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古道及文化的传播

2020-01-01王曼利王玉玲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碑刻秦岭古道

王曼利 王玉玲

“道”,通、达也。大道通畅之处,经济与文化较为繁荣;反之,则经济落后,文化衰败。历史上,秦岭古道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如今,这些古道大多已然湮灭,古道文化也几乎被遗忘。因此,发掘、重构和传播古道价值及古道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秦岭古道及文化

秦岭既是中国西北方与南方、西南方之间的重要屏障,又是南北物资交换的重要通道。战国时,秦昭襄王命人在悬崖绝壁上修成栈道,构成秦岭古道的基础。战国中期开始,陕南与巴蜀联成一体,天府之国的丰富资源通过秦岭不断输送到关中地区。陕南的安康因水运发达成为古代南北物资交易的关键,是安康与长安间开辟秦岭商道的重要起因。安康本地盛产的生丝、生漆、木材、药材、山货等是长安城的物资保障,并且是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货源,因此,安康与西安之间的秦岭古道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

褒斜道旁遗留了许多汉代文化遗迹,其中的汉魏十三品石刻深刻影响了之后两千年来中国文字的走向。“碑刻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最具话语权的文化形态。”[1]秦岭碑刻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化媒介之一,具有记事、表功、颂德、纪念和路标等多种功能,历史事件和古代的人文情感都因此被遗留和传播下来。碑刻多镌刻有精美的书法,碑首和碑侧有纹饰,是雕刻、美术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体。碑刻多以青石为材料,质地坚硬,久经风霜而不变,因此具有跨时空传播文化的优势。秦岭碑刻上镌刻着文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代代流传,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

秦岭自古多隐士,古人相信月亮女神(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而秦岭西起昆仑,秦岭于是成了很多人隐居的地方。王维曾居住在蓝田辋川,秦岭的山光水影和清风明月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慰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佳作。秦岭中的丹江风景迷人秀美,据考证,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正是丹江的发源地——秦岭商山。

秦岭曾是西汉王朝祭祀的重要名山,古道上因此建造了大量寺庙和道观,而且道教经历的兴衰荣辱从未离开秦岭。重阳宫遗址中的石碑上有王重阳及其弟子的肖像和书法,楼观台则是老子留下肉身的地方,这些遗留的道教文化是秦岭文化的根基。

二、秦岭古道及文化的现状

秦岭古道较为著名的有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和武关道。褒斜道和武关道远在战国时期就得以开通,汉代时刘邦又进一步完善了秦岭相关古道,不仅借此获得军事胜利,更将秦蜀沟通,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子午道曾在我国军事史和经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是在民国时期,子午道仍是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但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子午道逐渐被人遗忘。

目前,子午道周边村落虽保留了比较淳朴的文化风俗,但经济发展基本仍局限于开设农家乐和开发旅游点等做法,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虽然现在古道周边村庄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古道周边生态和文化环境的破坏,一些建筑物被强行拆除后,古道文化遗迹也随之被毁坏。其次,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古道周边村庄的很多年轻劳动力已经外出,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如此一来,古道周边村庄经济得不到持续发展,同时引发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当地各级政府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秦岭古道的发展策略,因此并没有切实解决当地各方面的发展问题。

秦岭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梁中效撰文认为,西汉文化核心圈是依托秦岭建成的,秦岭不仅是西汉政府崇拜的圣山,是“汉代天府之国的文化地标”[2],而且融合了中国的南北方文化,南北丝绸之路也因秦岭而对接完整。因秦岭重要的历史作用,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等文献都曾对秦岭文化做出系统总结和较高评价。秦岭是儒释道文化融汇的一个重要地点,产生过造纸、碑刻、泥塑和曲艺等文化,令人遗憾的是,秦岭古道上曾留下的文化遗迹基本处于废弃状态,如不及时保护和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无踪。国内外学术界近三十年来关于秦岭古道的研究多是从地质学角度着眼,如李之勤和王子今等著名学者对陈仓古道、米仓道和秦直道等的研究,而未深入探讨秦岭古道文化的传播。这不利于秦岭古道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三、秦岭古道及文化的传播

(一)以经济发展促古道及文化传播

秦岭古道需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及周边环境的改善。良好的投资环境必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给古道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商机,还将为本地区及周边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此,可充分利用秦岭古道上的道教文化资源打造一个以古道为中心,集养生、旅游休闲、文化寻根于一体的经济带。这是一个“绿色经济带”,也是“文化扶贫”政策的具体举措。

笔者认为,对秦岭古道的保护及传承应采取“有机更新”的做法,避免文化空间生产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在保持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填补,既保持文化景观的延续,又使原有建筑承担新的区域功能。古道在古代首先承担的是交通运输功能,对古道的开发可尽量保持此项功能,对确实已无使用价值的古道,则要对周边的文化遗迹进行发掘与抢救,务必保证这些遗迹不随古道而湮灭。还可采取差别化的治理策略,根据原有建筑的完好程度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更新,最大限度保护秦岭古道的历史原貌,增强古道文化认同感,重塑秦岭文化精神。

(二)以文化元素促古道及文化传播

秦岭古道上的石刻、道观寺庙和书法文化等,可被运作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元素。秦岭古道上的碑刻、亭台等,可被用以进行古道文化的传播。比如,可将亭、台、碑刻等元素融入明信片、扇子、扇坠、文玩等文化产品设计中,生产出古道的文化衍生品。另外,可建立秦岭古道博物馆,通过图片、模型和多媒体等静态方式展示秦岭古道文化遗产;也可以活态展示,举行各类文化活动,让游客融入这些文化空间中,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

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秦岭古道旅游会进一步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陕西省政府可逐步打造一个以古道为中心,集交通、宾馆餐饮、旅游商品生产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汉文化、唐文化和道教文化旅游体系。秦岭古道孕育的汉唐文化的恢宏气势及文化的再度完美展现,将成为发展秦岭古道的一大亮点。

(三)文化与资本和谐共生,促古道及文化长远发展

趋利本性几乎必然会使资本对秦岭古道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开掘,空间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本的掠夺性之间必将产生尖锐的矛盾。因此,在发展秦岭古道及文化时,应把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良性互动放在首位,远瞻开发后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笔者建议,以陕西省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牵头成立秦岭古道文化的发展机构,将生态学家、文化学家和经济学家囊括进入该发展机构,在听取各领域专家有效发展古道文化的科学建议的基础上,公开招标发展古道文化的建筑公司。在具体开发古道文化的过程中,指导中标的建筑公司招聘更多当地居民,这样就可以减少当地居民与政府和建筑公司之间的摩擦,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终也将成为一个同时为政府减轻居民就业压力的方法。秦岭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古道的经济发展中要规避资本对秦岭自然环境的伤害,在古道的文化发展中善加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实现文化与资本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秦岭古道既是一个经济空间,又是一个文化空间,如果古道文化的发展举措科学、有效,古道文化必然可转变成为秦岭古道经济发展的利器。经济繁荣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文化繁荣是这个国家文明的重要体现。今天,各方对秦岭古道文化的关注应着眼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不断从秦岭文化中挖掘出可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发展的优秀资源。

猜你喜欢

碑刻秦岭古道
走古道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在秦岭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