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结构
——基于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关系的视角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亚文化辅导员结构

卞 云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 241006)

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时常需要“遭遇”的事物,人们总是生存在特定的文化之中,又时刻在创造着新的文化。那么,何谓文化?文化并非具体可视的客观对象,“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1]换言之,人无时无刻都与文化相关着,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文化的现实展现,文化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态。既然文化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样态,那么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称之为文化现象。由此,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必然有其所属的文化属性、文化结构等。基于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关系的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文化解读,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深化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其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

文化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它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其工作的主要空间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而日常生活中的大学生的行为则往往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等。面对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文化多样性,高校辅导员要想实现其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职责,必须进行工作形式的文化转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从“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方面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同文化职责,包括主流文化宣传、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参与以及网络文化教育等,这些文化职责共同绘就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地形图”。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地形图”中,不同的板块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属性。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生活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流文化观念,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主流文化是指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文化系统,它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内核所在。习近平曾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这体现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

如果说社会主流文化属性构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文化地形图”的底色,那么在这种底色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勾勒出“文化地形图”的基本框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网络生活等多个方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也体现于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和网络文化教育之中。

与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面对着现实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以社会文化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例如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往往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的催促下构成强有力的社会亚文化,它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系统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引路人,必须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进行主流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分析影响大学生的诸多社会文化的本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去正确认识和辨别形色各异的社会亚文化。

网络生活是当代大学生所脱离不开的生活领域之一,在网络空间里,信息交互的自由和便捷,使得本身就具有极高活跃性的大学生更能够在网络生活中扩展自己的文化生活。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提升了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质量,但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诸多问题。例如,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网红文化”“直播文化”等网络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又如近年来流行于网络中的“迷文化”“丧文化”“佛系青年”等,更是成为部分大学生自诩的文化标签。面对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存在的诸多文化现象,高校辅导员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制定管理制度、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3]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需要进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在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的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进行纠正和引导。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最主要的领域,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形塑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亚文化类型。校园文化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多种类型,在此类文化生活中,大学生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实践者的统一。这些文化生活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锻炼平台,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校园文化生活不受学校的指导和管理,高校辅导员在其中就承担着重要的指导和管理责任。例如做好班风和学风建设是高校辅导员校园文化工作的重要职责,而班风和学风就是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外在体现。又如,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性质、程序、质量等做好把关,以保证活动具有较好的思想教育意义。再如,大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学生宿舍文化是展现大学生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的重要面向。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应当自觉以大学生的生活文化为工作着力点,深入了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基本样态。由此可见,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指导和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体现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展现了对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参与,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底色的主流文化,还是作为色彩点缀的青年亚文化,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的重要表征。但是,由于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导向和价值诉求等方面的差异和张力,因而,高校辅导员如何处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和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环节。

2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结构

高校辅导员工作空间与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密切相关,而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都属于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表现,进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参与和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关系,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本质上就是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然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包括弘扬主流文化,也包括生产和传播青年群体的亚文化。所谓青年亚文化是指在“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 或新潮生活方式。”[4]青年亚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具有青年社会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如何协调大学生正确协调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结构,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责任。合理设置这些文化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实现对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良性指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

2.1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从属型文化结构

所谓从属型文化结构,是指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当中,社会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从属结构。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从属型文化结构中,主要包含两种结构形态,即主流文化统领青年亚文化的结构形态、青年亚文化统领主流文化的结构形态。

主流文化统领青年亚文化的结构形态是指高校辅导员始终坚持以社会主流文化引领青年亚文化,以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引领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更有甚者,以社会主流文化压制青年亚文化的生发和成长,强调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生活着的绝对话语权。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这种文化结构形态,不利于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健康运行。社会主流文化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所在。因而高校辅导员坚持以社会主流文化引领青年亚文化有其合理性。然而,虽然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但是青年亚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着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并不能因为强调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而否定青年亚文化。此外,丰富多彩的青年亚文化并不一定都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相背逆,如果以社会主流文化强力压制、排挤青年亚文化,往往会导致青年亚文化的畸形发展,甚至会造成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厌恶。

就青年亚文化引领主流文化的结构形态而言,它部分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放弃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职责。青年亚文化生成于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其构成成分鱼龙混杂,其中既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也有不符合主流文化性质的成分。如果任由青年亚文化凌驾于主流文化,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亚文化概念作为多元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作为抵抗主文化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的,然而,当主流文化已经分解为多元文化时,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已经没有区别”[6]。由此可见,亚文化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并对主流文化具有消解和解构性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着冲突和对抗。如果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将主流文化置于大学生亚文化的从属地位,那将会导致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迷茫,进而丧失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

2.2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互动型文化结构

所谓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互动型文化结构,是指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社会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彼此互动的结构。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必须肩负起在大学生中间弘扬和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空间主要是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而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则是青年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场域,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必须融入到大学生的亚文化环境之中,引导大学生亚文化的良性生产与传播。“亚文化形态可以与主流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调整。”[6]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在其工作中统筹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以在大学生文化生活中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是其工作文化结构的重要选择。

相比较于文化从属结构,文化互动结构由于能够使辅导员统筹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从而有效缓解了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张力。“亚文化概念作为多元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作为抵抗主文化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的”[5],因而无论是主流文化统领亚文化,还是亚文化统领主流文化,二者之间必然会存在文化性质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会冲蚀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质量,进而消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坚持互动型文化结构有助于在大学生文化生活中构建类似于耗散结构的文化系统,即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呈现出交流和沟通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原本相互独立的文化系统有机会交换文化要素,并不断降低在封闭状态中不断增加的“熵”值。具体而言,一方面大学生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为主流文化及时变化表现形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而有助于主流文化以大学生喜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则能够为大学生亚文化的生长提供指导和方向,并及时发现并消除青年亚文化中的腐朽成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是要以主流文化引领青年文化生活的同时,融入到青年亚文化生活之中,通过了解大学生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性质,积极转变和丰富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保证青年亚文化的性质。

弘扬主流文化与引导青年亚文化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文化责任,二者共同形塑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文化属性。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正确处理和协调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在其工作中的结构,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既不能只坚持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而忽略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涵育功能,也不能只强调大学生亚文化价值涵育功能而弱化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建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互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双向自觉意识,即不仅要确立人生导师的身份定位,还要确立大学生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新时代,大学生有着比以往一切时代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有着比以往时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着比以往时代更加开阔的社会视野,这使得大学生将以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加活跃的姿态生产和传播青年亚文化。对此,高校辅导员更要抓住这一时代特征,自觉进入大学生的亚文化生活中去,以主体的角色和身份,努力在文化的场域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猜你喜欢

亚文化辅导员结构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论结构
论《日出》的结构
把脉“腐败亚文化”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