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

2020-01-01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真性文献旅游

王 瑜, 崔 峰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南京 210095)

原真性的英文表述为Authenticity,最初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从词源学上看是“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的组合,它源于欧洲中世纪对宗教经本和遗产真实程度的衡量[1],在《牛津词典》中被解释为“真实性”“确实性”,在我国一般被译为“真实性”“原真性”或“本真性”。由于“原真性”具有“真的”和“原初的”等多重含义,在遗产时间维度和字面携带的信息量上都优于“真实性”,因此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不过从实际表达的效果来说,“真实性”与“原真性”殊途同归[2]。

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延伸到旅游研究领域,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文化遗产界对文化和遗产旅游中“非真实”(inauthentic)现象的批评[3]。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迈肯尼尔(Mac Cannell)首次将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游客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研究中,提出“舞台化原真性”理论[4],从而揭开了旅游原真性研究的序幕。此后,旅游原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先后经历了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的转变[5],并从旅游原真性的含义、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6]。

国内关于旅游原真性的研究,首推1999年王宁从旅游体验角度提出的基于主体导向的存在主义原真性的观点[7],之后有关研究不断增多。为全面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学者分别就旅游原真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述[8-11]。一方面这些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早,另一方面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均为传统的定性分析或描述性统计方法,虽能从总体上反映旅游原真性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但很难直观反映这些成果的研究机构、作者、发表期刊等结构特征及数量变化关系。鉴于此,本文利用以输出量化信息内容为主要特点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2],通过对国内2000—2017年以旅游原真性为主题的学术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揭示旅游原真性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重点,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利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分别以“旅游原真性”“旅游真实性”和“旅游本真性”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段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检索到的关于旅游原真性的最早文献为2000年),共得到相关文献612篇。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和简介等非学术性文章,最终甄别筛选出以旅游原真性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334篇,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4篇、学位论文55篇,分别占82.3%、1.2%和16.4%,以此作为本文分析的依据。

二、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进程

从2000年至今,国内对旅游原真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增长和平稳发展三个阶段(见图1)。其中2000—2004年为该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旅游原真性概念刚引入国内,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年平均发文量仅为2篇;2004—2011年为该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发文量逐年攀升,分别由2004年的2篇增加到2011年的36篇,增长了18倍,主要原因在于2004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发布,国际遗产和旅游学界对旅游原真性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1—2017年为该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年发文量多在30篇左右,2013年最多为37篇,总体保持数量稳步上升态势。

图1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进程

(二)期刊分布

英国文献学家Samuel Clement Bradford提出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布拉德福定律),认为大量专业论文在相关期刊的数量呈不均匀分布,其出现次数与所登载刊物的专业密切程度有关。根据刊登论文数量的递减顺序排列,可把期刊分为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三种类型。其中核心区期刊数量可根据比利时埃格博士的布拉德福离散系数计算法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13]:

r0=2ln(eE·Y)

(1)

式(1)中,r0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经统计,本文Y=18,通过计算可得r0≈6.935,取整为7,即处于核心区的期刊有7种,分别是《旅游学刊》 《旅游纵览》 《旅游论坛》 《旅游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人文地理》和《旅游科学》(见表1)。

表1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的主要登载刊物

(三)作者分布

在文献计量分析中,通常需要寻找核心作者群以发现某领域研究的骨干力量。一般将第一作者的分布作为确定核心作者群的主要依据[14]。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按式(2)计算[15]:

N1=0.747(Nmax)1/2

(2)

式(2)中,N1为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的论文数量,Nmax为统计时间段内最高产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只有发表论文数在N1以上的作者,才能被称为核心作者。

经统计,在334篇文献中,共有441个作者,其中第一作者283个,第一作者发文量最多为6篇,即Nmax=6。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N1≈1.8,取整为2。据此,发文量达2篇的第一作者共33人,合计发文总数83篇,占文献总量的24.85%,与普赖斯定律所要求的50%[16]存在一定差距,表明国内旅游原真性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目前国内旅游原真性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有7位,他们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数均在3篇以上(见表2)。

表2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领域的主要作者

(四)机构分布

通过对作者所在机构的统计分析可知,本研究涉及的441个作者分布在147个机构中。发文超过5篇的机构有16个(见表3),主要以设旅游学院、旅游类研究中心或相关学科的综合类、师范类高等院校为主,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等。

表3 中国旅游原真性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机构在空间分布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在经济和科教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如广州(中山大学10篇)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6篇)等;二是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云南(云南大学10篇)和广西(广西大学10篇)等。

