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

2020-01-01桑丽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古籍检索

桑丽影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28)

古籍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备受关注。《公共图书馆法》中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这条法律的颁布实施使开展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有法可依,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上升到法律层面。

1 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利用的意义

古籍整理与开发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数字化、缩微加工、修复、点校、汇编、目录索引等整理与加工处理工作[2]。由于古籍文献本身的特殊性,年代久远、获取困难、纸张保存不易等,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迫在眉睫。这项工作既是对古籍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即为再生性保护的一种,同时也是对古籍的进行利用一种形式,整理与开发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自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无论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影印再造、缩微、数字化、修复、点校、目录索引等途径开展,其成果形式主要有论文、专著、汇编、目录、数据库等。

这些成果逐渐地被研究机构、学者、教师、学生等喜欢古籍的读者充分利用,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得到更大的发挥,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整理与开发古籍文献的初衷,同时也解决了古籍文献资源藏与用之间的一些矛盾,也是对古籍文献资源的一种成功延续。古籍文献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籍文献汗牛充栋。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陆续开展,国内的古籍文献数量不断地清晰明朗起来,而流失到海外的古籍文献不计其数,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其回归。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是必需手段,其成果福泽子孙后代,其成果利用问题更需认真对待。古籍整理与开发取得的成果用得其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 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利用的现状

笔者于2019年9月2日采用文献计量法,分别以“古籍整理与开发”“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 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图书和期刊类中进行检索,整理结果见表1 至表4。

1 中国知网检索情况表

2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情况表

3 读秀学术搜索图书类检索情况表

4 读秀学术搜索期刊类检索情况表

由表1 至表4 可知:中国知网中按照五种检索方式检索,关于“古籍整理与开发”“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的文章数量依次减少,其中按全文检索数量是最多的,说明涉及检索词的频率很高。以“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为检索词,按主题、篇名和关键词检索数量为零。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以“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为检索词,按题名或关键词、题名、关键词检索数量也为零,按主题和摘要检索文章数量是28和35 篇,其中大部分文章相同。而在读秀学术搜索图书类检索中,按书名、主题词检索,关于“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 的图书也为零,按全部字段和目次检索,数量达到三四百,说明图书中涉及“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的字词、篇章不少。搜索期刊类检索中,几个检索词只有在按全部字段检索时有一定数量,其他检索方式较少甚至大多数为零。

据调查涉及“古籍整理与开发”“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四个检索词的文章和图书中,阐述整理与开发利用古籍的意义、策略和手段如数字化、再造或影印古籍等的文章较多,还有部分是涉及古籍整理与开发中的版权问题。古籍文献分类中,不少论及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相对其他类别古籍,中医类古籍文献受到的关注较多。相对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方面的文章较多。纵观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关于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公共图书馆主要有影印出版、缩微胶片、数字化、图录目录等,大部分内容是经验总结,而高校图书馆较多的是点校、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等。因为各自的单位性质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从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角度来看,发现论及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这个专题的文章和图书很少。

据调查,很多古籍整理与开发的成果,在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如上述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度挖掘古籍文献的内在价值奠定了基础,为学习和研究古籍整理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借鉴经验,为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资料来源,开阔了视野。

各地图书馆开展的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取得的硕果被所需要的读者逐渐接受和利用。如吉林省图书馆缩微文献在官网上公开目录,读者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的目录检索机器上查询,阅览室配备缩微文献阅读机器,为读者提供此种文献的阅览服务。数字化后的古籍文献,也为读者提供电子版,避免纸质版的重复提取和文献损坏。影印再造出版的古籍文献,在学人书店专设售卖区、在古籍阅览室展出、在典籍博物馆设专区展出,在冰雪博览会上展出、为单位学术交流提供服务等,诸如此类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形式逐渐增多,使大众有机会更多地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在古籍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古籍的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取得日益不易,其利用机会也备受人们的珍惜。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性,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也不能出其右。在社会大众乐享成果之际,一些诸如因开发方式较为传统单一而出现的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式文化需求; 因整理与开发内容较为浅显,缺乏深入性研究而出现的专题性、研究性、学术性著作;缺少专业人员从事策划统筹成果利用工作;缺乏与其他图书馆联动意识、对成果进行宣传推广、获取途径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3 推动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充分利用的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期望能促进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

3.1 及时汇总和宣传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

图书馆制定专门人员负责定期统计整理与开发利用成果的数量,建立成果数据库,公告成果展示平台和获取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张贴布告栏、客户端等渠道推送成果信息,让社会大众及时知晓,扩大其信息的获取途径,不断加强宣传推广,使人们了解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更新情况。同时提高联动意识,及时与区域内其他图书馆合作,建立单位与单位之间,乃至区域性联合查询平台,还要注意成果利用的版权问题。

3.2 创新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形式,使其利用多样化

在整理与开发古籍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如影印古籍售卖、全文数字化、举办展览等,组织馆员点校整理与开发的古籍、申报课题、深入挖掘古籍内涵、撰写相关论文以及著作等,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使其利用起来有多种选择,从而逐渐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对古籍文献资源的需要。

3.3 培养专业人才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从事古籍整理与开发方面的人员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为以后深入研究、开发和建设专题性、学术性成果数据库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成果的利用规划、反馈机制以及学术研究提供人才资源。同时适当激励整理与开发人员,使其更有动力从事此项工作,为古籍整理与开发事业助力,为古籍事业助力。

3.4 实用性价值有待得到进一步关注

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出来后,因为定价高于普通人民的心理预期,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希望在整理与开发过程中考虑到人们利用其成果的心理,注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实用性价值,在不影响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成本,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古籍文献资源的需求。

通过整理与开发最原始的文献,分析成果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成果利用的建议,以期于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以后的整理与开发工作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此项做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文献—人—文献”的螺旋式上升。古籍整理与开发成果的利用问题,涉及的方面较多,笔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拙见,不敢说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助于图书馆古籍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古籍检索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历程与第三届评选方案公告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我是古籍修复师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评审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