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2020-01-01刘智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子女毕业生

刘智莹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49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95万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20万人,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人,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逐年的扩招,使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1.2 就业区域结构不合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平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发达城市就业,大多数高校位于发达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就近”心理,较多毕业生会选择毕业的城市就业,这样导致毕业生就业区域比较集中,同时也增加了发达城市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区域偏远等导致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烈,这一类地区人才短缺,就业岗位较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失衡,人才分布不够均匀[1]。

1.3 就业行业领域单一

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大学生报考专业时偏向于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择业的时候也是更多倾向于金融、会计、计算机等比较热门的行业,而一些冷门的专业和行业人数较少,形成了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分布不平衡、选择比较单一的情况。

1.4 困难毕业生就业难

当大学生就业纳入市场化就业轨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有就业竞争。在就业竞争中那些处于劣势或竞争能力差的大学生就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可能就面临比普通大学生要重的压力,因为家里为了供他们读大学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民办院校中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这一类大学生在就读期间会缺乏自信,有时为了生计、学费、生活费等经常参加勤工俭学,耽误了一些学业,在毕业时由于没有社会关系或者没有其他特长,就业显得更加困难,困难毕业生毕业本来就面临比普通大学生压力要大,就业难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2 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自卑心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法正视现实,产生自卑和怯懦心理。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履历不突出,学校知名度不够高,自身能力不足等,将就业失败归因于家庭关系、专业不吃香、学校不好等外界因素。这种错误的归因反而使他们感到更加恐慌和极度不自信,使他们更加不敢参与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去,使他们在求职中表现地更加紧张,无法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求职中失败[2]。

2.2 从众心理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等情况,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盲目跟从周边的同学,认为大家都去做的就是对的,这就出现了“考研热”“考公热”“考教师热”等现象,忽略了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也未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忽略职业发展是否符合自身发展,在就业时感到慌乱,从而错失就业机会。

2.3 依赖心理

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95后,这一代是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他们长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从小就缺乏独立能力,致使他们缺少了成年人该有的担当。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人在为自己铺路。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很少自主了解就业渠道和招聘信息,很少主动挖掘就业岗位,没有主动关注就业信息的意识,而是希望学校能够给自己推荐就业岗位,希望父母可以发挥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家庭的帮助使自己落实就业岗位,这种心理使很多毕业生被动就业,甚至慢就业,从而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2.4 攀比心理

受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喜欢跟周边的同学进行攀比,比较多毕业生会将自己的家庭条件、学习成绩、能力优势等跟周边同学或者朋友进行比较,但是每个人的条件、优势都会不一样,容易使毕业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在攀比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己,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制定合理的目标,给自己设定较高的就业目标和期望。但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自身能力缺乏,导致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从而产生挫败感,错失了就业机会。

3 高校毕业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3.1.1 自身定位不准确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兴趣和爱好,不能够取长补短去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本身缺乏系统的认识,不能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在遇到困难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很难在就业中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3]。

3.1.2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有利于实现中长期或者长期的目标,能够在一定时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在职业发展上,发挥自己应有的长处。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往往缺乏自身对职业的规划,容易跟周边的同学攀比,片面追求轻松、高薪的一些好环境、好职业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跳槽过于频繁和随意,忽略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难以持续性地积累工作经验,不利于专业实践的运动和自身长期性的发展。

3.1.3 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多地看重职业对自身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导向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要方向,忽略了自身专业运用和实践,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甚至受家长或者周边同学的影响,盲目跟从选择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不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下的 职业价值观[4]。

3.2 客观因素

3.2.1 学校原因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下,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符合社会形势,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专业设置和改变教学模式。如果高校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经济转型期快速调整的产业需求,则不符合社会现阶段发展需求。高校普遍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以实践教育为辅,考核方式更多的也是以试卷考核为主,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些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未开设就业指导的课程或未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未及时让学生重视并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使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容易产生焦虑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5]。

3.2.2 家庭原因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往往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职业定位,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父母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地位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方面,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或者跟不上当今的社会形势,从而对孩子就业心理较少关注,让孩子自己独自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产生孤独无助感;一方面,有些父母过渡关注孩子的就业问题,把自己的观念和选择强加于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会动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找一份他们自己觉得不错的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子女的感受,使子女会倍感压力或者有不满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2.3 社会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就业岗位供大于求,应届毕业生不仅要跟自己同届同学竞争,也要跟历届未毕业的同学竞争。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转型,加大了市场供求比例失调,从而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难度。此外,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但是公开注明优先考虑“985”“211”学生,这使得普通大学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重点大学竞争时更加没有自信,瞻前顾后,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从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4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措施

4.1 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良好的就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多渠道帮扶高校毕业生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整合就业信息,建立多方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双向的高效信息交互,通过多层级和多角度的合作,构建强大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三是要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调适指导与帮助[6]。

4.2 搭建立体化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完善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一是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重视大学实践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从择业技巧、心理素质和政策信息方面强化自己,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心理咨询平台,提升就业方面心理辅导的专业水平,及时为毕业生提供解决就业心理现状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就业心态,克服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4.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家庭交流平台,转变父母的就业观念,降低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家长应多了解和掌握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加强自身的学习,结合子女的就业意愿,给予自己的建议,尊重子女的选择,多与子女交流;三是家长要关注子女的就业状态和心理,帮助其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四是要积极发挥家庭式就业指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子女身上,忽略掉子女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优势。

4.4 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

毕业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一是从要重视大学期间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互联网+等大型比赛,积极参加并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意志品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职业观念;三是要全方位了解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清晰、合理的定位,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培训、讲座和活动,学习面试技巧和掌握面试技能;四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挫折的能力,适度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正确看待现实与社会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等。

4.5 重点关注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要重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一是学习要主动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为困难毕业生搭建学习校外实践平台,邀请企事业单位进校园做就业、创业指导讲座;二是要加强宣传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宣传积极宣传“西部(山区)计划”“基层选调生”“特岗教师”“毕业生应征入伍”“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及省市地区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三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内容可涉及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等专题的培训;四是组织申报相关补贴[7]。

5 小结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是长期累积起来的问题,在当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显得更加明显。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各个高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建立密切、互通的关系,在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完善心理问题疏导体系,及时为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子女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