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好新闻?
——我的几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经历

2020-01-01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获奖作品融合

朱建华

由中国记协组织评选的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开始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新闻奖最初每年评出的获奖数量为150件,现在每年评出的获奖作品也不超过350件。回顾个人几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经历,既有惨遭淘汰的深刻教训,也有磕磕碰碰走到终点的喜悦。总的而言,中国新闻奖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认识优秀新闻作品提供了标准和参考。

2010年是我进入媒体工作的第一年,当年记者节前夕,恰逢部门同事万建辉采写的《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一稿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文字消息三等奖,这让我第一次对中国新闻奖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同事的这篇报道,线索最初源于一家武汉科技大学校报上的线索,后一步步做出了全国影响,并成为年度热门话题,最后获评中国新闻奖,也在情理之中。“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拿一次中国新闻奖呢”,我也曾在心里问自己。

自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开始,允许自荐参评。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启动后,我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自荐了论文《新闻生产的最重要的一环在哪儿》参评。中国记协评奖办回函指出:经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审读,稿件有两处差错,一处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一处是错别字。在后来中国记协公布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典型差错案例中,就包括这一错别字案例——“后备箱”应为“后备厢”。因为稿件有差错,我第一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经历,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游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造成500多人遇难。长江日报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持续报道,并在网上创下了过亿的点击量。我与同事田飞合写的论文《地方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对此次报道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刊发。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启动后,通过自荐渠道参评的这篇论文又被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审读出两处差错,且两处都属于错别字——“记”应改为“纪”。其实依据《现代汉语词典》,“记录”也作“纪录”,虽然及时进行了申诉,但这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经历,再次以失败告终。

当时,个人自荐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几乎没什么门槛。现在,个人自荐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门槛则提高了不少,比如:要求必须获省级新闻奖二等奖及以上,有2名新闻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士实名推荐,刊播单位所属的省级记协审核并加盖公章,必须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出现这种变化也可以理解,既可以减少后期中国新闻奖评选审核工作量,也有利于提高参评作品质量。虽然现在自荐门槛提高了,但每年自荐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数量并未减少,竞争十分激烈,但能通过自荐获奖的作品数量一直都比较稳定。

在2017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我领衔主创的长江日报微信专栏《早安武汉》获评一等奖,并被湖北省记协推荐参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类评选。《早安武汉》专栏是湖北新闻界第一个移动端的知名专栏,整个栏目集新闻性、互动性、服务性等于一体,“早起侠”“最佳留言”“我要上封面为武汉代言”“微话题”等特色互动活动具有鲜明的网络特色,极大地增强了与受众之间的连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好评。中国新闻奖网络类初评一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传播局负责,网络类评选侧重PC端作品。遗憾的是《早安武汉》专栏未能通过初评,这次参评经历也就在中途就提前结束了。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最大变化是增设了媒体融合类奖项,设奖数量为50件。从这届开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数量每年从不超过300件提高到了不超过350件。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奖项由后来成立的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负责初评。其实,《早安武汉》专栏更符合媒体融合类奖项的评选,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启动时,评选类别尚无媒体融合类奖项,媒体融合类奖项是后来专门增加的类别,评选也是在中国新闻奖正常评选启动后又专门发的通知。如果参评媒体融合类奖项,《早安武汉》专栏胜出的几率可能会大一点,这当然是猜测。

再一次参评中国新闻奖是2019年。由我参与编辑的《华中科大18名本科生变专科生》一稿,在第三十六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评一等奖,后由湖北省记协推荐参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这也是湖北省记协当年唯一推荐参评的文字消息作品。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在定评前、评选后都会对参评作品和拟获奖作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有利于让整个评选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这篇稿件最终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但整个过程可谓是磕磕碰碰,有惊无险。参评作品公示阶段,有人对稿件中一些表述提出了看法,后经专家评议,认为并无问题。所幸,这篇稿件没有差错等硬伤,最后得以出现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中。

2019年,我和同事陈洁合作采写的《9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摘牌》一稿,获评湖北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后获三等奖。媒体融合正在向深度发展,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变化之一是文字消息等作品的参评范围,由报纸、通讯社扩大到了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作品。参评作品增加,但获奖作品数量却相对稳定,这直接增加了获奖的难度。往届,进入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目录的文字消息作品大概在六七十件,最终能获奖的作品在23件左右,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7到8件、三等奖12到13件;而这届进入评选公示目录的文字消息作品接近百件,与往届相比增加了约1/3,但最终的获奖作品数量却并没有因为参评作品数量的增加而大幅增加。

经过层层评选而产生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代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其实是对作品的综合评选,既要看选题、题材,也看写作与文本,还会看传播效果……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时获奖的把握才更大?结合几次参评经历,有几点感悟:

一是从体裁上看,要有国家层面的价值。中国新闻奖毕竟不是地方新闻奖,“中国”二字决定了参评作品应该具有国家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当然,稿件所报道的事实本身也还要具有新闻性。如事实本身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又具有国家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体裁无疑具有冲奖潜力。

二是从文本上看,不能有错别字等硬伤。时任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说:“从全国数以亿计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如果有瑕疵,这绝对不可接受!”从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开始,参评作品在提交定评委员会之前进行审核,为定评委员会确定参评资格和有关事项提供参考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要想获评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文本必须过硬,不能有错别字等硬伤。

三是从效果上看,好的作品要具有传播力。“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总体要求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鼓励媒体融合报道的作品”也被列入了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总体要求中。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具有传播力的作品。

研究和学习中国新闻奖往年获奖作品,有助于提升对好新闻的认识。能不能获评中国新闻奖,背后的确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冲击中国新闻奖,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外,还有赖于平时练就过硬的新闻业务基本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面对有可能获奖的体裁时,既能抓得住又能操作得好。

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参评渠道看,虽然有自荐、高校推荐等渠道,但省级记协的推荐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省级新闻奖评选中拔得头筹的作品,获得省级记协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后期获奖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无论是传统的报业时代,还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闻生产始终都是一项集体协作的劳动。记者与编辑之间,前方与后方之间,生产与发布、制作之间其实都需要协作。“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一篇好的作品背后,署名的可能就那么几个人,但实际参与和做贡献的肯定不止那几个人。

2020年9月,新华社播发的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内容建设是根本。如何理解和认识内容建设是根本?这是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奖获奖作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获奖作品选登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