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演变历程考察
2019-12-30胡术恒谢新水
胡术恒 谢新水
[摘 要] 网络思政的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变化,促进了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的演变。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和Web1.0门户时代的互联网技术,与“80后”大学生的特质互动,促进了高校网络思政管理型工作模式的形成。高校网络思政引领型工作模式的形成,是2008年前后世界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重大历史事件,Web2.0社交网络模式与“90后”大学生互动,推动、促进网络思政工作模式变化的结果。在新时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特征、Web3.0技术的服务性的凸显,“90后末”和“00后”大学生个性化的日益增强,将促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形成管理、引导和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一工作模式要求网络思政工作将管理、引导和服务并重,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精准网络思政教育打造出全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型工作模式;引领型工作模式;一体化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6-0100-11
[收稿日期] 2019-04-26
[作者简介] 胡术恒,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博士(北京,100048);谢新水,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北京,100048)。
柯克在《美国秩序的根基》中强调了和谐秩序于人类的特别价值,他指出:“除非我们在自己的存在中感知某种和谐和秩序,否则人类的生存状况不堪忍受。‘秩序,人类的第一需要”[1]。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世界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网络秩序问题成为思政工作中的新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克认为,进入虚拟世界的新作为,会触及我们最复杂而且最难解的社会问题的核心,包括社区、认同、治理、平等与价值等问题[2]。近20年来,高校大学生从“80后”横跨到“00后”,作為高校的培养对象,不同时代大学生的特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相应地改进了大学生和互联网的互动方式。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及其与之互动的新网络技术与环境,如何形成网络领域思政工作的良好秩序,让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在这一变化、纷乱的网络意见世界里健康成长,就成为高校网络思政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既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建构、实践探索、载体工具、对策策略等方面,而对近二十年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的文献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以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及其互动为框架,对近20年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进行纵深考察,分阶段探析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期给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理论。
一、高校网络思政管理型工作模式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高校这一象牙塔也自然地融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步入互联网生活后所获得的信息,所引发的文化、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等一系列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回应、去解决,去发现并打造新的工作模式,网络思政的管理型模式由此产生。
(一)管理型工作模式的形成条件
在这个时期,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两个因素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的形成:一是由政治、经济、技术所构成的特定的网络思政环境;二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特定对象,即大学生主体。
政治经济层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多极化对网络思政的影响巨大。基于国际政治多极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结构,也形成了新的政治思潮,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产生影响。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逐渐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市场领域中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和合作愈加紧密。与此同时,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扁平化进程,民族国家的信息边界被逐步打破,这为西方文化伴随网络更大范围地传入我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在我国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政治领域的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也在相互交错、相互激荡[3]5。西方国家趁机利用互联网将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不遗余力的渗透,普世价值、西方民主等经过各种包装后在互联网上散播,以此达到西方国家有意识、有目的、有图谋地“西化”和“分化”的目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技术层面。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处于Web1.0门户时代。这个阶段的互联网以内容共享为主,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BBS)、新闻组(Usenet),使用实时聊天(CHAT)、博客(BLOG)等工具传播信息,共享资源。由于信息的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网络中以惊人的速度产生和传播,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思考和表达,也极大地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网络世界思想的泛滥及其秩序的建构,必然要影响、冲击“80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成长。
教育主体层面。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80后”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出了来源多样、组织多型等特点,而且他们的生理成熟度前移、心理成熟度后移,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4]。这样一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特质便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对深层次社会问题认识模糊。积极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是“80后”大学生的特质之一。他们中的主流群体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更能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现状,然而,他们对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模式、不同国家体制差异、中西民主差异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判断还模糊不清,有时候会形成错误的认识,甚至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次,价值取向现实、多元并趋向功利。由于“8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高,集体意识减弱,自我意识、个性意识和叛逆意识增强,他们不迷信权威且愿意表达个人见解,这就导致其价值取向由理想主义趋向现实主义、由一元趋向多元化,并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再次,思想呈现集体焦虑状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这个庞大丰富的世界看到了社会百态。由于缺乏现实认知和真实体验,加上课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层层叠加,因此呈现出集体焦虑状态,这是网络思政需要思考并要将其有效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型工作模式的典型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其快速变化、网络教育环境的迅速改变、教育主体呈现出新的特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随之改变。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对网络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上的信息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 1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5]。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6]。这些政策要求网络思政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网络思政工作质量。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思政工作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的领导和建设、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1。2004—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实施性文件 2,从不同层面指导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制定了网络思政中人员培养、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办法,形成了系统的指导政策。
