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心智、意义与理性: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理解》评介
2020-01-01河南大学马应聪洪展展
河南大学 马应聪 洪展展
1. 引言
《体验性心智、意义与理性: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理解》(EmbodiedMind,Meaning,andReason:HowOurBodiesGiveRisetoUnderstanding)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开创人物之一Johnson的最新专著,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体验哲学的缔造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Johnson与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位先驱人物Lakoff先后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和《体验哲学》(Lakoff & Johnson 1999)两本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而《体验哲学》则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ohnson 本人亦在体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论著颇丰(参见Johnson 1987,2007,2008,2014)。《体验性心智、意义与理据: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理解》一书首先系统回顾并在认知科学框架下评价了杜威(Dewey)的心智、思维与语言理论、詹姆斯(James)的意识范围观和美国语用主义及认知生物主义等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身体的意义及身体感知,意象图式的哲学重要性,行为、体验意义以及思维等体验哲学关涉的核心内容,类比分析了体验实在论和真值具身论,并最终回答“身体何以重要”(why the body matters)这一体验哲学的本源性问题。该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哲学和语言学研究者均需研读的著作,值得向学界推荐介绍。
2. 内容概述
该书的主要内容除引言外共有9章。引言题为“融身体至心智”(Introduction: Bringing the Body to Mind),强调了身体(body)在人们的经验、意义、思维,以及言行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重要性(central importance),主张心智的体验性,以及身体经验、行为和感知在意义和思维的形成与构建过程中的本源性。本章首先回顾了20世纪后半叶以罗蒂(Rorty)、弗雷格(Frege)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欧美分析哲学,胡塞尔(Husserl)等人的现象学观点,以及德里达(Derrida)反对将语言根植于经验或身体经历过程的解构主义;认为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是“没有身体概念的哲学”(philosophy without the body)。本章接着介绍了作者近40年的学习及研究历程,强调了作者在体验哲学研究方面的研究主张,即身体在心智、意义、思维、语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阐述了该书的核心观点:意义和思维具有体验认知科学性。
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别系统回顾了杜威的心智、思维与语言理论(Cognitive Science and Dewey’s Theory of Mind, Thought, and Language);詹姆斯的意识范围观(the Range of Consciousness);以及美国语用主义和认知生物主义(American Pragmatism and the Cognitive Orga-nism)。这三章内容主要展示第二代认知科学,即体验认知科学指导下的心智和思维观,包括自然主义(naturalistic)、非二元主义(non-dualistic)和非分解观(non-reductive view)等主张,认为经典的经验语用哲学为理解体验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提供了哲学框架和依据。据此,第一章主要围绕杜威的理论观点展开,并指出其观点是一种心智的非二元功能观和思维的体验认知观,意义和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体验性的。第二章进一步阐释了詹姆斯基于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从生物进化论视角对心智和意识的研究,该研究为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理论模型,是从现象和逻辑出发分析心智、思维和语言的生物学基础。第三章则聚焦于美国语用主义和认知生物主义,强调了语用学尤其是美国经典的语用主义一直以来倡导的理念:心智、思维及其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源于生物有机体与客观外界环境之间复杂且持续不断的互动。
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分别是身体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Body)、意象图式的哲学重要性(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Image Schemas)和行为、体验意义以及思维(Action, Embodied Meaning, and Thought),详细阐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意义如何在人类与客观外界的互动中产生;2)人类如何基于身体、大脑和客观实在进行思维和推理。作者认为,意义来源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以人类自身为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投射和以经验形成的结构为认知参照点的意象图式的客观实在,以及以客观外界具体事物的感知体验为认知参照点的感知概念,为人类的所有认知活动提供可能。
第七章和第八章聚焦于认识活动(knowing),其中第七章为通过身体进行认识活动(Knowing through the Body),将认识视作一种动态的行为(action)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产品(product)。在这一动态的认识活动中,经验和意义得以互塑,并强调了感知和行为在其中的核心作用。第八章类比分析了体验实在论和真值具身论(Embodied Realism and Truth Incarnate),将真值视为人类特定体验性认知活动所形成的临时的结果,而不是静态的、亘古不变的。
第九章是该书的结论,以追溯“身体何以重要”这一体验哲学的本源性问题为引,进一步强调身体的本质和以其为基础的体验性活动是一切概念和理性必不可少的组成结构(constitutive)。正是人类的身体使得经验、意义、思维和理解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涉身的意义过程研究是任何哲学思考的起点。
3. 简要评价
首先,该书明确提出了“体验认知科学”(The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这一概念并系统加以界定和阐发,指出在体验认知科学这一新兴的、跨学科框架下研究心智、意义、思维和语言,将会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体验认知科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1)意义来源于生物体与环境的互动;2)以生物体自身为认知参照点的身体-部分投射观(Body-part projections);3)以经验形成的结构为认知参照点的意象图式的客观实在(Image-schematic affordances);4)以客观外界具体事物的感知体验为认知参照点的感知概念观(Perceptual concepts);5)抽象概念的体验观(The embodiment of abstract concepts);6)构式语法的体验观(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7)语言的神经理论(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8)情感和意义(Emotion and meaning)。
其次,该书是从哲学高度对心智、意义、思维和语言之间关系的全面阐释。实证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均已说明,人类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过程中的感知、行动、情感等因素极大地塑形人类的语言。作者从这一点出发,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探讨该问题,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1)“身体”和“心智”不分离;2)意义、思维和逻辑三者本质上均是体验性的;3)知识来源于体验,具有容错性和观点性;4)真值是体验性的、具体的;5)哲学不是绝对理性的单纯表达;6)哲学和科学应通过不断的对话共同发展;7)心智哲学和语言哲学需要重构;8)哲学始于对意义的探索;9)精神活动及道德价值是一个体验性的想象过程;10)所有的经验都受到美学因素的影响。
诚然,正如作者在该书结语中所定义的:体验是非常基本的一种存在行为(existential act),对其的研究既具有现实存在意义,又具有哲学理论意义,并不断走近哲学终极追问人之本质这一问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