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载巡航导弹外形隐身改进的电磁散射影响

2019-12-31刘战合田秋丽王菁王晓璐石金祥

航空工程进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波峰侧向巡航导弹

刘战合,田秋丽,王菁,王晓璐,石金祥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郑州 450046)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0 引 言

随着现代战争的持续深入,巡航导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战术、战略攻击性武器,其可由海、陆、空等作战平台发射[1-3],具有作战性能优秀、航程远、攻击精度高等优势。随着探测技术尤其是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4-5],对巡航导弹的生存力和突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隐身技术成为实现巡航导弹高突防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6-7]。

北约和美军相继开发出了多款可挂载于B-52、B-1B、B-2、F-35、F-15等轰炸机、战斗机平台的隐身型巡航导弹,例如AGM-129、AGM-158A/B/C等,具有优秀的作战能力。与战斗机、轰炸机相比,巡航导弹为一次性使用武器系统,鉴于其作战特性不同,其隐身性能需求也有一定区别,更强调头向角域隐身性能,由于巡航导弹飞行的机动性,也可兼顾其他角域[8-10]。

针对机载导弹,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诸多研究,S.V.Babu等[11]研究了机载导弹发射过程的气动弹性问题;岳奎志等[1]、刘战合等[2]分析了挂载导弹的战斗机的电磁散射特性;刘莉等[3]以BGM-109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战术导弹的气动隐身优化方法;何十全等[6]、师颖等[7]分别研究了导弹的散射特性提取方法和等离子体涂覆方案。但对机载巡航导弹本身的隐身性能影响及研究方法,研究较少。

为了研究隐身巡航导弹的电磁散射特性,本文以AGM-158C为基础,建立隐身巡航导弹电磁模型,基于物理光学法(Physical Optics,简称PO)[8],数值计算不同状态(入射频率、俯仰角)下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散射曲线;以对应常规非隐身巡航导弹电磁模型为比较对象,基于RCS减缩值,详细研究并分析巡航导弹外形隐身措施对电磁散射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巡航导弹隐身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1 巡航导弹电磁模型

以美军亚声速空射隐身反舰导弹AGM-158C为基础,建立电磁分析模型,定义为模型A,如图1(a)所示,弹身长4.959 m,弹翼展3.389 m,后掠角33.054°;模型B为常规弹身形式(旋成体)的非隐身电磁模型,如图1(b)所示,为了尽量保证与模型A的协调一致,弹翼后掠角等与模型A接近,弹身长4.756 m,弹翼展2.8 m,后掠角34.235°。

对比两种模型,结合二者RCS曲线及不同角域均值差异,研究外形隐身措施对电磁散射特性的影响规律。

(a) 隐身巡航导弹电磁模型(模型A)

(b) 常规巡航导弹模型(模型B)图1 巡航导弹电磁计算模型Fig.1 Electromagnetic computation models of cruise missile

实际执行作战任务中,巡航导弹会受到来自海、陆、空甚至是天基平台的全方位探测器的探测、识别、跟踪,给巡航导弹造成较大威胁;同时,飞行过程中,巡航导弹根据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机动动作,因此,研究时重点考虑前向角域隐身性能,同时兼顾其他角域隐身性能[1,2,8]。本文以巡航导弹电磁模型前向(即弹头方向)30°(H-30)、后向(弹尾方向)30°(T-30)角域散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兼顾侧向60°(S-60)、周向360°(W-360)角域。考虑到不同探测器电磁波频率的多样性,将入射电磁波频率设定为1、3、6、10、15、18 GHz;电磁波入射方位角为0°~360°,俯仰角设定为-10°、-5°、0°、5°、10°。

2 电磁散射特性分析方法

2.1 电磁散射计算方法

一般的,飞行器目标可视为金属目标,该类目标电磁散射计算方法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算法。低频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大多为数值算法,例如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简称MOM)及基于矩量法的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ultilevel Fast Multipole Algorithm,简称MLFMA)[10,12-14]、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简称FDTD)[15]、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此类算法在计算速度、内存占用上有所牺牲,分析电大尺寸复杂目标有较大难度。高频算法从物理本质上来看,是对低频精确算法的近似,例如物理光学法、等效电流方法、物理绕射理论等[16],尽管在计算精度上有一定损失,但其高效的计算速度可满足电大尺寸目标的散射特性分析。

