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大学生线上学习研究

2020-01-01岑泽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共同体交流传统

岑泽丽

(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教育部2020年2月4日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快速响应,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安排和部署在线教学的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在线教学运行情况良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岩在2020年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1 454所高校,103万名高校教师在线开出课程107万门,参加在线学习的全国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覆盖了本科理、工、农、医、经、管、文、史、哲、教等全部学科门类;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有直播、录播、慕课、线上辅导等多种形态。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呈现出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的“三全”特点。

在此背景下,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有何不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进行研究,便是该文的主要内容。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学习共同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最早把“共同体”的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的情境中,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并不是专门用来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即一种人与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活动[1]。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尔在他的报告《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首次提出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此后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被引入我国,被广大学者、教育者广泛研究。结合众多的研究,该文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的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以完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包括:一是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价值或愿景;二是共同体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允许并接纳成员性格、能力、偏好等的差异性;三是以对话、互动和协作等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四是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信任,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同时也要重视助学者,如教师等的支持作用。

学习共同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它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1.2 线上学习

根据相关研究,该文认为线上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一种学习者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学习环境进行交互的学习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关系。该文的线上学习主要指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在网上接受的该校线上课程的学习活动。

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之比较分析

2.1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要素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要素有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个方面。

2.1.1 主观要素

(1)学习者。该文的学习者主要指高校大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和具有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是学习共同体有效形成的重要部分。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较为发达的新时代,他们大多开朗大方、有探究的热情、愿意与他人分享。

(2)助学者。该文的助学者主要指高校教师。教师既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引导者和掌控者,又是促成共同体个体潜能发展的开发者,他们是学习共同体有效形成的关键部分。当代高校教师受新教育思想的洗礼,大多接受“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式、探究式学习”等教育理念。

(3)共同体意识。积极的意识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客观事物,却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良性发展[2]。学习共同体成员必须拥有共同体意识,这是学习共同体有效形成的核心因素。共同体成员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别与不同,既能悦纳自己,又能尊重他人;他们具有合作精神,在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或建构新的价值;最终形成平等、友爱、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人际联系和学习氛围,使个体和群体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1.2 客观要素

客观要素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外部激励等方面。

2.2 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面对面地在同一个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但并非所有的课堂学习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现实教学中受教师主观思想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没有完成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仍然是权威者和主讲者,而非指导者和幕后掌控者;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仍以讲授为主,较少开展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活动,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很多学生还缺乏共同体意识,没有意识到学习中要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人际心理需要相融相通等。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标,以促进成员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为指导,通过人际交流合作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2.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和互动,但是仍然可以依凭一门网络课程或一个教学平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接受在线学习主要是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开展的,那么围绕一门课程、一个教学班级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在线教学不方便开展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活动,师生、生生之间非面对面交流和接触,故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较低。诸如此类问题也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发挥有效作用的瓶颈所在。

2.4 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比较

2.4.1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角色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方面。其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发挥着直接作用。教师亲和的言语行为会让学生感到愉悦,并有助于形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美与鼓励,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和蔼可亲、充满爱和尊重的表情,鼓励的眼神,都有助于诚恳、融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3]。而教师丰富的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一方面,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相比,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因为是教师、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可以更加有效地传递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学习共同体由于时空制约,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自然就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促使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相比较之下,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作用更为凸显,但是稍有不慎,教师就有变回知识的权威者和提供者的风险。

2.4.2 共同体的归属感

网络学习共同体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学生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有所降低。还由于网络时空的制约,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活动不如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开展方便,生生交流减少,难以营造出团结协作、热火朝天、共克难关的学习氛围。而疫情期间,学生分别宅居在家,独学而无友,从教师、学生处获得的人际支持减少。和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相比,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较弱。

2.4.3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学习中,而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大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或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提交“产品”或“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和主动的探索者;或者教师发布话题讨论,学生可以围绕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理解,并相互分享、争论和评价,以获得多元化的学习思路或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实现了更大的平等性。与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相比,网络学习共同体更容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4]。

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相关思考

2020年上半年我国高校大规模、大范围的在线教学引发了“线上教育会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吗”的“2020年教育界新热点”话题。

线上教育有它未曾逾越的缺憾。比如,缺乏非语言信息,缺乏教师的言传身教。即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教学行为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在学校里,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反馈,通过教师的即时点评来实现知识的检测与强化等。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是一种互动交流的社会活动。教育模式应跟着社会模式走[5]。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大量的面对面的沟通与协作,那么教育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大量的面对面的沟通与协作;如果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上下级关系、平行关系等仍然存在,那么教育就应该包含大量的人际互动、社群生活等。而面对面地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联系正是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和长项。综上所述,传统教育模式是不能被颠覆和取代的。

但是经历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在线教学实践,高校的教育形态已然发生了改变,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再也不可能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状态了。我们要认识到“线上”与“教育”的碰撞点在于“去中心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有中心的,一般来说,教师是这个中心的典型代表。而随着社会的扁平化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这种中心化的趋势不断走弱。线上教育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那就是去中心化,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构架被削弱。以学生为中心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更为凸显。

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来看,线上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取长补短,方为上策。也许可以期待,未来的高校教育中,混合式教育教学将是潮流所在。而疫情期间,这场教育教学的战役行动,对高校师生而言,相当于是一场混合式教学的“热身运动”[6]。

正如2020年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岩所说,疫情过后,中国高等教学模式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例如,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从满堂灌的“单声道”向互动式的“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育应以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为主。相信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一定是一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互相助跑的新型教育。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交流传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