(五)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文献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17]。根据文献的“二八规律”(帕累托法则),把被引频次在前20%或按照样本量位于前1%或5%的论文称为高被引文献[18]。

本研究根据样本量选取前5%的样本(共15篇)作为高被引文献,其被引量均在59次以上(见表4)。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张朝枝于2008年发表在《旅游科学》上的《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一文,被引频次达126次,是旅游原真性研究中影响力较大的文献;其次为田美蓉、保继刚于2005年发表在《旅游论坛》上的《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一文,被引频次为124次,也是该领域学者们关注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章多发表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等在旅游学界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六)学科分布与研究方法

旅游原真性研究涉及的学科众多,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学科是旅游管理,2000—2017年该学科共发表相关文献231篇,占总发文量的69.16%,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其次为人文地理、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分别发表16篇、8篇和7篇相关文献,分别占总发文量的4.79%、2.39%和2.09%。此外,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哲学等学科对旅游原真性研究也有所涉猎,反映旅游原真性研究明显的综合性、交叉性特点。

表4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高被引文献

注:文献被引频次截至2018年9月25日20时

不同学科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本文借鉴张宏梅、陆林[19]和曾丽[20]对旅游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及综述法四种。通过对334篇旅游原真性文献所用研究方法的统计可知(见图2),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文献有228篇,占文献总数的68.26%;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文献有38篇,占文献总数的11.38%;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献有30篇,占文献总数的8.99%;采用综述法的文献有38篇,占文献总数的11.37%。可见,在旅游原真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定性分析方法占主体地位,定量分析方法和混合研究方法相对较少。

图2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方法统计

三、研究热点分析

在文献计量分析中,通过对反复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了解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21]。本文涉及的334篇文献中,除去没有标注关键词的23篇文献外,其余311篇文献中共出现1218个关键词,平均每篇文献的关键词为3.9个。出现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有15个(见表5),体现出近20年国内关于旅游原真性研究的热点。为更准确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现状,根据研究内容将关键词合并归类,从研究对象、研究案例地和研究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研究对象

基于关键词分析可知,国内关于旅游原真性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三个领域:民俗旅游、民族旅游和遗产旅游。其中,涵盖“民俗”的关键词共35个,“民俗旅游”关键词共出现19次;涵盖“民族”的关键词共42个,“民族旅游”关键词共出现13次;涵盖“遗产”的关键词共74个,“遗产旅游”关键词共出现13次。这是因为,一方面民俗、民族和遗产旅游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类型的特有的资源价值属性和地域属性,另一方面游客对该旅游类型的关注度非常高,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而使其成为旅游原真性研究的重要话题。

表5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的高频词

(二)研究案例地

统计发现,大量关键词与研究案例地有关,在334篇文献中,有53.87%的文献结合具体案例地展开。国内旅游原真性研究所选取的案例地共涉及26个省(市、自治区),案例地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首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其次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湖南、江苏等省份,而西北、东北地区则分布极少(见表6)。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合进行旅游原真性研究有关,如众多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和古村落等;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旅游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有关,一般来说,研究机构所在区域往往成为它们进行案例研究的选择范围。

表6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案例的空间分布

(三)研究主题

1.旅游原真性的概念和范畴

基本概念和范畴界定是旅游原真性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早期,学者们重点围绕旅游原真性的客体(旅游客体的固有属性)和主体(人们看待或解释事物的主观结果)开展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引进、分析和讨论了西方原真性研究主要学术流派的观点,并对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原真性的内涵与范畴进行了清晰划分和界定[22-23]。但是学者们认为多重流派的不同理解使原真性问题扑朔迷离[24],对此,钟国庆认为不同类型景区原真性体验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原真性内涵解释的不同[25];张朝枝认为政府、居民、游客等基于不同利益导向下评价标准的差异对原真性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26]。随后,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旅游原真性并不是一个“静止、客观、固定的标准”或“某种产品或吸引物的固有属性”,它往往是主观的、建构的以及不断发展和被创造的[27-28]。基于此,王宁认为体验原真性理应由不同利益主体(同时也是认知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因此有必要进行主客互动的原真性研究[29];高科[30]、孙九霞[31]等也从居民、开发者、专家学者和游客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对原真性的理解与建构;张朝枝等人进一步强调旅游介体对旅游体验原真性的重要性,并引入“符号学”观点进行研究[32]。