高频算法中的物理光学法是飞行器目标电磁散射常用求解方法之一,与低频精确矩量法基本原理一致,均为电磁场积分方程。为了提高电磁散射计算效率,物理光学法仅保留矩量法的面元自身耦合作用,而忽略不同面元间的相互弱耦合作用(例如目标局部结构之间的散射影响),这一近似处理尤其适合处理表面光滑目标的散射计算,同时,具有一定的矩量法高精度特点。对于前述巡航导弹电磁模型A、B,可视为光滑目标,适合采用物理光学法进行分析计算。

基于切平面近似,物理光学法得到面元上的RCS平方根表示为

(1)

公式(1)在平面面元上展开即可计算该面元电磁散射。在对目标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对所有网格面元求和,按相位叠加得到总RCS:

(2)

MLFMA是矩量法的快速改进算法,同样基于严格定义下的积分方程,充分考虑了自耦合、互耦合作用,在低频算法中具有优秀的计算精度,其计算结果可用来验证本文物理光学法的计算精度。以直角边长1 m、金属柱高1 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金属柱为对象,计算状态为:入射电磁波波长为0.1 m、俯仰角为0°、方位角0~180°(即计算等腰直角三角形高线对称的一侧角域范围)。采用物理光学法(PO)、MLFMA的RCS计算曲线对比如图2所示,其中MLFMA计算结果为水平极化情况。

图2 金属柱RCS两种计算方法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two RCS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metal column

从图2可以看出:两种方法RCS计算曲线趋势吻合很好,在0~180°角域上,物理光学法和高精度MLFMA的算术均值误差仅为0.863 5 dB,同时,在90°~180°角域上,RCS计算曲线与平板散射效果接近,证明本文物理光学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用于巡航导弹类的光滑目标电磁散射特性计算分析。

对计算目标A、B,由于二者模型建立时尽量保持典型几何尺寸接近,入射电磁波频率1、3、6、10、15、18 GHz分别对应电尺寸约为17、50、100、165、248、298,为电大尺寸,尤其是大于3 GHz情况。因此,电磁模型A、B在频率大于3 GHz时的RCS计算均适用于物理光学法计算范围,鉴于电尺寸17的1 GHz散射情况采用物理光学法精度稍差,研究RCS分布特性时采用3 GHz及以上频率,同时为了提高RCS均值和减缩值变化特性研究的完备性,也参考了1 GHz计算结果。

2.2 RCS均值

一般的,电磁散射特性与电磁波入射角、频率、目标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尤其是入射角影响较为敏感,实际分析中多采用RCS曲线分布的方法来分析散射特性,该类方法对频率、俯仰角、结构等信息涉及较少。为了有效分析导弹外形隐身技术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本文在曲线分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角域RCS均值,及两种电磁模型RCS相对变化规律来综合研究外形隐身影响。

(3)

式中:σm2,i为第i个入射角上的RCS,单位为m2。

一般RCS计算或测试结果单位为dBsm,记第i个入射角的RCS为σdBsm,i,其算术均值可表示为

(4)

对巡航导弹而言,影响其生存能力最重要的角域为前向角域,若评价其隐身性能,全向即周向角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鉴于巡航导弹工作特点,以侧向角域和尾向角域为补充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因素,对于巡航导弹的外形隐身电磁散射特性影响,首先对两种电磁模型的RCS散射曲线的分布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合RCS散射曲线波峰、波谷变化特点,例如宽度、位置、幅值等,分析散射曲线与巡航导弹外形设计的影响关系;其次,采用不同角域RCS均值,研究外形隐身对不同角域内电磁散射幅值的影响关系,并分析RCS均值频率特性、俯仰角特性。

2.3 RCS减缩值

在电磁散射特性分析过程中,仅依靠RCS均值幅值大小来分析目标的散射特性有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分析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等技术的实际效果时,不能量化分析其影响关系、频率响应、姿态角响应等特点。

区别于单独分析隐身飞行器本身的电磁散射特性的方法,本文针对两种典型几何尺寸大小基本接近的巡航导弹电磁模型,以非隐身电磁模型为基础,以不同角域的RCS减缩值来研究巡航导弹外形隐身技术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

