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战略下渤海大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以韩国济州大学为对比

2019-12-31马淑红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济州渤海大学

马淑红 朱 斌(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2015年提出的“旅游+”战略,引导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了时代潮流且具有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深度影响了我国旅游的发展战略。“开明开发开拓,迎接中国‘旅游+’的新时代”(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由此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又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国际旅游,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图1 中国国内市场统计

图2 中国入境游客统计

从图1与图2可见,2014—2017年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入境市场,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国内旅游人次达50 亿,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境旅游人数13948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0.8%,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养、全方位的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旅游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作为辽宁省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渤海大学旅游系自1987年成立至今,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教育。文章以旅游大国——韩国的旅游人才教育为鉴,力图探索渤海大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一、前人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

据知网统计,2001—2018年期间,共发表了1500 多篇与旅游人才培养相关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了30 多个领域的研究,详见表1。

表1 知网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统计表

根据知网分析,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含了10 个层次,其中基础研究(722)和行业指导(460)及高等教育(142)据前三位,所占比重超过了88%。众多的专家、学者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实际需求,对如何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丰富、职业素养高的旅游人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例如:梁焰(2006)[1]分析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认为应从政府引导、经营者运作及高等院校参与几个方面入手,也指出了旅游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的重要性;李静(2009)[2]以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摆手舞为重点,指出应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匡晓文(2011)[3]以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探讨了国际化旅游人才口译技能的培养,提出了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意义;郭丽(2015)[4]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指出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深化校企合作、修订培养方案等方式来培养地域性文化特色旅游人才;潘喆(2017)[5]指出应优化人才知识结构、质量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来进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人才的精准培养;刘纪凯(2017)[6]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制定科学人才培养规划与成效评估系统的相应策略。众多专家、学者分别就教学研究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探讨、专门旅游人才培养、地方特色人才培育、国际化人才养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背景下培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策略,为旅游教育研究及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关于渤海大学与韩国济州大学旅游人才培养

(一)基本概况

1.渤海大学旅游系基本概况①

渤海大学旅游系是东北地区创办旅游专业较早的院系之一,1987年开始招生,30年间为辽宁乃至全国输送了众多的旅游管理人才。该系为辽宁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本科、旅游专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其旅游管理专业为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也是省重点学科。渤海大学旅游系还是辽宁省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被辽宁省旅游教育分会推荐为辽宁地区3所旅游院校代表之一,参加全国旅游教育发展。

2.济州大学观光系基本概况②

济州大学位于韩国著名的观光胜地——济州岛,建于1952年,是引领济州地区向国际化和尖端化发展的东北亚重点大学。为了推动济州乃至韩国观光产业的发展,济州大学非常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该校1973年设立观光开发专业,1987年成立观光经营学科,1994年新设了观光开发专业,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处于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旅游产业培养专门人才。该专业也被指定为济州大学的特色专业,为社会培育旅游领域需要的专业经营人员。

(二)两校课程设置对比①②

表2 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三)两校人才培养特点

图3 渤海大学和济州大学旅游人才培养特点

如图3所示,渤海大学和济州大学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各有特色。两校都有较完善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发挥自己特长及个性。两校都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及环境,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

渤海大学在教学上力荐多元化,多层次班型、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强调教学的效果化。转动课堂的授课方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专业理论的空间。而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则是济州大学人才培育的特点,这与旅游人才服务性特色关联密切,让学生对本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服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调查发现:济州大学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更具目标化、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更加看重市场的需求性、产学结合性更强;而渤海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图培养层次更高的科研及管理人才。

三、渤海大学旅游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渤海大学和济州大学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各有千秋。渤海大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济州大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比发现,渤海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一)专业课程设置单一

