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岭南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级创新探索
2020-01-01李丽华
李丽华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佛山528000)
有人说,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1]。传统古村落更是承载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它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多重价值。在历史进程中,古村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需求,但是它的发展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如何让古村落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又可以延续古村落历史、传承古村落的文化和挖掘古村落的时代价值?在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方面,佛山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活化路径。
1 佛山岭南古村落活化升级的现状与困境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一大批岭南传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活动丰富的古村落。2014年11月,佛山市出台“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2],明确提出利用两年时间完成30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借此挖掘古村落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寻找古村落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市民和村民共享文化成果。
1.1 佛山岭南古村落活化升级的现状
(1)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佛山古村落的物质遗留众多,作为活化计划中的30个古村落,都是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民风古朴,具有明显岭南文化特征的村落。这些古村落皆保留了大型宗祠,部分宗祠群保留完好。各村具有岭南风格的镬耳屋、传统民居,百年古树、古井、古巷、古里等可活化利用的遗存众多。据统计,文物单位与登记文物近70项,古建筑共1 100余栋。只是这些古建筑破损较多,但仍可修复。
(2)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丰厚。30个活化的古村落中独特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据佛山市住建局的调研,各村落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类型,除了各个古村落共有的龙舟文化、醒狮文化、宗族文化、农耕文化、水乡文化之外,还有翰林文化、诗画文化、酒文化、武术文化、风水文化、长寿文化、玉器文化等近四五十种文化类型。而且,多数村落耕读文化气氛深厚,有史以来,考取功名者,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者人数较多,积累了不少文化名人资源。据统计,30个村落中有记录的名人多达300余人。
(3)古村落的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30个古村落中大多数每年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扒龙舟、舞南狮、清明祭祀等民俗活动,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龙舟、醒狮等达30余类。
(4)古村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佛山地处珠三角,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建设一体化比较完备,公共服务建设比较完善,交通发达。30个古村落均交通便捷,所有古村落皆位于半小时自驾城市旅游圈内,部分村落在景点10公里辐射圈层内,可直接共享成熟景区带来的消费人群和区位。同时,作为岭南特色的古村落,留存了较完整的独具岭南风貌的桑基鱼塘格局,岭南水乡特色明显。
1.2 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面临的困境
(1)现代生活方式与古村落空间格局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理念与方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居住形式对村民来讲更加便利和实用。所以,他们对深藏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认同感较低。因此,很多村民不惜拆掉传统民居,改建现代化的建筑来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导致村落里新旧不协调,破坏了古建筑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另外,日常代步工具的变化,如摩托车、汽车的广泛使用,古村落狭小的古街古巷完全与现代交通工具不匹配,也使一些村民迁往交通更为方便的城镇居住,致使村落的空心化。
(2)村民对古村落活化升级认识不足,配合度不高。村民是村落活化升级行动的主要行动者,本来应该是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者。但是,村民的主体作用并没有显现,配合度不高。首先,有的村民认为对村落的活化升级影响其日常生活。其次,古村落的建筑和空间布局基本上遵循天人合一的风水理论。有的村民认为古村落活化升级会破坏村落风水。最后,村民对自己村落的历史不够了解,觉得几个破房子,没啥好修的,导致对古村落活化认同度不高。
(3)古村落活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缺乏。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是一项多部门联动,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项目,要涉及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生态环境保护与设计,园林设计,植物优选等方面。这些专业性的工作都糅合其中。所以,古村落活化工作对人才的综合性和复合性要求比较高,管理、规划、修缮、专业设计、植物等都要有所涉猎。而且,30个古村落几乎同一时期进行活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量猛然大增,也加剧了古村落活化工作的人才缺乏。
(4)非遗文化难以传承,宣传效果难以见效。古村落的活化升级中核心要素就是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地方景观和民俗风物等。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延续至为重要,一旦古村落的文化传承断裂,即使古村风貌依旧,却只具其形,而失其神。但村民对文化传承没有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孩子们更不感兴趣,不关注。有研究者调研显示,在碧江小学,“60%的学生家长都支持任何学科或活动为语数英让步,并有50%的表示非遗文化教育这些无关升学方式,容易对孩童正常学习造成冲突[3]。”由此可见,非遗教育很难走入校园,让孩子们正式接触和传承。不仅如此,成人接受非遗教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30%的成人也表示接受非遗文化教育会占用工作时间。18%的居民接受非遗文化主要是通过社区或政府活动宣传,32%的居民通过报纸杂志或相关书籍等资料,28%的居民从地方新闻、网络、视频等媒体,22%的居民则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黑板报等相关宣传中获得[4]。”从中可以看出,成人获得非遗文化教育的渠道零散,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不高。
