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019-12-30张秀红孙兴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张秀红 孙兴伟

摘  要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指出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确、质量管理工作不细化和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做好定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外,还应建立健全高效、系统有序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作为体系构建的指导方针,从教学管理基本规律出发,以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为研究对象,构建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依据现代质量思想,由质量标准体系、过程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四部分组成。并论述每个系统构建思路与内容,提出四个系统都必须以高校顾客需求为核心,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才能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培养具备优良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1-0071-04

1 前言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不可回避和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1-2]。

而各高校基于近期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專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并运行切合专业和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机械类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显然,行业的振兴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储备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普通高等学校是孕育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向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只有依托专业,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对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量化评估,保障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和培养质量,实现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改进[3]。

2 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我国普通高校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很多高校吸收并学习了一些来自国外高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出来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借鉴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此外,高校普遍对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适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方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当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够强,缺乏管理经验和对管理理念的深入认识;

2)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导致很多工作都在比较盲目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效率比较低;

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够系统和细化,缺少根据专业特点实行的高校教学质量多级管理;

4)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研究方法[4-7]。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进行动态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价的首要条件,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系保障。因此,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根据专业,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完善措施,是目前发展教育的一大关键。

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沈阳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指导方针,从教学管理基本规律出发,以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为研究对象,构建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依据现代质量思想,由质量标准体系、过程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四部分组成[8-10]。

质量标准体系  根据质量的管理就是标准的管理精神,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环节。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专业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作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依据。按照“规定共性、刚柔相济”的思路,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范、完整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体现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每位教师的个性和风格,体现不同专业知识构成特点,满足教学需求多样性,为规范质量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实施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健全的本科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为此,校、院两级出台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文件,制定科学合理、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并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划分为教学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控质量标准、评价质量标准三部分。机械类专业依托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一方面规范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为进行科学评价、实施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11-12]。

过程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即所有教学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因此,为了建立并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所有过程,及其相应的职责、权限、程序和资源,实现有效的过程监控。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授过程、管理过程和学习过程。

沈阳工业大学为了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教务处作为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人才培养的总体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全校实施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学院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都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院是专业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主要承担者,院长是教学第一责任人,教学副院长主持本科教学的日常工作。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监控采取分层实施、逐级细化的组织架构(图1),一直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保证本科专业教学工作高质量、有秩序地运行,机械类专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学校教务处的相关规定下,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沈阳工业大学的校、院两级教学过程监控体系现已日趋完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校、院两级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以督导组专家听课、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同行教师听课、学生评教、教学资料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学院及教师,以便后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除坚持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考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实施定点监督外,校、院两级全方位监控的质量保障工作还体现在学习环境、教学设施、课外科技活动等多方面的资源保证上,在教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学设施、创新创业等方面,学校和相关的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完善的自我质量保障措施。

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标准的实现、过程监控的效果等均依赖于教学质量评价,这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教学质量标准,对影響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调节、控制,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目标,同时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两种。内部评价分为教学质量评价、学习质量评价和管理质量评价,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实验室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外部评价包括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校友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卷)、毕业生需求信息反馈表、校友基本情况统计表、毕业生职称(职务)变动及奖励反馈调查、用人单位的信息等。其中,内部评价是基础、是保证,学校、学院都需要常抓不懈。调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后重点突破、协调解决,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推进。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构(图2)是由学校教学督导专家、学院教学督导专家、中层以上干部、同行教师和学生反馈、社会评价构成的完整的闭环教学质量评价链条。

机械类专业多年来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图3),对各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机械类专业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长期高效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估,以促进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持续改进体系  为了建设持久高效、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学校全面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的各组成模块只有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保证整个体系健康发展、不断完善。

1)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补充和完善培养方案,形成适合专业发展的修订版培养方案。

2)理论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在持续改进过程中,机械类专业明确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归属,确定了专业课程团队和课程负责人。为规范考试管理,加强过程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考试均采取过程考核与结课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包含的项目都要有明确的考评标准。为防止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机械类专业结合同步进行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任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指导实验,以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3)实践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①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在机械类专业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院将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答辩资格审查共三次中间过程检查,及时督促毕业设计质量和进度。学院鼓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从制度上监督、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交流、信息检索、工程设计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综合能力;在本科生答辩环节,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

②实习的持续改进。为保障实习教学质量,规范实习过程管理,机械类专业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过程中强化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讲座环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组织及项目管理。学院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持续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确保实习时间及实习效果。

③实验教学的持续改进。学院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与监控,定期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从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实验执行情况、实验教学内容及与大纲的符合度、实验教学基本文件、实验报告撰写及批改规范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反馈专业负责人、实验中心负责人及实验教师,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实验指导等工作,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让任课教师参与实验过程,有效地改善原有的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后实验教学脱节的现象,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4)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改进。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历来重视实践育人,通过全员化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和竞赛体系,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实验教学,将实践育人贯穿于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推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 结语

本研究依据教育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等方法,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并对完善与优化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通过对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的分析,立足高等学校教学活动全过程,以沈阳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从质量标准体系、过程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四个方面,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进行完善与优化,为完善符合高等学校教学专业特点和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益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0-43.

[2]邢周凌,周绍森.大学生满意度量表的编制与验证: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21-24.

[3]明哲.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

89-91.

[4]史强,李鹏飞,吕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0(28):37-42.

[5]房海.高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21-22.

[6]吴永梅.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7]刘慧.基于PLS-SEM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11.

[8]韩玉志.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6(6):60-64.

[9]赵国杰,张彤,等.大学生高校教育感知质量测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9-52.

[10]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5):12-18.

[11]常亚平,等.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滿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2-87.

[12]张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0-43.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