在同一关注角域内,以非隐身电磁模型B为基准模型,定义隐身电磁模型A的RCS减缩值为

(5)

3 外形隐身的RCS曲线分布影响

为了分析外形隐身对RCS曲线分布的影响,采用物理光学法计算频率1~18 GHz、俯仰角-10°~10°的电磁散射特性,从频率和俯仰角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鉴于各频率、俯仰角下的散射曲线的相似性,为了研究方便,分别取A、B模型俯仰角0°时,3、10 GHz散射曲线对比如图3所示;10 GHz时,0、10°散射曲线对比如图4所示。

图3 不同两种模型RCS曲线(迎角0°)Fig.3 RCS curves of two models (at the pitch angle of 0°)

电磁模型A、B二者基本布局接近,模型A通过对弹身、弹头、弹尾三部分的外形改进,以提高其隐身性能。

从图3可以看出:外形隐身改进的模型A与常规非隐身模型B的RCS曲线有较大区别。

从分布上看,模型A曲线沿周向依次在33°、90°、144°、180°存在关于机身轴线对称分布的7个强度不同的散射波峰。其中33°波峰表现为机翼前缘镜面散射,且波峰较窄;侧向90°较宽波峰为弹身侧棱、弹翼和弹身二面角、垂尾及弹翼侧面等结构的综合贡献,其影响角域较大;144°附近波峰是弹翼后缘镜面散射及弹尾弧面散射耦合所致,但其影响角域较小,波峰较窄;尾向180°角域波峰为弹身尾部弧面电磁散射效果,尽管有一定峰值,但从曲线来看,波峰幅值较低,尤其是高频时波峰变窄,利于隐身性能提高。尽管布局形式基本接近,常规非隐身模型B散射曲线沿周向主要存在三个波峰,分别位于侧向90°、尾向180°、侧向270°。与模型A相似,侧向90°、270°为弹身侧棱、弹翼与弹身之间二面角的散射综合贡献,而尾向180°主要为单位平面的镜面散射作用。

从散射曲线幅值来看,尽管具有隐身性能的巡航导弹模型A的周向散射波峰较多,但从曲线来看,除侧向90°和270°角域外,其余较宽的角域上的RCS均获得了极大降低,散射曲线大幅向内收敛,尤其表现在前向角域和后向角域。在前向较大角域内(尤其是60°角域),模型B由于弹头的圆形或近似圆形设计,会在前向表现出较高幅值的接近圆弧形分布的RCS曲线,而模型A在隐身化后,前向角域无散射波峰,且幅值有30 dB以上差异,对于模型B,33°位置波峰已经淹没在弹头形状的散射波中。在侧向,隐身模型B的侧棱设计为平面,引起该角域内电磁散射强于模型A,一般的,该角域内隐身性能对生存力提升影响较弱,因而设计时不予重点考虑。如需提高该角域隐身性能,可在保证前向、后向外形设计的前提下将侧棱斜置一定角度。对后向角域,模型A同样进行了隐身化曲面改进,大幅降低了其散射幅值,获得比常规模型B隐身性能优秀的外形设计。

同时,其他计算频率下的RCS曲线规律一致,图3仅显示了3、10 GHz曲线,可以看出:频率增加时,模型A散射曲线有内陷趋势,振荡更为明显,波峰变窄,尤其是后向和33°附近波峰,说明高频时隐身性能提高;而模型B前向角域内受频率影响较小,其后向角域曲线影响较为明显,也表现波峰降低,曲线振荡加剧的特点。对比二者发现,外形隐身对频率影响较为显著,频率提高时,外形隐身技术表现更为强烈。

图4 不同迎角下两种模型RCS曲线(10 GHz)Fig.4 RCS curves of two models at different pitch angles(10 GHz)

从图4可以看出:相对于图3的频率变化特性,俯仰角变化时,RCS曲线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变化较小。对隐身模型A,俯仰角由0°变为10°时,两条曲线基本吻合,但在入射角110°、250°附近出现两散射波峰,为弹尾弧面的近镜面散射效果,但该部位位于接近侧向位置,实际执行任务过程中对隐身性能影响不大。对模型B,俯仰角变化时,前向弧形设计基本不影响RCS曲线分布,侧向散射机理未发生改变,因此,侧向基本重合;而后向由于采用平面方式,其形成的镜面散射在俯仰角由0变为10°时,其镜面散射效果降低,故后向角域波峰宽度和幅值均有所降低。