2 佛山岭南古村落活化升级的创新实践探索
佛山的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在“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活化路径。
(1)建立全方位联合的工作机制。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甫一出台,佛山市成立“古村落活化升级办”,统筹协调全市的村落活化升级行动工作。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就由佛山市住建局牵头,联合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局、市旅游局、市国土规划局、农业局、环保局、水务局、民政局、市地方志办公室等10个部门统一部署,分工合作,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制订《佛山市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实施方案》,指导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之后,又制定《30个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2014—2016年工作指导意见》[5],确定目标,明确分工,梳理工作内容,落实配套资金,督导工作进度。同时,各区相应成立升级办,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区级协调督促、镇街组织实施、村庄主体建设”的市、区、镇(街)、村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这样,在横纵方面形成了全方位联合的活化工作网络,保证了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标准规范的保障机制。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工作。佛山市形成完整的保障机制,让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成功完成。
①统一活化升级的标准。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比之普通的房屋改造维修,多了文化特色的留存、文化价值的展示和传承等功能。各村落的活化既要有特色,也要有标准。佛山编制“佛山市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级初见成效验收评分标准”作为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标准。标准分为七大类27个小项,内容涵括“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项目”“防灾安全保障项目”“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历史环境要素修复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组织保障体制机制”等项目。各项目内分各项明细,各明细项分别根据“建成、在建、项目启动、未启动”4个等级给予不同得分。得分高于90分,即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完成“成效显著”,高于80分,则工作完成“初见成效”。其中“村史馆”和“安装古村导视系统”项目,若没有,直接不能评为“成效显著”。并另设4个加分项,鼓励古村落建名人馆和旅游配套设施。此标准详细分解了古村落活化升级的具体工作,将无从着手的不熟悉的大任务化为一件件可以着手去做的小任务,便于落地实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②特色差异化活化。虽然有标准,30个古村落同时活化升级,也不能做成一个样。佛山根据各村实际,编制佛山特色古村落“一村一品”策划指引,规划示范引领各村打造特色品牌,实施差异化活化。而且,为了能够完好修缮传统古建筑,合理改造和充分利用它们,佛山市组织专业人才编印《佛山传统建筑修建技术指引》。还举办古村落古建筑植物配置讲座,指导各个古村要以乡村的植物造景手法,把乡村环境建设优化。
③建设资金筹措多样化。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必然要投入巨资,非一村一户力所能及,多方筹措活化升级建设资金势不可免。在“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中,佛山市已经以奖励代投资,对完成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村落按区投入资金,其中,禅城、南海、顺德区和佛山新城范围的奖励标准为古村落50万元/个,高明、三水区范围的奖励标准为古村落75万元/个。同时,要求区、镇(街)以不少于1:1的比例进行投入。另外,将将每年水利、交通、扶贫、林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金融、电力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捆绑使用,优先支持30个古村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且,以投资租赁、认领维护等形式积极融通社会资金投入,以盖名和其他铭记形式来发动村内企业家乡贤捐资以及村民自筹资金等。同时,为有条件的古村落引入文化公司,提前融资,投入到活化升级中来。
(3)建立逐步推进的监督评估机制。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确保这项工作如质如量的顺利完成,需要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佛山将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纳入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中开展巡查督导,形成“启动—推进—验收”三步走的监督评估机制。由各区牵头部门负责按季度根据“特色古村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实施项目库”来报送“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项目实施情况报表”,并由市住建局会同文广新局、旅游局进行季度督导。该“项目库”与“实施情况报表”又均对应“佛山市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级初见成效验收评分标准”,可自我评估自我监督。“实施情况报表”中列有“目前主要困难及解决思路”,可切实反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牵头部门可协助解决。并且,制定《推进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监督检查方案》,形成每两个月现场督导检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交流会的监督评估机制。
(4)建立全覆盖的宣传机制。加强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古村落活化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进行媒体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和社交媒体等多元化的新闻媒介进行报道宣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可观赏性和潜移默化的糯化作用,宣传展示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让人们重新认识古村落。一些国家级的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介绍宣传佛山古村落活化情况。由此,引发市民探寻古村落的热度不断上升,很多迁离的村民也纷纷回村修缮自家老宅。另外,还制作古村落纸质宣传品,又通过与新媒体合作对古村落进行网上推介和销售古村落旅游线路。
