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2019-12-31刘磊
刘 磊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总医院,吉林 吉林132022)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下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出血或渗血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70%。临床报道显示,肝硬化患者输注血浆用量较多[1]。因此,能够准确、及时、持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输血极为重要。血栓弹力图(TEG)是德国HARTERT博士于1948年发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抗凝药物疗效监测、介入治疗、输血等临床治疗过程中。然而,国内少见血栓弹力图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中应用的报道。本研究观察TEG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吉林市吉化总医院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需要输血患者122例,其中肝炎性肝硬化患者71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5例,其他类型患者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7.33±5.94)岁,平均体质量(62.32±5.45)kg,平均出血量(25±4)mL/h。观察组男28,女34例;平均年龄(59.46±4.34)岁,平均体质量(63.24±3.31)kg,平均出血量(24±7)m L/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考《内科学》[2]和《欧洲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管理指南简介》[3]:肝功能减退,包括消化吸收不良、黄疸、出血或贫血;门静脉高压,包括腹水、心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皮肤有瘀斑或消化道出血;甲状腺激素T3异常降低;低蛋白血症。
1.3 排除标准 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5个月内未服用过抗凝药患者;3个月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患者;无肾病综合征患者;无细菌感染患者;非肝癌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在输血前24 h和输血后24 h进行凝血四项监测和血常规监测,指导输血。若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高于正常值,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300 m L;若纤维蛋白原(Fib)<1 g/L,输注冷沉淀(CRYO)10 U;若血红蛋白(Hb)<70 g/L,输红细胞悬液(CRC)2 U;若血小板(PLT)<50×103/L,输注血小板悬液(PC)1 U。
2.2 观察组 在输血前24 h和输血后24 h进行凝血四项监测和血常规监测,并进行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血栓弹力仪TEG 5000(美国Heamoscpe)],指导输血。若凝血反应时间(R)>8 min,则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300 mL;若血小板聚集强度(MA)值<50 mm,则输入血小板悬液(PC)1 U;若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53°,则输注冷沉淀(CRYO)10 U;若血红蛋白(Hb)<70 g/L,则输红细胞悬液(CRC)2 U。
两组患者输血来源:新鲜冷冻血浆(FFP)(批号0194524,规格300 m L),冷沉淀(CRYO)(批号5249822,规格2 U),红细胞悬液(CRC)(批号2436548,规格1 U),血小板(PC)(批号2145348,规格1 U),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吉林市红十字血站。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输血前后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YW9001(南京瑞麦)检测凝血功能,并记录血液制品用量,包括CRC、FFP、PC、CRYO。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输血前,两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PT、APTT、TT较输血前降低,Fib、PLT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PT、APTT、TT均低于对照组,Fib、PL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输血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T(s) APTT(s)TT(s) Fib(g/L)PLT(×109/L)观察组 62 输血前 19.12±5.61 70.00±6.00△▲对照组 60 输血前 18.56±4.26 57.56±6.87 62 输血后 14.2±3.51△▲44.34±7.25 27.96±5.12 1.31±0.14 35.49±4.57△▲19.86±5.28△▲1.72±0.37△▲56.61±8.34 60 输血后 17.5±2.24△43.24±5.24 28.73±4.21 1.29±0.06 41.52±6.35△25.34±4.62△1.42±0.24△62.00±7.00△
(2)输注血液制品用量比较 观察组CRC、FFP、CRYO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用量比较()
表2 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RC(U) FFP(m L) CRYO(U) PC(U)观察组 62 3.29±0.76▲ 210.67±31.68▲ 13.57±4.21▲ 2.24±0.38对照组 60 5.32±1.05 264.32±27.39 16.35±3.61 1.37±0.26
4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能是由于病毒性肝炎、长期过量饮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发病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内血管增殖、循环紊乱[2]。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出血能明显增加死亡率,输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的常用方法[4]。TEG可以全面反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动态过程,而常规的凝血四项只监测某一时间点的凝血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T、APTT、TT、Fib、PLT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原因可能为TEG可以监测凝血的速率及血块的稳定性,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该过程变化体现在患者的凝血功能上。观察组CRC、FFP、CRYO等血液制品的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可能是常规凝血四项监测凝血功能需要80 min,并且不能反映整个血块形成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而TEG只需30 min就可以对血块的形成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监测,真实地反映凝血状态,能更准确、更及时地指导患者输血。研究表明[5],TEG和凝血四项指标有关联,R鉴别凝血因子异常敏感度低于PT、APTT,目前推荐的PT、APTT阈值可能过高估计了凝血干预的需求。本研究结果与曹兴华等[6]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TEG指导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输血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节约血液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