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31李自美
李自美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发展,市场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因此,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根本性变革,希望能培养出引领时代发展的前沿性人才。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教育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技能素养。我国边疆地区,无论是在物质条件还是师资力量层面都与东部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边疆地区的高校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借鉴东部地区高校的优化经验,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层面进行优化,确保我国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边疆;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综合国力虽然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但是在核心科技掌握层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培养高精尖人才,将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腾飞。因此,人才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资源。在传统理念中,边疆地区往往与老破旧划等号,尤其是距离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间逐渐缩短,通过教育振兴带动边疆地区脱贫致富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
一、边疆地区的高校现状
我国边疆地区大多与外国接壤,边界线绵长,并且边疆地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数量多、文化复杂是从人文状况角度对边疆地区的概括。截至20世纪末,我国边疆地区的高校设置数量很少,基本设置在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从本世纪开始,为了通过教育实现边疆地区的脱贫,我国政府加大对边疆地区的高校建设力度,以期通过大学学院和职业院校的设立,提升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带动周围基础设施的完善。
边疆地区设置的高校大多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院校,从教学质量层面,主要集中在专科和本科阶段,具备硕士教育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根据艾瑞深今年公布的我国高校排名报告,边疆地区的高校基本上集中在排名的末端,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市场竞争力层面,还是在教育水平层面,边疆地区高校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虽然高校大多以综合性院校为主,但是从专业层面考量,边疆地区的高校在各个学科层面的竞争力也处于末端水平。
二、边疆地区高校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
边疆地区高校大多以综合性院校为主,因此部分高校在进行转型升级时,往往存在着贪多、贪大的现象,尤其是在专业结构层面以大水漫灌为主,希望通过全面的学科设置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但是,边疆地区的高校,无论是在设置时间层面还是在科研基础层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政府给予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又是有限的,倘若把有限的资源平均分配给不同的学科,那么各个学科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则少之又少,很难实现所有学科均衡发展。此外,边疆地区高校在专业设置层面可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可以针对接壤国家的贸易特点设定相应的学科,但是边疆地区高校的定位不准确使得学科升级并没有起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二)改革能力不足
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的实践性人才,具有较强应用性。高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也以培养的人才素养为衡量标准,但是目前边疆地区高校在进行改革时,却忽略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不是个别高校的问题,甚至是边疆地区所有高校的通病,尤其是在教育体系中把本科和专科混同,进一步降低了边疆地区本科院校的竞争力。
此外,边疆地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层面通过率极低,即使是职业院校,通过资格考试的也是凤毛麟角。甚至部分老师也沒有通过其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因此,边疆地区高校要进一步增强教学水平,必须强化教师职业资格鉴定的通过率,尤其是要确保专业课老师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否则,其教学质量和信服力将会大打折扣,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改革主要以产学研为主,根据社会发展实践设定相关专业,并且确保实验成果能够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直接的贡献,因此提升实践课程比重成为东部地区高校的改革重点。但是边疆地区的高校改革,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不仅没有与当地特色产业对接,也没有积极联系企业共同设置外训基地。这就使得边疆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海市蜃楼的倾向,培养出来的人才“高高在上”,即使专业对口,但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操作能力,并不能完全符合岗位的需求。
三、边疆地区高校进行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精准把握需求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聚焦社会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能够回馈社会。因此,边疆地区高校在进行改革时,一定要对当地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以市场为导向。边疆地区的文化多样,社会发展情况更加复杂,倘若只凭借高校的力量,可能无法全面掌握社会现状。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要和行业协会合作,通过行业协会了解各行各业的根本需求,并且结合当地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合理设置专业。此外,同一地区的高校要进行优势专业的甄别,倘若一所高校在某个专业层面师资力量和设备基础无法追赶上其他高校,就可以适当降低该专业的投入力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优势学科。
(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本科阶段的人才教育仍然以应用型为主,部分高校虽然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但是本科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具备相关行业的从业标准,才能确保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评价。当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本科开展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标准并未细化,因此边疆地区高校必须结合本校情况出台个性化的人才评估体系。一方面要提升人才的理论水平,确保人才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对他们进行技能培养,使其能够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边疆地区高校一定要进行人才评价机制的细化,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改革力度
继续维持原有的教育模式可能会直接导致边疆地区的高校教育失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对相关问题的改革采取了一定策略。但是从改革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改革浅显的问题,部分深层次根本性的矛盾并没有触及,只是停留在表层。以人才培养体系为例,边疆地区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大多以机械性地延长课程时间作为改革方向,对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仍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就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只是换了一个场所,仍旧延续着传统落后的教育体系,这种“隔靴搔痒”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因此,边疆地区高校必须下定决心,对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经验,但是切忌盲目照搬,要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个性化改进。
(四)组建高质量教师团队
高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师团队的素养有直接关系,高素养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社会前沿技术,也能够通过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边疆地区在进行高校改革时必须将提升教师竞争力作为改革核心之一。首先,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水平,尤其是对于所教授专业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进行讲解。其次,要具备较高的授课水平,确保把高深的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并且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为此,边疆地区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必须严格限制老师的专业和实践经验,必要时可以通过与东部高校联合办学的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边疆地区高校承担着当地人才培养的职责,而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当地状况,这样才能确保为边疆地区脱贫致富组建扎实的人才队伍。边疆地区高校改革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但是,边疆地区高校进行优化升级起步较晚,当地社会情况复杂,这就为高校的改革增加了较大的阻力。边疆地区高校改革应当以充分了解当地情况为基础,满足边疆地区的特殊要求,与当地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姚娇娜,黄龙斌.地方高校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路径述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1:66-67.
[2]杨先英,李伟湛.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的地方高校工业设计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6,1601:107-111.
[3]高峻岭,王妍莉,马启龙.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99-103.
[4]崔虹云,尚东昌,陈新.地方高校理工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4:68-69.
[5]胡少明.内地高校大学生边疆就业的适应性成本与控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3:58-61.
[6]李全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双转型与社会职能拓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S2:1-4.
[7]罗明东.“双一流”驱动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大学建设理念及战略选择——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1-11.
[8]李严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物流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4:180-182.
[9]孙记.法学本科教育与大数据时代——以落实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为主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6:28-29.
【本文系保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大数据及其关键技术在边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应用研究”(201912j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