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创新研究
——以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为例
2020-01-01张婷
张婷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自2013年11月,习主席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到 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由此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扶贫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更需要针对区域、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等因素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资助体系来精准资助、促进教育公平,从而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在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学生群体中,其招录方式多样有普招、对口单招、专转本等,导致其生源地繁多,有不仅来自江苏,还有其他西南等地区,西南地区主要以贵州省为主。文章将针对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资助特点进行研究,总结针对不同区域的贫困学生的资助特征,完善精准资助体系。
1 人文社科学院贫困生现状
文章以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学生为调查群体,来研究贫困资助特征。主要数据来源于人文学院历年各类资助数据统计及调查问卷。
1.1 学院受资助学生数据分析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学院学工办根据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上级有关通知要求,按照《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奖励办法》要求,组织学生根据个人家庭经济情况提出困难认定。在学生个人申请的基础上,由班主任为组长,班长、不少于班级10%的学生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小组的学生对申请认定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评议,给出申请学生的困难程度等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对班级评议结果进行审核,最后报学院党政联席会,由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各类资助金额。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因此,以下提供的历年学生贫困资助数据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数据如表1 所示。
如表1 数据所示,人文社科学院西南等地区的贫困资助学生占西南等地区生源比例高于江苏地区贫困资助学生占江苏生源比例,其中人文社科学院西南地区的生源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等地。由此可见不同区域的贫困现象是存在差异的,这与中国东西贫富差距是吻合的。
1.2 学院生源的多样性
为了让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近几年全国高校在不断进行扩招。人文社科学院现有酒店管理、秘书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4 个专业,其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来源广泛。为了给一些大专院校、高职院校学生进一步深造机会,人文社科学院提供了专转本、对口单招等多种招生方式;为了照顾西南等偏远地区学生,学院每年在西南等地域也有一定的招生名额。学院在西南地区的生源主要来自贵州省,贵州省存在多民族聚居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部分地区收入贫困情况尤其显著。
1.3 贵州省贫困现状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其一直处于发展的劣势区域。21世纪初才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是以开发利用西部地区资源方式为主,缺乏可持续统筹发展。贫困在贵州省是长期存在现象,主要表现在扶贫思想落后,对脱贫方式认知不完善,主要依赖国家扶贫,动力不足;当地缺少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当地贫困人口过多,难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当地扶贫的社会参与度不高,经济基础太薄弱。
表1 2012—2018年人文社科学院困难学生占比特征
2 人文社科学院学生贫困差异分析
2.1 地理环境的差异
相对于东部地区,地处西南的贵州省地区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导致物质财富累积缓慢,贫困现象普遍。同时,地理环境的恶劣也限制了西南地区交通的发展,导致其难以与周边城市互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和消费低迷,最终贫困人口就长期保持相对较多的状态。
2.2 思想意识的差异
改革开放40年,东西部经济都有长足的进步,但西部地区人民较东部地区在思想观念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西部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敏锐度还落后东部地区,尤其在政府扶贫上,西部地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扶贫方案缺乏创新、无法有力执行,只是为了扶贫而扶贫,不是为了发展而扶贫。
2.3 扶贫政策差异
近年来,精准扶贫作为扶贫的战略方针,各地方政府都在落实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各地的实施方案[3]。但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较东部地区更为广泛、严重,其实施的地方政策必然存在不同。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所需的人力、财力分配存在差异,工作难度和效果差别较大。
人文社科学院学生贫困差异不仅于此,以上几点旨在说明不同区域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执行过程和效果方面存在差距,有效认识区域性差异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展开有着重要基础。
3 人文社科学院精准资助体系创新
3.1 注重区域性,建立特色资助体系
在人文社科学院现有资助体系上,参考并分析历年各类资助数据,根据分析结果按照学生的区域分布,将资助名额进行合理分配,来弥补因东西部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西部地区学生家庭经济较差的情况,打造人文学院特色资助体系,以实现学院精准资助的目标。
人文社科学院存在部分贵州省学生,考虑贵州相对江苏省的区域性贫困差异,资助名额分配时会适当将资助对象名额向贵州省学生倾斜; 在分配资助金额时会在同等条件下向贵州等其他西部地区的学生倾斜。当然这不是无条件的倾斜,学院会审核每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的真实性,量化每一个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最终统筹全院的资助申请,再进行整个学院贫困资格审核、认定、分配。
3.2 资助对象思想扶贫
高校的资助工作不能仅仅通过物质、金钱上的资助来实现教育公平,更应该对资助对象进行心理、思想上的扶贫。有的学生因生长环境较差,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封闭等其他心理疾病,学院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请朋辈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其关怀,改善学生的负向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家庭经济情况。有的学生思想上对资助产生了依赖,尤其是近两年各类资助的力度大,且受资助的机会多,导致学生精神贫困,对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多次找学生谈心谈话,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介绍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自力更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学院在校内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岗位,实现贫困学生由“依赖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转变。
3.3 资助工作效果跟踪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资助工作都结束于资助金额或物资的完成发放,对资助工作的成效没有进行跟踪、总结。人文学院的资助对象和金额是从各班级评议小组认定提交的困难学生中产生,资助工作结束后,学院资助管理工作小组的教师们会对资助对象进行抽样跟踪,来验证困难认定的准确性,以及资助的公正性、公平性。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和辅导员观察走访对资助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跟踪调查,更重要的是观察资助对象的学习、思想等综合素质是否有提高,确认资助工作是否实现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对于一些受到资助但是存在奢侈浪费情况的学生,学院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对学生的资助。在新一轮的资助工作中,学院也会根据跟踪调查的结果重新评估每一个学生再次接受资助的资格,从而进一步提高资助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