其次,进行体验式宣传。组织市民、村民参观古村落,搭建平台让市民建言建策,凝聚民意共识,提升市民尤其是村民对古村落活化工作的认识。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古村事务建设与管理,激发村民建设古村落的内在活力,确保村民体验与共享古村落活化带来的效益。佛山市文广新局组织开展古村落主题艺术创作,举办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空间》《中国艺术家古村落写生作品展》等讲座和展览;还牵头举办古村落讲解员“醉美古村之出彩十三叔(淑)”评选活动;并出版《岭南的乡愁——佛山古村落》,开展佛山古村落课题研究。
最后,进行招商宣传。加强佛山古村落整体形象的社会认知和对外推介,展示古村落历史文化。一是借助深圳文博会平台,集中展示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级成果和招商需求,以整体形象吸引资本投资古村落开发。二是携古村项目参加2016佛山文化产业招商引智推介会,通过积极搭建平台,有效推动古村落文化产业招商,达到“筑巢、引凤、谋发展”的目的。三是组织“探寻古村落领略佛山味”佛山古村游启动仪式,主打本地特有的岭南水乡文化,整合串联周边优质旅游资源,旨在打响佛山古村落旅游品牌。四是组织古村参展亮相中国(广东)国际旅游博览会以及2016香港·佛山节,加强线上线下促销,邀请港澳及省内外旅行社、媒体、达人、大V到佛山古村落踩线,加强对佛山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3 佛山岭南古村落活化升级的经验思考
经过两年的实践,佛山的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全部成功完成,其中有不少可值得借鉴的经验。
(1)在佛山城市发展范畴的大格局中进行。
佛山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要放在城市升级向升值转变、向城市治理转变的大格中来考虑,进一步体现出佛山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社会治理的水平。所以,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级行动不仅仅是古村落本身的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改善、文化提炼。同时,也是全市农村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的试点榜样,成功之后,全市将套用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方法和路径,让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综合治理和修复古村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完善古村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佛山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水平。
(2)深入的学习调研是基础。一直以来,佛山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跑者。但是,对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却是一片空白,无从借鉴。为了避免走弯路,古村落活化升级的牵头部门联合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特别是各村负责人专门到古村落保护发展较好的省市学习,如福建、江西、深圳凤凰古村、观澜版画村等地的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为佛山的古村落活化升级寻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同时,佛山市政协也开展了对佛山古村落情况的深入的专题调研,形成建议案,给活化升级工作提供了借鉴。
(3)“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是原则。同一时期活化30个古村落,容易造成古村落活化的同质化。为了避免“千村一面”,在活化工作实施之前,就请专业团队进入各村调研,挖掘出各村的特色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精准定位,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打造各村的特色文化品牌。如禅城的莲塘村打造“酒香莲塘,龙狮圣地”;南海的烟桥村打造“诗画烟桥,必行正道”;顺德的沙滘村打造“中西合璧,家居沙滘”;高明的榴村陆家村打造“锦石家风,山水榴村”;三水的长岐村打造“温泉温情,长寿长岐”。各个古村落都立足本土,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绝不雷同。
(4)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是保障。在古村落活化升级的实践过程中,佛山逐渐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宣传机制,将原有的古建筑修缮、村落环境改善、村民认识不足、经费筹措困难等难题逐步解决,让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有序实施。例如,30个古村落分成二批,第一批13个,第二批17个。这样,分批进行,先将活化基础较好的13个古村落打造成活化模板,以点带面,更有利于活化升级工作的开展。因此,当第二批17个村开始启动活化升级工作时,各村村民积极支持。如禅城区隆庆村如开村民大会表决活化升级工作,全票通过,而且村民对活化工作献计献策,工作策划方案为此修改六次。南海仙岗村民主动捐款修缮古祠堂,顺德龙眼村村民主动拆除自建的外观不协调建筑等。
(5)可持续活化是归宿。就如古村落活化升级参与者所言:古村落活化升级永远在路上。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如古建筑修缮完毕后还需要后期的维护和不断的修缮,可持续活化是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的最佳归宿。佛山在此做了有益尝试。
①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是可持续活化的最大着眼点。有学者认为在古村落的开发中,“文化方面因素成为政府、公众和企业利益首要的关注点”[6]。在活化升级实践中,佛山注重古村落的核心价值保护和挖掘,充分尊重历史文脉,对有形的建筑、文物、景观和生态等进行修缮和保护,在历史环境要素的修复中注重古韵以及整体风貌的协调。30条古村落整理记录古村、名村中的传统建筑、民间节庆、习俗、非遗项目、名人典故等历史资源。另外,活化和利用特色古民居、宗族祠堂等古建筑成为村史馆、名人馆,或打造成民间博物馆、艺术馆和展览馆,培养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讲好各村的历史故事。同时,加强古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兼顾了古村落人居环境提升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②调动村民参与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的积极性,担当起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升级的主体责任。古村落本来就是村民的家园,村民是古村落活化升级的主体。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村民有的打工外出,有的迁离,使古村落逐渐衰败。在有效的教育宣传和亲眼见证村落变化的情况下,村民的保护意识很大提升,村民开始返村,积极主动的参与古村落活化升级和保护发展中来,实现“村落有人气、村民得实惠、区域获提升”。
③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古村落自身造血功能,提升可持续活化的能力。如大旗头村,以“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理念,以“广府文化体验基地”为重要支撑,打造广府特色小镇。南海区平东村致力打造成为南中国特色珠宝产业集群及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