从上文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形成了以管理为主导的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主要以建设思政网络平台、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内容管理为主要任务,以弘扬主旋律,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为目标。这一工作模式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扩大网络思政覆盖面。为占领思政网络阵地,高校建设校园网站、校园论坛、FTP、红色网站等多种平台,从网络硬件建设和内容軟环境建设两方面促进网络思政网络环境的形成。这些平台成为校园网络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具有言论形式自由、讨论不受时间限制、话题广泛、匿名性等特点[7],从而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很好地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此外,个人博客、QQ、MSN等工具和软件也成为网络思政工作的载体,充分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占领网络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除了隔离,互联网没有“坚硬”的边界,因此就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试图渗透的重要领域。此时,“80后”大学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一些错误思潮及别有用心的观点,希望借助网络来快速地传播和扩散,以此影响、改变“8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80后”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教育空间扩大到了互联网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延伸到互联网领域,并担负起抵制错误思想的重要任务,防止腐朽文化侵蚀青年。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或者重大时事变化过程中,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发挥积极作用,传播正确价值观,以此教育“8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一阶段,网络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占领舆论阵地,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进入互联网发声、发力,树立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占领网络阵地[3]7。
第三,加强网络思政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自此,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成为网络思政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成网络思政的核心任务,高校将网络领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除了积极占领网络阵地,还通过加强校园网管理,过滤色情、暴力、迷惑性、煽动性的虚假信息及其他影响“8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利信息,以此来形成有秩序、有内容、有效果的网络环境,共同促进“80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政引领型工作模式的呈现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08年前后,我国网络思政的教育环境又开始变化,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在逐步形成。
(一)引领型工作模式的形成条件
政治经济层面。在2008年这个特殊阶段,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件。在国际上,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也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这些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问题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时,相应地提高了网络思政工作的难度。在国内,汶川地震的发生,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的举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国人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当各种主体将这些重大事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认识,包括正确的、错误的、模糊的。这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不仅丰富了网络世界的内容,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意见世界”的纷繁杂乱,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网络思政环境更加复杂。
技术层面。Web2.0社交网络模式的发展、成熟带来了诸如“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等以用户关系为核心的网站迅速崛起。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多种网络方式并存,网民进入网络世界的方式越发多样化,我国网民数量急速增加。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为3.38亿1,到2013 年 12 月,已经到了6.18 亿,翻了将近一番,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年轻人尤其是大量的“90后”大学生,成了其中的主力军2。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新的表达意见方式出现。这些网络新产品信息交互简便快捷,内容形式活泼生动,且以裂变方式传播,呈现出参与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加深了用户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迅速形成了舆论气候。正如美国英特尔前高级副总裁戴维德所言:“互联性越强,对问题的放大效应就越大。”[8]于高校的网络思政而言,以网站、网络社区为核心的传统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已难以满足网络思政的新需要。
学生主体层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从2008年起,年满18岁的“90后”大规模进入大学,受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互联网发展的影响,“90后”大学生形成了新的特质。
第一,社会价值观日趋理性但分辨力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个体决策的重要性,也凸显出个体本身的重要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90后”大学生的生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他们社会参与性增强,言论自由意识增强,权力和法律意识增强,眼界开阔,能迅速了解、接受,并逐渐呈现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取向。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的价值观日趋理性,不再盲目迷信和追随西方价值观念。由于过量芜杂的信息充斥于互联网,致使网络中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愈加复杂,因此,“90后”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来源不明、混杂、煽动性信息的影响。这些情况都值得网络思政工作者高度警惕,并且需要采取恰当的行动来解决高校网络思政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二,社会交往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并存。网络生活对“90后”大学生生活的渗透相当深入,网络沟通、娱乐、购物、搜索等时时刻刻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其社会交往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同时进行,对他们而言,这两个空间同样重要。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花在电脑前1小时的比例为47.98%;有71.58%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超过60%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愿意和网上的陌生人诉说,而不是现实中的朋友;有77%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发展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便利[9]。陌生虚拟的世界吸引着大学生在两个空间的彼此交融,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塑造和改变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第三,追逐流行文化且受圈群文化影响较深。在“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电视综艺、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流行文化逐渐形成气候,成为影响社会思想的重要潮流之一。“90后”家庭整体经济条件优越,这有助于他们走入流行文化之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受流行文化的吸引,从而形成了不少追星族、追剧族;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圈群”文化逐渐产生 ,A站、B站等“二次元”网站,知乎、虎扑等以兴趣联结用户的网站,成为聚集青年的重要阵地。这些阵地必然也是网络思政需要介入的重要阵地。
由于网络文化异军突起后对交流方式、思维方式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压缩到同一时空当中[1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的变化,促进了网络思政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
(二)引领型工作模式的典型特征
2013年8月,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众号建设,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要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中选拔人员组建网络评论队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1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综合利用传统、网络媒体,统筹协调网上、网下工作,引导学生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教育学生在网上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吸引学生浏览、点击和评论,引导网络舆情” 2。
总之,2008年前后到2014年前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经过6年左右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网络思政工作模式体现出了明显的引领特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由管理型工作模式进入了引领型工作模式。这一工作模式以网上舆论引导、思想疏导为取向,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协同育人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通过“价值输出”引领学生“自我成长”。由于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等构成了“90后”大学生学习、交流、生活的多层次空间,学生的活动范围较之前有了很大拓展,虚拟空间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由于WEB2.0的出现,互联网突显了平等、交互、去中心化的特征,因此,网络思政工作超越了以往“占领网络阵地”的任务,继而承担起“引领学生自我成长”的使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为了引领学生自我成长,这期间,各高校开始推进博客、微博、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建立评论队伍,注重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工作,让网络思政工作者走进互联网,聆听学生的声音,与他们交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输出,引领“90后”大学生的成长。