综上,经过对弹头、弹尾及其他部位的外形隐身改进,较大地改变了RCS散射曲线分布特点,实现了控制电磁散射方向和能量的目的,提高了隐身性能。在频率和俯仰角变化时,曲线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4 外形隐身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导弹外形隐身的电磁散射特性影响,计算两种模型不同角域内的RCS均值、隐身模型A的减缩值等,并分析其频率响应特性和俯仰角响应特性。

4.1 频率响应特性

不同入射频率时,隐身模型A的各角域(H-30、T-30、S-60、W-360)的RCS均值、减缩值变化曲线如图5~图6所示。

图5 不同角域RCS均值频率响应曲线Fig.5 RCS mean value-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图6 不同角域RCS减缩值频率响应曲线Fig.6 RCS reduction value-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从图5可以看出:前向H-30角域内的RCS均值在-34.486 1~-29.604 1 dBsm之间(-32 dBsm左右),随着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但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即小于-30 dBsm的振荡趋势,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结合RCS散射曲线,在头向无较明显较强的波峰,此为弹头隐身外形改进后的散射效果。对于后向T-30角域、侧向S-60、周向W-360角域,频率由1增加至18 GHz时,各向角域的RCS均值均有所降低,且对隐身性能影响重要的后向T-30角域,其RCS均值降速最快,由-25.642 1快速降低至-46.439 3 dBsm,隐身性能提高较快,尽管后向T-30角域上有一散射波峰,但随着频率的增加,散射波峰变窄、变弱,尤其在10、15、18 GHz频率上,在四个角域内的对应RCS均值最小,也说明弧面外形弹尾隐身处理利于降低散射。而对侧向S-60、W-360角域,频率的增加引起RCS均值的逐渐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渐减小,但由于侧向波峰较大且较宽,侧向角域RCS均值明显强于周向角域,周向较低是由于各个角域电磁散射性能的综合效果,也是隐身改进的整体表现。

从图6可以看出:RCS减缩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后向T-30、前向H-30、周向W-360、侧向S-60角域,即外形隐身改进影响效果,尽管后向T-30角域影响最强,但由于基准导弹模型B弹尾部位镜面散射,结合散射曲线,隐身改进效果强弱依次为前向H-30、后向T-30、侧向S-60、周向W-360角域。对前向H-30角域,频率增加时,减缩值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振荡趋势,振荡幅值较小,在22.405 1~27.876 7 dB之间,说明前向角域的弹头外形隐身改进效果稳定,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散射机理的改变,保持较高的隐身性能。对后向T-30(减缩值23.934 7~41.526 8 dB)、周向W-360(减缩值9.520 1~17.771 0 dB)角域,频率增加时,减缩值逐渐增加,频率较低时,增速较快,说明外形隐身也在后向和周向表现较为明显,后向是镜面散射变为曲面散射,周向是各向散射的综合结果。侧向减缩值在-6.647 1~0.710 2 dB之间,电磁散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弹头和弹尾的外形隐身改进主要表现在前向和后向,如散射曲线所示,模型A为侧棱镜面散射贡献,而模型B为接近圆柱散射表现,但二者几何尺寸接近,对侧向散射影响不太明显。

综上,不同的频率下,外形改进均有较为明显的隐身效果。从RCS均值来看,前向H-30角域电磁散射信号较弱,且无明显散射波峰,隐身性能较好,受频率影响较小;后向T-30、周向W-360、侧向S-60角域电磁散射随频率增加而降低,利于实现隐身性,而后向角域存在散射波峰,降低了隐身性能。从减缩值来看,前向H-30角域上,RCS减缩值保持在25 dB左右振荡,而其余角域随频率增加而增加,隐身效果改善,但侧向S-60角域在0 dB左右,变化不大。

4.2 俯仰角响应特性

与频率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相似,入射频率10 GHz时,隐身模型A不同俯仰角的各角域(H-30、T-30、S-60、W-360)的RCS均值、减缩值变化曲线如图7~图8所示。

