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基于态度形成理论的视角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内化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姜 文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威海 264209)

中外合作办学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领域开始兴起的一种全新教育体制,截止到2018年8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迅速增长到2365个,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为60万人,毕业生已超过160万人。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并由此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大学生党员作为新时代的希望和中坚力量,是党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又是其中特殊群体。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面临复杂的政治局势、多元的思想文化、丰富的利益诉求,因此,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本质

196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Kelmen)提出态度形成理论,他认为个体态度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依次为顺从、认同和内化阶段。概括来说,在顺从阶段,个体被动得对观点和信息进行有效接收,并非内心中认同;在同化阶段,开始变得主动、自愿接受观点和信息,使得自身与他人趋于一致,这个阶段形成的新态度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内化阶段,个体通过不断实践将认同的观点和信息与自己的态度体系相融合,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也就是态度真正形成了。同样,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共产主义转变为学生党员奋斗的动力和价值追求。[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本质是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态度形成理论的视角,从态度形成的“顺从-认同-内化”三阶段分析,探索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本课题组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6份,其中男生占到46.19%,女生占到53.81%;本科生占到80.93%,专科生占到19.07%。说明问卷调研对象的性别、学历较为科学合理,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课题组在问卷中将理想信念具体细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和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了解和认识三个方面。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有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基本的认知,94.9%的党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信仰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100%的党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超过九成的党员高度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他们热爱祖国,八成以上的党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并愿意为此努力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2]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对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进行访谈,从中发现以下问题: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一定的模糊动摇倾向

态度形成理论认为,顺从阶段的首要条件是个体对观点和信息的有效接收。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党员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只是停留在被动、机械地服从,甚至可能心生厌烦情绪,造成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动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党员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认识上不够清楚,在谈到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方面,有接近15%的学生党员对此表示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在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问题上,有近30%的学生党员认为过于遥远、实现太难或对此表示不敢确定。

2.2 培养上不够到位,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必须经历从强化认知到升华情感,再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逐步转化为行为。目前只靠集中学习或实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更谈不上内化,而且不少高校没有认识到党员教育持续性的影响问题,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出现“入党前抓得严,入党后管得松”的现象。从调研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党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不同程度出现功利化,关于入党动机的问题回答上,只有不到三成的党员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超过60%的学生选择了“为就业做打算”、“锻炼实践能力”等带有功利色彩的选项。不少党员把入党当做大学的奋斗目标之一,入党之后就出现思想松懈、行为放松的情况。

2.3 内容上不够丰富,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态度的形成需要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强情感体验,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内化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行为,从而达到稳定和固定状态。目前,高校的主要做法很难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分层次、针对性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上党员课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和“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党员产生消极情绪,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只是传达国家政策的工具,理论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从内心中认同并内化。根据调研结果,学生党员在回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力”这个问题上,27.54%的学生党员表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七成以上的党员基本只参加集中性的学习教育,为了完成规定任务或参加固定会议,只有不到10%的学生党员平时会主动关注、主动学习。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多处于顺从阶段或认同阶段,态度形成不够稳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生党员鲜有存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3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要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面着手分析。

3.1 群体行为个性化、理性化

现在高校里的学生党员多数已经是“95后”,这一代学生普遍比较个性,崇尚自由,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较强,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主义和死板的教育模式。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特点,经常带有社会化的特征表现,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选择,通常考虑个人价值实现更多,注重具体诉求更多,以理性务实的思维方式对待学习和生活,对理想信念等话题经常出现抵触情绪。

中外合作办学多采取“2+2”或“3+1”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时间较短,培养考察时间比较仓促,很难形成持续性的影响。为了对接国外课程,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设置较多英语类课程,一些专业课也需要提前修读,加之学生需要考取雅思、托福以满足出国要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学业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无形中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3.2 时代环境复杂化、开放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增强。出于办学特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思想,为一些错误的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侵蚀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可能发生动摇。众所周知,这一代学生党员是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长起来的。作为网络上的原著民,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学习和生活空间更广,学习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多采取固定化、机械化的教育方式,会让需求碎片化、多维度、喜新厌旧的当代学生党员觉得枯燥乏味。

从家庭环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优渥,所以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上较少关注物质条件,更多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高,视野较为宽广,给学生的自主权较大,导致学生可能过度追求价值实现。家庭成员从政或从商较多,从小耳濡目染使得学生拥有理性化的处世能力,难以承受挫折和压力,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3]

4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

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本质是态度形成的过程,所以基于态度形成理论的视角,立足于时代环境和学生特点,高校可以通过队伍建设、自我教育、实践育人三方面达到强化认知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引导自觉践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从顺从、认同阶段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真正使理想信念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4.1 以队伍建设为基石,强化认知能力

理想信念教育要经过顺从阶段的认知,才能发展到认同和内化阶段,而认知的效果取决于传播者的可信性和立场。为此,高校首先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由枯燥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形象的讲解。其次,选拔培养或邀请立场坚定、学识渊博、学生喜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论坛等形式开展专题教育,使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学生实际生活,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学术语言和价值观念。第三,重视辅导员这支生力军,他们是学生的“身边人”,是学生信服的群体,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根据学生党员的新特点、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4]

4.2 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增强情感体验

理想信念教育内化过程是一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程,自我教育才能最终使理想信念达到内化阶段。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员既是教育客体,更应该成为教育主体。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避免鱼龙混杂;从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内容充实、载体丰富、方式灵活,提升教育实效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举办微党课大赛、经典著作分享会、主题征文等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提升对理想信念的认同,让学生党员从理解认知走向情感体验,让教育形式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让教育效果从“平面单调”走向“立体丰盈”。最后,高校应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宣传栏、标志性建筑、校园人文景观等培育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将广播、校报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融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无时无刻进行体验教育。[5]

4.3 以实践育人为重点,引导自觉践行

实践在态度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顺从阶段的强化作用、认同阶段的转化作用和内化阶段的践行作用。所以,高校可以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党员自觉践行“四个合格”,勇于担当青春责任。首先,高校应搭建实践平台,让理想信念教育走出课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场所,了解党史国情,丰富情感体验;其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了解民生民意,传递正向能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结合专业优势,推进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党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知理论,加强认同,在实践中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猜你喜欢

内化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