早在2003年,刘志江就已经提出了旅游教育应与旅游业发展实践联系,高校旅游教育要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应用性[7]。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学科的交叉性、多样性和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关联性。而通过调查发现,济州大学观光专业类型更多样,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联系更密切。韩国观光专业几乎都设立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休闲旅游、度假村、会展、酒店服务、航空相关的课程,而渤海大学的本科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型的,与济州大学的社会需求性和实用性相比,更重视理论的教学,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差距,也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实践教学是旅游教育,特别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教育的重点。能否把实践教学真正作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构成,并认真地安排实施,关系到能否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真正专业人才。渤海大学旅游系的实践比较单一,多为大四6-10 个月集体性实习,主要面对国内的高级酒店,旅行社实习所占比重非常少,海外实习更是比较困难,这与学校的管理和国际化程度有直接的联系。而韩国济州大学的实习点多,实习方式多样。除了毕业期的实习外还有学年中的实地调查、见习等等,更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渤海大学旅游专业的教师多为博士、硕士毕业,理论能力较强,科研经验也比较丰富。但多数教师属于‘学校型’或来自于‘母体学院’,即毕业即来高校教学,社会实践经历较少,对专业特性了解不深,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计划性、操作性,目的性不明确。济州国立大学的教授及副教授多有在社会兼任的经历,而渤海大学旅游专业22 名教师中,在社会兼任工作的仅有3-5 人:如谷玉芬是辽宁省饭店行业协会理事、朱斌是辽宁省导游员协会理事、吕俊芳是辽宁省导游员资格考试评委。大部分教师理论较强而实践经验不足,有利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不利于学生实践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旅游+”战略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深层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旅游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专业知识,满足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8]。因此,作为辽宁省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渤海大学应该深层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入手,从凸显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特征入手,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旅游发展的实际,分别进行旅游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复合型或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本科教育应以理论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育。而研究生教育则应强化学生的管理研究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

“旅游+”新时代,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已要“开明开发开拓”,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更不能一成不变,应符合社会需求变化,更具体化、更具特色。符合新潮流的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村管理、地方特色(如满族文化特色旅游)等专题课程应根据需求设定,加强T 型旅游人才培养;在夯实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度开展信息化专业知识,培养熟悉应用导航定位、微信平台、APP 技术等的智能型旅游人才;加强国际礼仪、文化、民俗、法制等知识的传授,培养外事型旅游人才等。

此外,可借鉴济州大学在适当学期开设“专业与发展课程”,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度认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敬岗爱业、知识广博的人才养成,丰富的实践能力、先进的管理能力、独立的研究能力、把握业态发展的洞察能力培养,应是我们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的要素。

(三)平台设立多样化

现代化教学平台、产学研平台、实践平台都将有助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的多媒体手段、E-learning 方式、远程学习、各种模拟客房·酒吧·实训基地等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将让学生学到更专业化、更丰富的知识。如智慧旅游仿真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模拟旅行社……都让教学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效果更明显。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新型教研平台,如宁波大学与喜来登酒店、与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的合作。渤海大学应加强与锦州高级酒店如喜来登酒店或东一雅阁酒店的联系,进一步深度合作办学,进行酒店服务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北京、上海、珠海、海南等地区酒店的合作力度加强,改变单方面提供实习生的做法,需求酒店实训设备和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援,发挥“产学研”平台的真正作用。

(四)“多能型”教师培养

理论高、素养高是中国高校选拔教师的基本标准,而美国的大学聘任教师则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程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9],韩国济州大学旅游专业教师同样多是具有社会实践经历的专门人员,可见,旅游专业教师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是目前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教育的普遍问题。作为理论的传授者,旅游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并不断更新理论,墨守成规不利于旅游学科的发展;因本专业的实践·操作特性,作为旅游专业教师,更应加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应能开展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为了提升实践能力,可定期去锦州酒店或对口实习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见习,甚至去国外学习,收集实际案例,总结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目的性。学校也应为教师多创造实践的机会,帮助其成长为专业能力强、外语能力强、服务技能强的多能型教师。

结 语

“旅游+”潮流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旅游专业需主动与旅行社、度假区、旅游饭店等企业接触,了解行业发展动向,预测潮流趋势,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并积极与旅游企业建立基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的更紧密的合作关系[10]。学校和教师都需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断更新理念认识,提升自身能力,才能跟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

①http://www.bhu.edu.cn/page/p_jxdw.asp 渤海大学校园信息网。

②http://tourism.jejunu.ac.kr/韩国济州大学观光系信息网。

猜你喜欢

济州渤海大学
来济州,体验独一无二的主题游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渤海国文化浅析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