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中的“修身之道”
2019-12-30姜俊杰孙钰
姜俊杰 孙钰
摘要:知識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组织的学习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组织整体竞争力愈发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管理中“修身”和“好学”的内涵、修身的必要性以及管理者和员工如何践行“修身之道”,以期帮助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其修身、好学,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修身 好学 必要性 公共管理 践行
一、引言
“修身”对组织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修身”不仅能彰显个人智慧,提高个人的综合的能力,增加组织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其次,“修身”能够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成员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和交流,提高整体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修身”的内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以来作为儒家的理论大纲,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文人始终的追求和理想。修身只是开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最根本的。
修,从表面上看有“修饰”“修正”等含义;“身”意思是指身体,引申为自己的内心,也可以引申为人的技能、知识等,但着重点还是在人的内心,也就是人的道德。“修身”指就是指修养身心,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成为一个素质优良、精神高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修身”是以仁和礼二者为核心,在忠、信、义等德性修养的基础上,力行仁、礼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即人在“修身”的前提下,随着个体德性的不断提高与其社会性的进步与扩展,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1]。
“修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心”,二是“齐家”。从“正心”方面来看,“修身”的目的在于修正心态,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不受情绪的干扰;从“齐家”这一方面来看,“修身”是为了去除偏执,使内心趋于中正。“修身”意味着自我约束,它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修饰言行举止,与人的形体有关;另一层是修养情绪心态,与人的精神有关。但“修身”更要注重的就是“修心”,要做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
(二)“好学”的内涵
好,就是爱好,愿意;学,就是学识、知识。好学,也就是热爱学习知识、爱好学习知识,发自内心的并且自愿的去学习,而不是被迫的去学习。“好学”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态度端正,明确目标。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就是他的态度,对待你所看到的人或事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去看待,不要存有私心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态度端正,主要就是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人生最伟大的目标就在于行动。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好长期的计划,把学习当做事业来做。如果一个人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像飘摇的水上浮萍,缺乏自己前进的方向、生活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事业,如果我们也把我们的学习当做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我们也一定会做得更好。
2.广泛学习,搜集资料。世间处处皆学问。书本不是百科全书,课堂也不是万能之库。当下,我们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尽一切可能地创造条件,允许和鼓励同学们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除了课本之外更广泛的知识,挖掘自己的爱好特长,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茁壮成长。
3.加强交流,提高自身发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如果学习中缺乏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往今来,很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卓有成就的人,大部分都非常重视结交学友,并在与学友的讨论与交流中收获知识。好学的人,都会积极的与身边以及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二、“修身”的必要性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这个‘本就是修身。‘修身为本,不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末,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末,这种关系不能倒置[5] 。”修身是把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灌输到人们的内心,将其变为他们的习惯,并继续延续下去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进一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没有离开组织的个人,也没有离开个人的组织。组织与个人总是交织在一起。
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是组织的一部分。如果说组织是整体,那么个人就是局部、部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组织的成长也离不开个人。组织是个人聚集,组织成长是组织内个人成长的集合,个人成长是组织成长的微观基础,组织成长是个人成长的综合。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管理者,管理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把有才能的士人吸引到自己周围,打造一个和谐成功的组织。只有组织中的个人不断的进行“修身”,才会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组织的进步。因此,在这样的团队或者组织,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修身”是团队或者组织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三、践行“修身之道”的新思路
(一)管理者“修身”的做法
1.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素质品格。管理者品格的优劣,能够对其人格魅力造成直接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者的素质以及品格正在受到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强有力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体制的转轨运行,这两者伴随而来的就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7]。
作为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必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和正直的人格,做到“言出必行”。无论是在生活的态度方面,还是业务的执行方面,都必须时常检视反省自己,是否有依照承诺完成该做的事。一个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具备诚实正直的人格,就好比产品拥有一个好的质量同等重要。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具有谦逊和善良态度,而且还要有平易近人的作风、不怕吃苦的精神、廉洁奉公的形象,给公共管理部门员工留下美好的印象,树立良好的形象,自觉地引导员工。
2.加强培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如果管理者被下属认为是有能力的,被管理者就愿意在管理者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管理者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其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就会让被管理者更容易接受。
管理者积极参加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要学会扬长补短,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在自己不足的地方多多补充知识和经验;多和身边的优秀员工学习,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对于自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记录总结,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财富。
3.汲取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知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科学赋予的力量。公共管理者如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一定会给自身带来强大的影响力,使管理对象对管理者产生信赖感。因为在公共管理部门或者是团队组织中,知识的多寡与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以及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程度,管理者的业务知识与能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成为人们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东西。
管理者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关键时刻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公共管理内部的运转模式,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的相应问题。随时保持自己对市场的嗅觉,分析市场外部环境,结合公共管理内部条件,综合分析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处理事情条条有理,即使是在陷入困境中也能带领公共管理部门走出危机。
(二)员工“修身”的举措
1.立志高远。只有拥有了理想和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成其行。故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连普通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更何况是有修身理想的君子。孔子还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9]来表达自己对志向的重视。远虑,就是远大的志向。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目标,才不会为眼前的利益而忧虑。孔子是“立志”修身的典范,正是其“十有五而志于学”[10],开始了他一生的艰巨而又辉煌的人生道路。
作为员工,定好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很重要。人正因为有了目标,才能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保持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使人走向充实,而不是走向虚无,制定目标的价值正体现于此。
2.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结合工作实际,脑子里装着问题,反复思考。善于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透过现象领会实质,达到学而深、学不精的状态。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成效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员工要站在更高层次上看待平时的所学所思所践,这既是人的理性思维升华的过程,又是对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与把握。要精于分析,善于总结,遇到事情时,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促进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推动组织的发展进步。
3.慎言力行。慎言力行,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少说空话、大话,多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实事,努力将道德行为付诸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求学,但是一直到了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慎言力行是修身的重要方式,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的员工,说话要小心谨慎,做人做事要自律慎重。因为一个人的言论体现了自身的修养,言必有信,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谨慎行事,切忌胡作乱为。只有切实躬行,力行实践,才能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进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四、结语
在公共管理中,组织的建设发展需要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让组织的每位成员不断完善自我、修身内省,才能使團队成员自我业务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组织建设和发展中,才能将组织的建设带入到日常工作中。公共管理以及组织建设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组织建设中去,管理者和员工不断进行“修身”,完善自我,创造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才能加快组织建设,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J].中国民政,2018(10):56.
[2][4][5]陈瑛,许启贤.中国伦理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2.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陆建德主编,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文学年社,2015,6-10,年鉴.
[6]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7]徐海.浅谈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J].经营之道.2001.
[8]-[12] 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2019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重点项目:京津冀生态文明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研究,编号:TJYY19XSX-018。
(姜俊杰任职于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孙钰任职于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