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审美意蕴

2020-01-01阮小娟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盾牌舞狮舞龙

阮小娟 高 珊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遍及华夏大地。在经历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政策影响下,在中国佛、道两家哲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滋养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玄学介入,经过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受到宋元戏剧和杂技的影响,直至明清两代,中国武术完整体系已然形成,各种武术套路已经定型,“武术之美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的特征”[1]。而在清兵入关之后,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朝廷下令严禁练武,武术被迫隐于乡村市井,民间武术反而得到壮大繁荣,许多新拳种、新流派不断涌现。中国武术从最初的防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不断积淀厚重的美学意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井冈山全堂狮灯应运而生。

从井冈山全堂狮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种民间武术项目。“据《宁冈县志》记载,虎爪坪村习武之俗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一名少林俗家弟子卢能昌落难来到虎爪坪村”[2],并开始收徒,传授各路武术,始成全堂狮灯。在20世纪初,井冈山全堂狮灯项目传承人把少林俗家弟子卢能昌传授下来的武术与本地的盾牌舞以及舞龙、舞狮表演结合起来,形成了目前井冈山全堂狮灯的全景。“井冈山全堂狮灯主要表演项目有舞龙、舞狮、拳术套路表演、棍术套路表演、对练项目、器械项目及盾牌舞七大类。每一类项目有着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融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于一身,表演时配有锣鼓、唢呐以及民间吹打乐。”[3]因此,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武术审美意蕴涵盖了少林武术及其武术套路、盾牌舞和舞龙舞狮等项目的武术美学特征。

一、井冈山全堂狮灯中少林武术及其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

少林武术诞生于禅宗寺院,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受到我国古典美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练武时“心意的持守磨炼、技击化境的追求以及拳法内功和体能的修为等多方面”[4]。少林武术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名称美、形式美、劲力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等方面。井冈山全堂狮灯的武术源头正是少林武术,在经历了近200年与当地民间文化的融合发展之后,依然基本上保留了少林武术的精髓。

少林武术套路过程中的每一个招式都有一个在形和意上相适应的名称,如“童子拜佛”“罗汉敲钟”“仙童挖耳”“拜佛扑前”“屈膝禅坐”“弥陀点灯”等等,任何一种套路表演都特别注重形式美,从手、脚到形态和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式都经过精心编排和操练,在表演中搭配合理、对比呼应、整齐利落,形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武术套路表演,尽管表演大于实战,但是表演者通常都是一些有着深厚武术基本功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在表演时非常注重力度和劲道,通过掌、肘、肩的劲和力,在推、挡、靠、按、拍、转等动作中,与脚上的步伐相配合,使得整个武术套路自始至终刚柔并济,力道与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个动作浑然一体。全堂狮灯中的武术套路表演,其中的一招一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前后动作都是连贯的,“而且整套动作表演下来,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5]。整体而言,套路的每招每式虚实相宜,舒缓有度,每一个动作辅之以表演者口中发出的“哼”“哈”之声,呈现出强烈的节奏美。少林武术意境美是由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演化而来,意境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然而体现在武术上,则表现为武术表演者将武术技击与对于自然和自己心灵的感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如身临其境。

由于井冈山全堂狮灯传承于江西的西南山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其中的少林武术在江南民间文化和南方人内敛性格的影响下,兼具中原武术大开大合、勇猛刚烈的特征以及灵巧、多变和含蓄的南方武术特征,因此,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及其武术套路的审美意蕴极其厚重。

二、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盾牌舞的审美特征

盾牌舞是我国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我国许多地方。它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造型、音乐于一体的民间男子群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井冈山全堂狮灯的第六代传人林绍宾将井冈山虎爪坪村的武术加以综合,与舞龙、舞狮、盾牌舞等项目结合起来。盾牌舞的核心是武术,而且是一种群体配合演练的,融盾牌、刀、盾、石灰于一体的阵式之武。除了具有一般武术和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之外,还因其独特的群体表演形式而蕴含着深厚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造型美。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盾牌舞是融器械套路于舞蹈的群体武术项目,其表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娱乐观众,使观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中华民间传统武术舞蹈的文化魅力,因此在武术套路设计上非常注重整体的造型。盾牌舞表演者右手单刀的使用既要沉稳有力,又要配合好左手的盾牌,还必须动作规范整齐;每一个招式既要符合武术的技击要求,刚劲有力,虎虎生风,又必须符合观赏者的审美要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给人以美感。此外,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并且组成各种不同的阵式,如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阵式布局巧妙严谨,造型精密而壮观,神采各异。

