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无锡段的文化遗产构成及基因谱系构建

2020-01-0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谱系大运河无锡

龚 瑜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推动江苏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段是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历史上无锡依河而生、因河而兴,集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作为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的大运河文化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本文尝试引入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概念和遗传理论,在整理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基因谱系,梳理基因类型,为找寻合适的基因传承路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参考。

一、大运河无锡段的历史演变及河段流向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起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有文字记载的大运河最早的段落,厚积了无锡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命脉,是无锡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大运河无锡段的主河段西北起于五牧,东南迄至望亭(见图1),其中自黄埠墩至下甸桥的城区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航运需要,1958年起规划向西改道,自吴桥经锡惠公园、穿梁溪河,新凿一条全长15公里的新运河,至下甸桥处与原大运河河道交汇,形成了城区新运河河段和古运河河段并存的形态[1]。

图1 大运河无锡段线路示意图

除大运河主河段外,无锡还有一段吴古故水道。3000多年前泰伯建立句吴古国伊始,就率领民众在梅里破土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后人将其称为伯渎河,比邗沟开凿早了1000多年,可谓运河先祖,也因此使得无锡段成为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发轫之作。伯渎河西起今伯渎桥,东止鹅湖,全长24公里[2],在夫差开凿江南运河时是无锡通往苏州的河道线路,隋代南北大运河贯通时放弃此线路,开凿了今天向南直达苏州的新线路。

根据大运河无锡段的演变历史及河段流向,笔者将其划分为城北段、城区段、城南段和伯渎河四条分河段(见表1)。

二、大运河无锡段的文化遗产构成

在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中,无锡段虽然只有40.8公里,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些甚至是大运河上独一无二的仅存历史风貌,被誉为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

表1 大运河无锡段分河段流向

(一)文化遗产的等级构成

截至2019年3月,无锡市文广新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无锡(含江阴、宜兴)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有“国保”31处,“省保”76处,“市保”371处。大运河(含伯渎河)沿线有“国保”16处,“省保”36处,“市保”90处,其中城区段沿线有“国保”13处,“省保”25处,“市保”45处。由此可见,大运河沿线尤其是城区段聚集了无锡大量的文化遗产。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无锡作为申遗重要节点城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黄埠墩、西水墩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无锡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截至2019年6月,根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无锡市文广新局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无锡(含江阴、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家级11项,省级64项,市级133项。其中大运河沿线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就有惠山泥人、精微绣、留青竹刻、道教音乐、吴歌、锡剧、泰伯庙会7项;省级非遗以惠山庙会、凤羽龙、纸马、酱排骨等为代表,共计25项;市级非遗共计38项,有清名桥灯彩、甘露庙会、梁孟传说等。

(二)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构成

根据大运河无锡段沿线文化遗产与运河航道本体之间的空间疏密关系,将其分为三个层级,从内到外依次为核心层、附属层和衍生层。

其中核心层在空间结构上紧贴大运河岸线周围,包括大运河河道本体,以及运河航运、水利工程等直接相关的文化遗产,如码头、桥梁、船闸、堤坝、渡口、驳岸等。

附属层在空间结构上为大运河沿线流经街道、村镇范围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大运河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镇、村落、街区、建筑、园林、庙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这两部分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尤其在城区段存量非常丰富,体现了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鲜明特色,将在下面的类型构成中进一步阐述。

衍生层在空间结构上进一步扩大为在市域范围内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如锡北名镇玉祁、礼舍,大运河虽未直接流经,但其历史发展中仍深受运河文化影响,存有众多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如各类码头水道、名人故居、非遗文化双套、龙舞、凤舞等。

(三)文化遗产的类型构成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在类型构成上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见图2)。

图2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类型构成示意图

1.物质文化遗产构成

物质文化遗产中水工遗存主要表现为空间结构上的核心层文化遗产。大运河无锡段自西北至东南分布有黄埠墩、西水墩、双河尖、江尖、南尖等分水工程;有清名桥、定胜桥、大公桥、跨塘桥、伯渎桥、耕读桥等古桥梁遗址;现存渡口有西关古渡和清名古渡两处,其中清名古渡依旧可以渡客过河,也算是运河上的绝版之景了。

无锡百姓世代沿运河居住,因此大运河河道沿线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教育、工业各类建筑遗址。其中以薛福成、陆定一、祝大椿、薛南溟、钱钟书等为代表的名人故居达24所;清名桥、荣巷、荡口、小娄巷等街区集中存有较多古民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已作为无锡下一个世界遗产申报的准备项目重点打造;寺庙建筑有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净慧寺、南禅寺、明阳观,建于唐宋时期的惠山寺、石塘庵,建于明清时期的城隍庙、保安寺、植福庵、忍草庵、镇塘庵等;教育类建筑则以东林书院最负盛名。

