发展前途的饱满信心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包括对自身文化感同身受的尊敬、信任和坚守,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精神为主流,蕴含着丰富的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是中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资源库。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被传扬、发展,文化精华保留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高度文明,满足了广大人民对于优秀文化的需要,是人类先进文明融合的成果,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为文化自信提升不断提供原料,创新方法,改进思路。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该培养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取向直接影响着未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强国的建立,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大学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的引领者之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营造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是高校教师育人的新视角。高校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就要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同身受的尊敬、信任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其文化资源,在弘扬中唤醒,在唤醒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文化自信感。

2 高校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表现

2.1.1 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钱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人们愈来愈关注实用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大量的大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接触、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只有糟粕,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对于自身的发展更是毫无益处,应该将其淘汰。

2.1.2 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文化立场坚定。然而,由于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认知观念,他们开始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质疑,甚至开始否定从前的文化信仰。

2.1.3 对外来文化的过分推崇

由于网络的普及化、大众化,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对于“韩流”的关注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例如: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看韩剧上,却对国产剧毫无兴趣,甚至会抨击国产剧的种种弊端;疯狂地追韩国的综艺,却不愿意看有关弘扬本土文化的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此外,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甚至有的大学生不记得某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明确日期。

2.2 高校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原因

2.2.1 大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稳定期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提升的关键期,还不具备成熟的意识形态。信息的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力,他们容易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在选择价值观的面前,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辨别不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极大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

2.2.2 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忽视了对文化自信的弘扬。首先,我国学校的课程以应试为目的,缺乏专门、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接触、了解、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文化自信的树立。其次,学校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研究文化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最后,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追求高分数,忽视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这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

2.2.3 网络弘扬力度不够

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发展。近年来,虽然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节目在线播出,但是发展时间较短,节目形式单一,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节目的类型及数量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网络弘扬力度不够是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原因之一。

2.2.4 外来文化的入侵

近些年,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竭力向他国输出本国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与威望。例如: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宣扬本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以此冲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大学生在辨别力不高的情况下,极容易被蒙蔽双眼,从而对他国文化产生无比崇拜的心理。长此以往,他们会愈来愈热衷接触外来文化,漠视本国文化,这不利于培养文化自信。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3.1 转变功利的教育倾向,倡导“文化育人”的教育环境

转变功利的教育倾向,教育不单一用分数衡量学生,淡化高等教育的工具性,不引导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对人文情操的陶冶。高校校训、校风不能单一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都很好的体现了注重品格养成、关爱社会、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倡导“文化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高校可以依托雕塑、建筑、文化长廊、绿化、班歌等内容,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有效进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实现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3.2 完善高校人文课程体系,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贯穿其中

高校开设人文课程单一,建立和完善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贯穿高等教育始终。首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在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思政课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在思政课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充分阐释,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创新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其次,开设宣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高校按照学分制要求,无论什么院系,什么专业均开设人文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考核。高校鼓励教师进行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授课,开设“经典诵读”“国学选读”等选修课。授课教师注重创新,将课程内容生动化,将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精神的领会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3.3 树立良好家风,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人在家庭中长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精神世界建立的家园。大学生最初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认识源于家庭,对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也源于家庭。优秀的家风和家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摇篮。家庭中的成员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更新人文观念,提升人文修养,陶冶情操。提倡家风教育,发挥家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去熏陶和感染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

3.4 创新多样的文化自信教育形式,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应创新多样的文化自信教育形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融合。

高校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展名师大课堂进行讨论式学习,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研讨式学习,开展话剧演出进行体验式学习。校园中设立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增加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喜爱。社会实践中将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于敬老院活动等公益活动中,从而增加文化自信。校内教育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在民间团体、实习单位、社会爱好协会中,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培养的美德应用于校外实践,影响他人,更好地传播文化自信,培养文化修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不仅在线下开展,线上也是重要的教育阵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平台,开设专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讨论区,各抒己见,精心策划文化自信专题活动,彰显文化自信的魅力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人文传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