其次是和谐美。武术套路的和谐美指演练者们利用人的身体中每个关节的弹性韧带做各种伸展动作,并且能使每个动作达到最佳的位置而不会感到疼痛难受,“内收时也能做到各个关节协调合一而不显僵硬”[6]。另外,演练者在器械武术套路表演中对于不断变化的节奏的把握也是和谐美的主要体现。井冈山全堂狮灯盾牌舞的表演人数不少于八人,这就不仅要求每个演练者个体要做到各个关节协调,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表演动作本身的刚柔、虚实、缓急、吐纳、动静、形神等的协调,更重要的是众多演练者之间动作的协调。前文说过,盾牌舞演练者左手拿刀,右手持盾牌,还要演练不同的阵式,因此,每个演练者都要做到动作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表演过程中还必须使不断响起铿锵作响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和谐一致,体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和谐美感。

三、井冈山全堂狮灯中舞龙舞狮的审美特征

作为一项自发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舞龙舞狮是一项流行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生活区域的民间体育运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舞龙舞狮运动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集民族文化性、大众娱乐性和雅俗共赏的观赏性于一身,成为华夏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舞龙舞狮与少林武术、盾牌舞在健身、竞技、娱乐等价值功能上可谓一脉相承,具有非常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中的“气韵”和“形神”在舞龙舞狮表演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气韵”是美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气”和“韵”的融合,武术中的“气”常常与“力”“劲”“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精神,“气”在武术演练中表现为阳刚、劲健、发展、进取;“韵”是内在精神的难以言说的外在显现,是含蓄的、智慧的,有着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含蓄之风采气度。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舞龙舞狮正是通过“腾”“挪”“闪”“扑”“爬”“蹲”“退”“滚”“回旋”“飞跃”等一系列外在“力”动作,拿捏好“高”“低”“快”“慢”“起”“落”“轻”“重”“刚”“柔”的分寸,以便达到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继而生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和谐、气势如虹的气韵。

如果说气韵之美是通过舞龙舞狮表演者的动作演绎出来,那么形神之美就是“龙”“狮”的外部形象之美和表演者的动作演绎之美两者的结合。“形”指的是龙狮的外形,龙的头像马或骆驼,虎目、虾眼、狮鼻、驴嘴、獠牙;龙的身长近二十米;而狮子的外形则表现为大头粗颈、脸圆嘴阔,眼如铜铃,下巴宽,身披长鬃。不过,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意象,龙狮的形象已经化身为一种象征,即祥龙瑞狮,龙狮象征着英雄气概,象征着和平安宁。“神”是通过舞龙、舞狮表演者的动作演绎出来,表演者把龙狮象征的精神融于每一个动作,“形是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内容”[7]。舞龙舞狮表演所追求的这种“神”的境界,是尽可能模拟龙狮神态,以此作为“写神取意”的物质基础,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

四、结语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流派和门类繁多,受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的影响,武术美学意蕴总体表现出“内道外儒”的特点,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体现出武术的审美特征[8]。井冈山全堂狮灯中的武术以少林武术为根基,融合了南方舞龙、舞狮和盾牌舞的武术元素,既呈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美学特征,又彰显出赣西南山区的民间武术文化的独特美学意蕴。限于研究局限,本文只是作了浅显的探讨。其实,除了上文讨论的美学特征,井冈山全堂狮灯中武术的美学意蕴还体现在原始自然美、气势美、音乐美和服饰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值得研究者作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猜你喜欢

盾牌舞狮舞龙
隐形的盾牌
舞龙
迷宫弯弯绕
多功能盾牌的研究现状浅析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自相矛盾新传
盾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