图7 不同角域RCS均值俯仰角响应曲线Fig.7 RCS mean value-pitch angle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图8 不同角域RCS减缩值俯仰角响应曲线Fig.8 RCS reduction value-pitch angle response curves in different angular domains

从图7可以看出:对隐身模型A,前向H-30和后向T-30角域RCS均值在-34.034 1~-40.404 2 dBsm之间,俯仰角10°时H-30角域较低,其他俯仰角情况下,H-30角域RCS均值较高,结合图4,前向H-30无明显散射波峰,而后向T-30有一散射波峰,但该波峰较窄且波峰附近RCS较低,结合散射波峰分布情况,前向H-30角域隐身性能较好。如前所述,周向W-360角域受前向、后向角域影响,RCS均值较低,说明周向隐身性能较好,俯仰角变化时,周向W-360角域均值振荡变化且幅值较小,基本维持在-25.712 3~29.361 1 dBsm。对侧向S-60角域,由于俯仰角的变化不会引起侧向平面电磁散射机理的改变,该角域均值变化较小,在较小范围振荡。

飞行器隐身效果不仅对频率响应有影响,也对俯仰角响应有影响。从图8可以看出:在入射频率10 GHz下,俯仰角变化时,前向H-30、后向T-30角域RCS减缩值较大,其次是周向W-360角域,最小为侧向S-60角域。对前向H-30角域,由于较小的俯仰角变化不会引起弹头位置隐身外形散射机理的变化,因此,前向H-30角域减缩值对俯仰角变化并不敏感,即隐身性能基本不变,减缩值变化范围为34.001 2~36.153 7 dB。而在后向T-30角域,由于相对基准模型B的弹尾设计为较为简单的平面,其散射机理为镜面散射,俯仰角变化时,其散射有较大降低,而对应的隐身模型A弹尾的RCS均值随俯仰角变化并不剧烈,从而引起后向T-30角域减缩值在俯仰角0°最大,达41.526 3 dB,两侧逐次降低。对周向W-360角域,如前所述,为各角域综合效果,而侧向S-60角域,RCS减缩值在0 dB左右,与W-360角域均呈较小的振荡趋势。

与频率效应不同的是,在前向H-30、侧向S-60、W-360角域,较小的俯仰角变化不会改变散射机理及散射特性,即RCS均值和对应减缩值的变化区间较小,前向H-30角域的减缩值为35 dB左右;对后向T-30角域,由于尾部散射机理的不同,散射效果及RCS均值和减缩值变化随俯仰角变化较大,但外形隐身仍具有较优秀的减缩效果。

5 结 论

(1) 曲线分布特性:外形隐身改进后,前向和后向散射大幅降低,利于实现高隐身性能,侧向影响较小;外形隐身有效改变了散射曲线分布形式,使前向、后向角域附近向内大幅收敛,前向散射波峰偏离至33°,为弹翼前缘镜面散射,弹尾散射波峰明显变窄、变小。

(2) 频率响应特性:对巡航导弹来说,外形隐身有较为明显的多频隐身效果。频率增加时,前向H-30角域RCS均值和减缩值呈振荡变化,受频率变化影响较小,其他角域RCS均值降低而减缩值增加,利于实现隐身。

(3) 俯仰角响应特性:俯仰角变化较小时,其散射机理和散射特性不变,外形隐身仍有较好效果。各角域RCS均值、减缩值振荡变化,前向H-30角域减缩值为35 dB左右,后向T-30角域减缩值俯仰角为0°时最大。

(4) 外形隐身性能:外形隐身可明显降低关注角域内的电磁散射特性,可通过修改弹头及弹尾外形来提高巡航导弹隐身性能;多频、不同俯仰角下,外形隐身均主要影响前向和后向角域,对侧向影响较小。

猜你喜欢

波峰侧向巡航导弹
韩军方称朝鲜发射巡航导弹
炮制工程骗钱的“甲方”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板厚与波高对波纹钢管涵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美陆军授予动力系统公司无人机与巡航导弹防御系统合同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波峰焊接技术现状及绿色化设计方向
《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俄成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中空玻璃胶接结构界面脱粘缺陷的超声与X射线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