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研究
2020-01-01翟文清高网芹
翟文清,高网芹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各大高校的教学课堂中也开始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
1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意义
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为传统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化课堂教学
1.2 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或微课复习课堂知识,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重点复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将会为课堂注入新的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1.3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部分专业课的知识枯燥难懂,学生们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缺乏兴趣等现象。在教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将会有效地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通过新颖的课堂模式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1.4 尊重学生差异教学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文化课基础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开始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时会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当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时,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部分内容,无法较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各层次学生发展的目的[3]。
2 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以及主体性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学习活动[4]。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并不能只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接受并正确认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5]。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教学理念、授课水平、工作态度与兴趣爱好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积极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6]。对于现阶段乃至未来的高校教学来说,对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利用必然是核心的教学手段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便捷地利用信息平台查找并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料,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还能够立体化的授课环境,打造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大幅提升[7]。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较少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出现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微机对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微机得出相关资料之后,针对具体故障来展开全面维修。图1表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事故信息处理系统的工作情况。
3.1 滥用多媒体,讲授方式缺少直接化
教育部在推行教育改革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些措施下放到实际课堂却出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现象。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压抑性,促进学生思维具有开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并没有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导致了课程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8]。多媒体在课堂中应当起到的是一个辅助性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上课只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图音影,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甚至自己一节课都没有说过几句话,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更为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与课堂学习内容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要目的与优势所在,但若是教师对信息化手段过于依赖,只是单纯地依托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则难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无法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9]。通过分析与观察当前大部分高校课堂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发现,其实际使用范围与利用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教师有时仅仅利用其展示课件,或演示相关的教学视频,作为整节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这一现象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环境中的高效运用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教师的自我能力的发展与教学实践的深入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10]。
3.2 教师缺乏设计教学资源的精力
虽然说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已经出现,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大部分教师都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教学资源,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制作微课,从而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结合[11]。这说明尽管信息化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了高校教学活动中,但教师对这种授课理念的认知程度还不足,因而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思考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高效运用方法。要想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对这一教学方法予以深入研究,构建完善可行的相应教学体系,进而提升自身对信息教学技术的掌握能力[12]。
3.3 信息化教育理念存在不足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青年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堂中信息化教学包括微课、视频以及教学课件等多方面内容,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使用范围主要是PPT,其他的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并不广泛[11]。与此同时,这也说明高等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与应用提高重视,针对教师群体开设相关的专项技术培训活动,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研究并利用信息化教学法,避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长期处于浅层发展阶段,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3.4 教学中忽略了动态管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依据教学大纲,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往往会按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制订计划、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忽略了各层次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疏于对学生的动态管理,不利于激励学生上进。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课堂内容时,要认识到教学主体是存在差异性的全体学生,并且这些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了解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能只关注某一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
4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途径
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4.1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
首先,教师需要学习制作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微课等信息化技术教学技能。其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前沿科学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化教数学技能、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提升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使得教师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13]。
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实际需求,组建基础信息化服务部门,以完善与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为核心,科学规划校园内网络建设,为教师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充分保障。在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时,应切实了解其实际学习需求,不仅应注重其对理论知识层面的了解与把握,更应引导其学会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依照系统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为其提供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的良好学习机会。
4.2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在校园内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例如,将信息化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效果之一,定期举办研讨会,青年教师可以在研讨会中讨论、交流教学内容以及信息化运用等方面内容,从而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建议,从而使信息化教学课堂与学生的需求更加相符。
4.3 强化青年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技术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课堂中也不例外。教师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依赖于校内培训,教师需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技能,以便能够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技术。除此之外,教师还学要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能并强化实践运用能力,以便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14]。
4.4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相关技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水平,并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网络课程。
5 结语
信息化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前沿技术,发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