第二,个性化的“网络圈群”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思政工作的引导阶段,思政工作队伍通过不同平台、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形成正确思想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打造以自组织、向心性、扁平化为特点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的影响力,以微博推送、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吸引大学生与之互动,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网络圈群”。这两种工作形式相结合,“大而全”与“小而精”彼此呼应,网络思政在这个阶段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特别是个性化“网络圈群”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不同平台发挥引导功能协同育人。在Web2.0阶段,顺应网络用户的流动趋势,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基于多平台的网络思政工作,包括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及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和校园微信公共账号的建设。这些平台和工具涵盖了大学生网络活动的各个空间。由于这些平台具有引领性鲜明、互动性强的优势,它們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后,便大大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特别是各平台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协同,使网络思政工作完成了由“单兵作战”到系统化的转变,更好地发挥了网络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一体化”工作模式
2015年前后,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新潮流,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受到Web3.0大互联的深刻影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着重要变革。那么,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和预测。
(一)“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形成条件
政治经济层面。2015年以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和平、发展与合作,然而大国间的竞争却逐渐激烈。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复杂。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有了很大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共享经济的到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的G20峰会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总目标的提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凝聚了国际共识,鼓舞了中国人们。但是,世界局势仍难言完全乐观,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民粹主义通过互联网与自媒体获得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因其具有草根性、狭隘性、非理性、激进性、情绪化的特质,一旦民粹主义与互联网的匿名性相结合便具有了一定的煽动性,未来的前景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1]。这些政治经济因素是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环境。
技术层面。互联网相关技术联通了全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也在逐渐融合,人类进入了交流和学习的新时代。由于Web3.0的到来,互动性、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得到了越来越深的发掘,体现着主动性、大数据化、多维化的特征,以服务为内容的特征越来越显现[12]。在这一时期,用户体验被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加载APP应用程序,通过向用户提供包括图像、视频、音频、虚拟现实等服务,打造了媒介传播的新格局,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空间[13]。Web3.0时代网络的服务性是改变网络思政工作模式的重要力量。
从网络思政的教育主体来看,我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和沟通表达方式的变革,“90后末”和“00后”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在这一阶段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质。
第一,一些学生缺乏进步的动力和理想信念。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世界越来越开放,他们的视野更广阔,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但通过互联网更深入地认识了世界,而且通过出国求学、旅游等方式实地了解了世界;在生活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了我国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大大促使他们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国内一些纷乱的社会问题,诸如房价暴涨、教育费用增大、就业困难、生活压力的冲击,网络对于“阶层固化”等似是而非的概念的炒作,对“一夜暴富”等有害观点的鼓吹,令小部分学生缺乏进步的动力和理想信念[14]。
第二,一些学生有浮躁化、盲目化、追逐潮流的倾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和激发,他们追求独特、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成为他们奋发有为的新标签。由于社会转型速度很快,对于思想不成熟且易受互联网上混杂的信息、混乱价值观影响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呈现浮躁化、盲目化、追逐潮流的倾向;一些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足,部分大学生缺乏分辨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这些不足的方面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完善。
第三,一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佳。由于台式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使大学生进入网络成为生活常态,虚拟与现实的时空边界均被打破,大学生的视野空前开阔,形成了良好的大局观。但是,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因为使用电子设备上网而导致睡眠不足1。此外,“宅文化”、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裂变式传播的“爆款话题”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阅读和思考方式,互联网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也导致其注意力、集中度、重视度的快速下降[15],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典型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和学生特质的变化所形成的网络思政新形势,呼唤网络思政政策的变革。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关评价机制,继续推进平台及内容建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强调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他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6]。这是对网络思政工作的新要求。201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强调了思政工作的个性化和服务性。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挖掘网络育人功能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求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在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依然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平台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管理,加大网络思政的引导教育功能。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服务性越来越凸显,教育主体的个性化日益增强,我们认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将逐步形成服务、管理和引导一体化的工作模式。高校网络思政一体化工作模式,既要体现管理性、引导性,又要体现服务性,通过形成精准的网络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工作模式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性和服务性并重。Web3.0时代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和全新的智慧网络系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过去的多中心化过渡到了结点化,更注重彼此交互。大学生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向“接收者—提供者”的双重身份转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设想、新内容、新方式,赋予了网络思政工作新的活力。在这个阶段,网络思政網上网下的互动融合,呈现出育人生态化特色,网络思政工作模式要尽可能尊重学生主体性及其现实需求,要教育性和服务性并重;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话语权,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亲和性要并存。此外,还要关照到学生发展的整体过程和具体的每个时段,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长效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