2.旅游原真性调查与评价

国内学者在引介旅游原真性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将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原真性调查评价研究。早期,任媛媛[33]和王艳平[34]对某一旅游类型或旅游地的客观原真性进行调查评价,随后,学者们将影响原真性体验的元素拆解,进而分析不同要素对原真性体验的影响程度。如田美蓉等将歌舞旅游产品原真性分解为表演人员装扮、表演内容和表演气氛等要素[35];匡阗从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农家服务等要素,分别对歌舞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村的原真性进行实证研究[36];陈超群等人使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等对乡村旅游体验原真性进行定量评价[37]。

3.旅游原真性感知

当前,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给他们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心理满足[38],因此感知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所提取的关键词中,涉及感知类的关键词共出现30次,其中“游客感知”出现5次,“原真性感知”出现4次(见表7)。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游客感知角度对民族旅游、遗产旅游等人文类景观的原真性进行研究[39-40];二是就游客感知对其旅游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和忠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41-42];三是对游客、居民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旅游原真性感知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差异的原因以及对旅游体验和景区开发的影响[43]。

4.旅游原真性与旅游商业化的关系

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开发既可为旅游资源保护提供市场支撑,又可能因旅游商业化对旅游原真性带来的冲击而造成“原真性困局”[44]。因此,旅游原真性与旅游商业化的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话题。经统计,本研究涉及“开发”的关键词共出现51次,涉及“产品”的关键词共出现20次,涉及“商业化”的关键词共出现7次(见表7)。面对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困局”,吴晓隽[44]和李应军[45]认为商业目标要服从于人文精神和文化遗存,应有效平衡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商业化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原真性设计,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并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9]。陈伟凤指出应通过旅游对象价值感觉化、居民意见主导化、体验形式参与化和旅游解说全面化进行原真性体验的再塑造[46];黄其新认为应基于“文化生命观”“均衡发展观”和“社区参与观”以协调乡村旅游商品化和原真性的关系[47]。

表7 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中基于主题内容的关键词频次

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旅游原真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2000—2004年的初步探索期、2004—2011年的快速增长期和2011—2017年的稳定发展期三个阶段,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目前已形成以《旅游学刊》为代表的核心刊物群,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方法以定性方法居多,定量方法较少;学科分布以旅游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介入的情况不断增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民俗旅游和遗产旅游三个方面;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研究主题重点围绕旅游原真性概念和范畴、旅游原真性调查评价、旅游原真性感知以及旅游原真性和商业化的关系等展开。今后应着重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术研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分析发现国内有关旅游原真性的理论研究尚不坚实。如对Authenticity一词,学者们多基于自身立场或习惯进行中文翻译,导致文献中出现“原真性”“真实性”和“本真性”等多种译法,且不同的翻译对其内涵的解释不同,至今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推进和深化;旅游原真性理论最初来源于国外研究,目前仍局限于该理论的引介、解释说明及在旅游中的应用研究,而基于本土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缺乏。今后应在厘清旅游原真性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概念的规范表述,明确研究范畴和评判标准,并结合中国旅游发展实践,寻求理论创新和突破,科学构建旅游原真性研究体系。

(二)加强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学科交叉和融合是当今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势。从研究方法上看,西方学术界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数理统计方法和构造模型方法,而国内学术界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描述性方法[48],忽视多学科介入的集成方法研究。学术界之所以对旅游原真性问题有较多争议,与缺乏定量方法有关[49]。通过前述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可知,目前国内旅游原真性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仍较少,因此,加强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借鉴非常必要。事实上,国外已有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联合实验分析法、详述可能性模型分析法、线性函数分析法和结构模型分析法等对旅游原真性进行过一些研究,有望在今后的国内旅游原真性研究中得到运用。

(三)拓展研究内容

一是针对实证研究中多为单一案例地的情况,必须加强不同地区案例地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案例地在旅游原真性程度、建构方式及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以促进不同旅游地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寻求更好的旅游发展模式;二是基于原真性为旅游体验和动机的核心问题之一[24],必须加强原真性与旅游者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研究旅游地原真性程度对不同群体游客的吸引力及其在游览过程中的活动、消费特征,揭示其内在机理,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帮助;三是鉴于旅游地管理对游客原真性体验的重要性,必须加强旅游地管理对原真性影响的研究,包括旅游地管理制度、宣传手段、旅游服务机构、旅游解说系统等对游客原真性体验的影响及其程度,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旅游介体系统的完善来提高游客的原真性体验,都应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四是出于旅游原真性与社区发展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必须从旅游者、居民、开发者、表演者等多维视角,加强不同主体在旅游原真性建构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与社区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猜你喜欢

真性文献旅游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建筑原真性探微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