大运河无锡段由锡澄、锡北运河贯通长江,由梁溪河等支流通汇太湖,沿岸自然景观丰富,历来是风景名胜之地,其中始建于明代的寄畅园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运河沿线保留有大量的古墓葬、碑刻、遗址古迹、宗教遗产等。其中以泰伯墓、泰伯庙、鸿山大遗址、梅里遗址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是无锡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明证。在宗教遗产中,既有以惠山寺古经幢、妙光塔、西水仙庙、南水仙庙为代表的传统佛教、道教场所,也有三里桥天主堂、圣公会十字堂等西洋教会场所。

大运河无锡段沿线分布着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绝版水弄堂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古祠堂建筑群聚集的惠山古镇;以“水、义、孝、名”为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明清世家望族旧宅集中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象征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荣巷历史文化街区。除街区外,古街坊也数量众多,仅城中心就聚集有日晖巷、淘沙巷、接官亭弄、前后蔡家弄等著名街坊。此外运河沿线还分布有梅村、荡口、鸿山、甘露、礼舍、洛社、周新等名镇古村。

无锡大运河城区段南部的运河东岸,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伯渎河南岸的大窑路沿线1.5公里内,存有较为完整的古砖窑近20座,建有古窑群遗址博物馆。作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大运河无锡段沿岸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和商贸遗址,如茂新面粉厂、永泰丝厂、振新纱厂、北仓门蚕丝仓库等民族工业遗址,以及无锡县商会旧址、锡金钱丝两业公所旧址、纸业公会旧址、储业公所旧址等商贾公所[3]。

2.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

大运河无锡段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数量均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有类别。

其中宗教礼仪及节庆民俗一类中,香汛和庙会在无锡大运河沿线非常盛行。每年首先是正月初九泰伯庙会,而后是三月十五香汛,最后是四月初八抵陀寺庙会。民间有俗语“落魄泰伯庙,收魂抵陀寺”之说。其中泰伯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庙会为省级非遗,甘露庙会为市级非遗。

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大运河沿线流传着众多民间文学和口头传说。其中国家级非遗吴歌就是一项民间艺术瑰宝,它以温婉清丽的吴语方言,数千年来吟唱出无数与运河岸边吴地人民生活、劳作息息相关的山歌、船歌、渔歌、田歌、村歌,成为独特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大运河文化与无锡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舞蹈和曲艺。除了上述的吴歌外,同样为国家级非遗的道教音乐和锡剧,也是无锡大运河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此外还有列入省级非遗的凤羽龙、渔舟剑桨、无锡评曲、小热昏、宣卷等。

无锡大运河沿线的民间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品类繁多,有泥塑、刺绣、竹刻、剪纸、碑刻、蓝印花布等12个大类50多个品种。其中惠山泥人、精微绣和留青竹刻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无锡纸马、凤羽龙、剪纸、平绣为省级非遗。

无锡传统饮食被称作“锡帮菜”,也是一项省级非遗,其口味清淡带甜,鲜香酥烂,擅长各类水产及花色精美的点心,其中不乏众多中华老字号,如三凤桥酱排骨、玉祁双套酒、惠山油酥、清水油面筋等均入选省级非遗。

三、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基因谱系构建

在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构成研究中,笔者采集了大量文化遗产的实体元素,为分析提取其中的文化基因以及构建基因谱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文化基因的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基因是生物遗传学中的概念,文化基因这一概念由英国习性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SelfishGene中提出,他认为文化中也有与生物遗传学基因相对应的单元作为文化传播和进化的单位,并将其命名为“模因”(Meme)一词,意为“文化传播单位”,用以说明并描述人类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规律。国内在引入Meme这一概念时使用了“文化基因”一词,与西方不同的是,其概念主要建立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目前关于文化基因的概念并无统一的说法定论。

本文对“文化基因”的界定,是建立在认同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一样具有可复制因子的基础上,其传承与基因传递类似,其发展与基因进化相仿。文化基因的核心本质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载体得以外显,作为文化的基本因子,其谱系的构成、发展和演变,决定了文化系统的传承和变化[4]。

(二)文化基因的提取步骤和方法

生物基因通过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再由RNA传递给蛋白质,从而实现其遗传性和变异性。在研究中,蛋白质是外显已知的部分,通过“逆转录”的思想就可以反求得到生物基因的组成。

