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浅探
2019-12-31庄洁
庄洁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教材,并通过改进教法、传授学法和链接生活等途径,使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顺利进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中,形成阅读认知的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链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2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阅读简單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小学语文课堂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不仅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而且与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相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匹配度,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的实践探索。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立足教材,改进教法,传授学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资源,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效率。
一、立足教材,整合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插图、小资料、课后练习、单元提示、图表介绍等内容,这些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要有整合意识,对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科学处理,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一)整理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课文内容极为丰富,除去连续性文本内容之外,还有许多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教师需要有整合意识,对教材文本展开筛选和搜集,将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集合起来,通过分类、整合、优化等,以便找到阅读教学的突破点。非连续性文本虽然信息比较散乱,但对连续性文本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何利用这些内容助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用大幅插图做背景,在课后还有“资料袋”,而且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这些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在课堂启动后,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对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课文插图以及‘资料袋的图片中,我们都看出少数民族的特殊服饰。你能够从服饰中判断出这些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吗?”学生据此展开细致的观察,课堂探究的气氛逐渐形成。经过一番讨论,很多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的解读。教师利用插图为学生提出阅读学习任务,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有机结合到一起,收到较好的学习成果。
(二)搜集课外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还要有拓展意识,充分利用教辅材料、网络交互平台,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对提升阅读教学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形式众多,如图片、资料、提示、练习、图表等。教师要根据文本教学的实际进行搜集、整合,让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发挥助学作用。
如,在阅读《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并提醒:“在课文中,有一句话不属于课文内容,好像是‘画外音。找到这句话,体会其表达的作用。”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起到阅读提示的作用。因为,课文中写了各种颜色的菊花,这就是对‘五彩缤纷的直接展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拓宽学习:“既然看到各种颜色的菊花就明白了‘五彩缤纷的意思,那从哪里可以看出‘瓜果飘香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内核,并展开梳理。教师抓住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展开拓展训练,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很显然,这“瓜果飘香”是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
二、改进教法,优化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有特殊的敏锐感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有创设阅读情境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展示,教师的生动讲解、问题设置和学生展示等,都可以成功启动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对创设手段进行筛选,以提升其契合性。如,《去年的树》一文,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不多,只有两幅插图和课后练习。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并提示:“这些图片是课文的内容,和教材课文的插图有一定区别。仔细观察,并解读插图,看能不能理顺课文的情节?”学生细致观察并解读图片,从而理清了课文的情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这是最为常见的情境创设的方法,能够成功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创新课堂引导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连续性文本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如果涉及群文阅读,教师在让学生对多篇课文进行思考归结时,自然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属性。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连续性文本的支持呈现鲜明性特点。利用非连续性文本促进学生对连续性文本阅读思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课文后有一个预测性内容,这无疑是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教师要先让学生看这个内容,并对相关预测进行判断;然后展开课文阅读,验证预测的准确性。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从学生预测的角度展开教学,文本教学顺利打开,教师的教学引导自然有序。无论学生预测是否正确,这样的阅读学习都是有价值的。一个课后的练习,被教师当成了教学推动器,这个方式本身就具有创新性。
三、传授学法,构建非连续性文本认知
学生虽然对非连续性文本不陌生,但他们没有基本的阅读方法。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进行指导。
(一)梳理归结学法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都是为连续性文本服务的,其助学特点是极为鲜明的。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探索时,教师要有融合意识,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机融合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方法。连续性文本可以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也能够融进连续性文本,其阅读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融合视角展开探索,学生就能够获得学习启迪,掌握基本的方法。
如,在《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板书内容进行梳理,看谁能够说得更细致?”学生仔细观看板书,并尝试归结简述。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内容梳理,这是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总结的体现,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结合的有益尝试。
(二)借鉴创新学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众多,教师要根据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如,课文中的插图,本来是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结合插图讲述文本故事情节,这就是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法的共同运用。因此,常见的浏览、细读、品读、荐读等方法,同样适合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为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品质,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自由学习中归结学法,这样更有针对性,其价值也更高。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对西沙群岛进行整体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看课后练习的“小练笔”。“小练笔”有四幅图,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学生对图片进行细致观察。经过一番觀察、构思、整合、写作,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训练任务。根据图片写几句话,这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应用。图片是非连续性文本,而写的几句话自然是连续性文本。
四、链接生活,拓宽非连续性文本应用
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生活有多重联系。教师要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实践机会,让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更深刻的认知。
(一)生活实践互动
接轨学生生活展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冲击,使学生自觉建立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基础。如,跨学科展开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搜集。除了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也有图片、表格、材料、例题等,这些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都可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搜集。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自觉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小练笔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写写听过的大自然的声音。为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训练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对大自然的声音进行集中展示。看过视频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练笔的角度。经过一番实践,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课后练习和视频展示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学生从中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延伸训练设计
语文课堂训练时,教师需要有拓展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语文学习,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活中有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教师可从文本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品质。
如,《司马光》这篇课文,只有一幅插图,几个词语注释,还有课后练习,便没有其他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了。教学时,教师引导说:“司马光砸缸救人故事家喻户晓,课文的插图却非常少。根据你的理解,你能否给课文配上一些插图呢?”听说要给课文配插图,学生显得特别兴奋,积极行动起来。给课文配插图的学习任务,无疑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应用,能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有较强的敏感性,但他们缺少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观意识,更缺少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中,形成扎实的阅读认知基础。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