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2-30孙冰曾晟王富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

孙冰 曾晟 王富林

摘  要 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然性、建设方案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从其定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方案,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2-0020-04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UN Bing, ZENG Sheng, WANG Fulin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con-

struction pla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utori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rom releva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orient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th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evalu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finally put for-

ward.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1 前言

“大眾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改革举措。经济的发展在于科技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些都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原则,但是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与目前大学现行的填鸭式培养方式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业激情和创业理念都是很欠缺的[1]。为此,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强化了个性化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并且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的提出,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2]。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分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更好地促进高校推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2 基于创新创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式

导师制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大学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教育部积极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全方位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另一方面,国家级与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均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面临多样化的需求,这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压力。

不同的培养方式和环境条件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培养效果和目标。在现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下,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应该转变为因材施教,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为重点目标。为此,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有选择性,体现个性与爱好,实现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内容完全吻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去学习,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主动去探索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新时代本科导师制建设方式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本科生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实际上,本科生导师制与现在的高等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导师制更加体现了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是目前加快本科生高等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新时代本科导师制建设方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3]。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目标,以集知识传播、技能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开发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坚持大众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依托专业教育,实现创新创業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则是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佳的教育模式。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各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指导方案。导师结合所带学生的数量和学生自身情况,针对学生学习规划、专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指导方案。与此同时,导师给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信息,方便学生与自己进行双向选择[4]。方案应该明确导师作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创新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手段,建设数量适度、结构优化和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并且通过兼职、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优化专业带头人与教师的质量和结构,形成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的导师团队。

③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聘用企业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进入导师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是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化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培养长效机制[5]。

④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要求,高校正在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竞赛[6],通过项目训练和竞赛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将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参与创新项目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发挥自主性、探索性和协作性,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创新项目和专业竞赛是导师制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

⑤邀请校内外知名导师开展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聘请企业有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兼职担任企业导师,以现场实践教学指导或来校讲座的形式,把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定期开展校内导师学术讲座,通过讲座,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告知学生,激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3)导师制评价体系。导师制的主体是由导师和学生组成的,导师制实行的好坏与导师有密切的关系。指导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具有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导师制实行的关键。通过量化考评机制把导师指导学生的任务量化,同时对导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划分,实现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与交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另外,要对学生严格约束和监管,履行自己应该做的义务,使学生在对待创新创业项目方面行动意识有所增强,这样导师制才能顺利实施。虽然目前对于导师制的评价提出平衡计分法、面谈评价法、指标评价法、主体评价法和多元化评价法等[7],但是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还是很难给出准确的评价,特别是难以界定导师的指导效果。

3 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激励个性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种思想相结合。创新教育的培养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和创新人格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创业教育的培养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等,培养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自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发生重大改变,本科生导师制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改革措施之一。随之而来,各高校纷纷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来实现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已经取得一些效果,但是由于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要牵涉培养目标与任务、培养模式、内容与方法、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改革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下面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归纳。

导师制的定位问题与对策  在过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导师制的功能定位基本可分为生活导师、实习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导师、专业导师、科研导师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导师往往是某个方面的指导,如有些高校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是指导学分制选课,有些是进行专业课程辅导,有些是进行思想引导,还有些是开展项目科学研究等。从现在的理论研究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定位为教育制度与管理制度并存,然而这一制度目前没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造成各高校对导师制定位存在不一致的现象[8]。

在创新创业教育空前发展的新时代,原来的导师制的定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定位应该是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大学目标,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那么,怎么解决当前导师制的定位问题呢?首先应该从学校层面把本科生导师制确定为常规的教学制度,只有形成了制度性的文件,导师制才有实施的制度保障。其次就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目标,因为目标决定了制度的方向、框架与内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导师应该分为就业型、创业型和科研创新型三种,那么就应该配备相应类型的导师,如科研型导师。

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导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导师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同时,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年教师数量占了很大的比例。虽然绝大部分高校师生比可以满足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但是教师队伍数量中存在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比重,真正能担当本科生导师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导致指导的学生较多,最终造成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差,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最为突出。另外,由于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与科研经历短,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但是他们对本专业以外的相关领域了解甚少,在指导经验和技巧上也是非常有限的。然而,理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导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指导技巧,还要能进行学业与职业规划、学科各类竞赛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指导工作。

目前的导师队伍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导师队伍还很难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院合作来补充导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导师制制度建设的问題与对策  我国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配套的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高校虽然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导师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没有找到实施导师制的典型模式与成功经验,甚至有些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质疑。一些地方高校虽已经明确实施导师制,但是制定配套的操作规范与考核制度得不到落实,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存在制度改革程序不到位的核心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我国目前导师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层面的制度目标过大、制度实施难以定量化、主导组织管理不明确、制度认同度得不到普及和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制度等方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指导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从制度主导组织、制度执行主体、制度规范化和制度的师生认同等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导师制制度建设要明确制度执行主体,即导师和被指导的学生两个主体。对于导师而言,包含导师职责定位、导师聘任、导师的个人能力和导师的责任心等;对学生而言,包括学生承担的义务的相关规定。制度规范化应该是指明确导师制实施的具体细则,细则应该包含导师制实施的过程控制管理、导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与标准和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可操作性激励机制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应该承担导师制制度主导组织职能,实现强制力促进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实施效果的评价还在摸索阶段。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导师制实施还没有发挥真正效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存在考评过程不严谨、评价主体不全面和评价方法单一等缺点。导师制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师资力量不足、导师身兼数职、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师生之间交流少等。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造成很难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目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评价主要依靠指导的本科生所完成的成果,如一个创新项目获批、一篇论文的发表或者是考上研究生等眼前可见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很难去评价。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长期的社会效果。

合理地评价导师制实施的效果是本科生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解决效果评价难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考核评价的对象是导师和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其次,高校或者学院应该有相应规章制度的保障;最后应该建立合理的绩效激励评价机制。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可以从导师自我评估、指导学生测评和导师组评议等几个方面来考核,对学生的考评可以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在考虑学生眼前完成的业绩的同时也要考虑远期的效果。

4 结语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下的本科生教育是学术观念的转变,是对当代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和竞赛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引导,紧跟时代教育趋势,贯彻和推行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必须要坚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育人为本”和 “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现他们的创新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SIYB理念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建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134-139.

[2]杨仁超,韩作振,魏久传,等.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3):10-15.

[3]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116-119.

[4]刘浩.“双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81-83.

[5]童蕊,李新亮.渐进嵌入性: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协同创新的策略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8(3):20-27,54.

[6]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

47-48.

[7]黄云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安院校本科导师制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6):102-104.

[8]张生芹.践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16(1):102-103,106.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