文化基因是文化遗产的基本因子,相当于生物基因中的DNA,在研究中尝试把上述生物基因的提取方法嫁接到文化基因提取方式中,找寻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提取步骤(见图3)。

图3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提取步骤

在上文文化遗产构成的研究中,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人员走访,尽可能详尽地采集了大运河无锡段的文化遗产实体元素,包括运河本体、水工遗存、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遗址古迹、工业遗产、宗教信仰、传统礼仪、节庆民俗、口头传说、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方言、饮食、手工技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实体元素总量庞大,种类丰富,为了便于进行分析提取,根据功能和特性对其结构进行了剖析,分成思想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三大类。其中思想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领域的相关文化内容,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具有内隐性的特征;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农耕和工商等生产文化,也包括饮食、服饰、交通、居所、习俗、礼仪等生活文化,具有外显性的特征;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建筑、自然环境、村落、街区、遗址等,同样属于显性文化。

文化遗产的实体元素相当于蛋白质,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上述的归类建构和分析提取就可以得到核心文化元素,相当于RNA,这一过程实现了实体到元素的逆翻译。核心文化元素携带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再通过对其浓缩和提炼,进一步获取其中具有独特性、稳定性、遗传性的因子,即文化基因,从而最终完成从元素到基因的逆转录过程(见图4)。

(三)文化基因谱系的构建

文化基因谱系是将文化元素按照各自的属性及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和层层解构,形成有序列性的能完整记录文化信息的图谱[5]。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化基因谱系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构建,本文在上述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构成研究中,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因此文化基因谱系构建中也分别对应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来进行解构(见图5)。

图4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基因逆转录过程示意图

图5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基因谱系图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基因谱系中,物质文化基因主要体现为水文化、聚落文化、生产文化、宗教遗址文化和饮食文化。其中水弄堂作为大运河沿线的绝版遗存,具有独特唯一的文化遗产特征;泰伯墓、鸿山遗址和梅里遗址等遗存则是无锡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明证;古窑群和民族工商业遗存也是无锡段特有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和节庆民俗上。其中吴歌、泰伯庙会等同样具有吴文化发祥地特征,惠山泥人、精微绣等是无锡段特有的非遗传统技艺。

四、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基因谱系梳理

文化基因谱系图是一条载有文化遗产遗传信息的DNA链,通过交换、重组、变异来完成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这条链上载有的文化基因进行分类来完成对文化基因谱系的梳理,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基因选择合适的传承路径,建立起文化基因与传承路径之间的联系纽带,是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的目的。

文化基因类型的划分可以参照以下三方面的属性:(1)文化主导属性,(2)文化识别属性,(3)良性变异属性[6]。本文据此对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基因谱系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核心基因、附属基因和混合基因三种类型(见表2)。

文化基因的传承路径通常有文化嫁接、符号植入和生态保育等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因可以采取不同的传承路径。

水文化是无锡文化之源,绝版水弄堂和环城运河龟背城是大运河无锡段独一无二的名片。对于这个核心基因,无锡目前建有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生态保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在文化战略嫁接上再下功夫,将水弄堂和龟背城的文化形态嫁接到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事件等领域,进一步激活无锡水文化的活力和特色,实现其文化品牌价值。

表2 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基因类型识别

无锡作为吴文化发祥地,有泰伯墓、泰伯庙、伯渎河、鸿山大遗址、梅里遗址等物质文化遗存和民间传说、庙会、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存。目前在其生态保育上建有鸿山遗址专题博物馆及荡口古镇,泰伯庙会也是每年传统的民间活动,但吴文化发祥地的名片仍不够响亮,伯渎河沿线有众多古镇村落节点,采取合适的开发模式,尤其是梅里遗址的建设可作为今后吴文化生态保育的一个重点方向。同时其目前在文化嫁接这方面的开发较为缺失,加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和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附属基因中民族工商业和古窑群遗址是大运河无锡段特有的文化遗存,可作为今后重点打造的对象。目前无锡主要通过建立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古窑群遗址博物馆、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等方式进行生态保育,今后可通过更多文化设施的建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开发进行进一步打造。同时附属基因的传承路径可以更多地采用文化符号植入的方式,提取基因符号植入文化产品、文化空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基因发展复兴最有效的途径。

五、结语

大运河无锡段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而绚丽的文化遗产,在今后的发展中,无锡应当抓住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机遇,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自身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以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为切入点进行文创开发和品牌打造,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运河文化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谱系大运河无锡
无锡一棉
神族谱系
大运河,行走山东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