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文献综述
2019-12-30赵玉亮史雅楠
赵玉亮 史雅楠
摘要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统领,乡村人才振兴是其五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数据统计和研究内容2个方面对十九大后发表的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 十九大;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4-000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4.003
Literature Review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ZHAO Yu-liang, SHI Ya-na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Hubei 43007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strategic command of rur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one of its five important componen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published after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data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made a brief comment.
Key words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Literature review
作者簡介 赵玉亮(1992—),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 2019-09-04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新时代“三农”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出发,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围绕着乡村人才振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相较十九大前均有了显著进展。笔者主要是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近两年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
1 基于中国知网检索数据的统计及描述分析
1.1 文献数量及趋势走向
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跨库检索,发现截至2019年8月底,共有相关研究文献515篇。从文献发表数量来看,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在此之前与“乡村人才振兴”相关的研究文献仅有2篇,即1990和2000年各有1篇,数量极少且时间较为久远;十九大后发表的文献数量多达513篇,是之前文献发表总量的256倍,其中2017年发文12篇,2018年发文313篇,2019年1—8月共发文188篇。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相关文献数量呈迅猛增长之势。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事关我国2个百年目标的成败。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我国乡村建设会面临着包含乡村人才建设在内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需要学术机构和相关实际部门做更进一步的探究,这也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话题仍会是研究热点。
1.2 文献来源及质量层次
从文献类型来看,在十九大后发表的513篇研究文献中,期刊文献369篇、新闻报道139篇、硕士论文2篇、国内会议和学术辑刊共3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71.93%、27.10%、0.39%和0.58%。其中,刊发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仅有12篇。从文献作者来看,发文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和政府实际部门,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农业经济与管理研究、地方政府治理、行政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政策研究等,但个人发文数量最多不超过2篇。从科研基金项目来看,共有22篇文献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资金支持,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篇,其余均为省级项目。
综合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以下几点重要信息:第一,与“乡村人才振兴”相关的新闻报道占比近1/3,原因在于报纸报刊是宣传纲领文件、解读政策方针的重要工具,尽管其学术专业性整体上不及杂志期刊,但它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直接的特性使其成为了乡村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早期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直接来源,为具有迟滞性的学术研究赢取了时间,积攒了力量。第二,研究形式多为学者独立研究,较为成熟的研究机构尚未形成;研究主题也并非学者个人专长,但两者又紧密结合,相关学者更多是从自身研究方向角度看待乡村人才建设问题。如杨茂义在《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研究》中强调运用思政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观和就业观,敢于在广阔乡村实现人生价值;研究文献多刊发在普通学术期刊,能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第三,在22篇有基金项目支持的研究文献中,国家级项目占50%以上,可见我国现阶段对乡村人才建设的重视。但是由于时间短,文章发表数量不多,尤其是高质量论文数量极少,这表明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巨大的学术思考空间,需要该领域相关学者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研究质量。
1.3 研究视角及方法 学界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展开相关研究,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路径模式和保障机制等现实性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建议方案,成果颇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献学科结构不均衡、经济学一科独大,仅农业经济和劳动经济两类经济类视角文献就多达391篇,约占文献总量的76%。虽然“土”依然是中国乡村的本色和命根[2],但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在土地里讨生活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产业因效益愈来愈低而逐渐被抛弃、大量乡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本土文化和道德约束力慢慢遗失,乡村社会处于一种全面衰败的状态。所以仅仅以经济学角度去思考乡村及其人才振兴问题略显片面,加强从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乃至建筑规划学探索乡村建设方案尤为重要,这也是相关学者在下一研究阶段中需重点攻克的新命题。
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情况来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学界在进行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时常用的2种分析方法,且以定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法为主。即多数学者或政府工作人员常以某一具体地域乡村为例,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分析当地乡村人才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比如钱再见等[3]以江苏省L市G区的新乡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和座谈的方式了解该区新乡贤下乡的具体实践,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人才流入机制。定量分析在乡村人才振兴研究中并不是被单独使用,而是与定性研究配合使用,其主要作用是对乡村人才种类、数量进行简单统计,为被调研地乡村人才现状和问题分析提供量化依据。
2 基于内容的乡村人才振兴研究
学界围绕着乡村人才振兴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其中乡村人才分类、现状与问题以及实现路径等内容是多数学者的主要关注点。
2.1 乡村人才分类
乡村人才振兴是十九大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早已有之。通过对涉及乡村人才振兴的政府文件和学术文献梳理总结,发现两者均未对乡村人才作出内涵式概念阐释,基本上都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乡村人才进行类型划分和研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我国乡村人才进行了简要划分,均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外来社会人才做支撑。学界关于乡村人才分类的研究是在官方构建的类型体系下进行的,但大都依据自身积累的乡村经验事实对其进行细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刘玉娟等[4]认为乡村基层干部、乡贤和致富能手是最常见的乡村人才,是乡村的领头雁,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郑军[5]从分类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可按职业职能划分为管理、经营、科技、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综合执法等人才;相较而言,崔坤[6]的研究更為细致、分类更为合理,他用农业农村人才代替了乡村人才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阐释,即凡是根植于农村并且从事农业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一懂两爱”人群都属于农业农村人才,主要包括农村乡镇管理队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村级干部管理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新农人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新乡贤等,这一概念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在实践层面上,山东省走在了前列,统筹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5支乡村人才队伍[7]。
2.2 我国乡村人才的现状与问题
乡村本土人才单向度外流,外来人才不愿来、进不来,致使人才严重匮乏;乡村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协调,青壮年少、老龄化严重;乡村干部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思维僵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几乎被所有研究者提及,这也是我国乡村人才现状的真实写照。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差距过大致使乡村人才出走。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农业产业的低收益与城市工作的高报酬形成了强烈反差,促使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前往城市寻金[8]。一些农村学子也早早走出乡村,在城市上学,过着与城市人几无异样的生活。长时间的城市生活逐渐淡化了他们与乡村的联系,父母和亲人对其在外能有成就的期望以及乡村缺乏年轻人需要的文娱活动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不回乡村的决心。大批乡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只留下了妇女、儿童和老人(又称“386199”部队[9])驻守乡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第二,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土地以及社保制度不同,阻碍外来人才下乡[10]。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着一种依据地域和家庭血缘关系将居民户口划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籍与居民身份、土地和社保紧密挂钩,即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只能在各自居住的地域内享受福利权益,这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出现了一道无形围墙。在城乡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这种户籍制度俨然成为了阻碍人才流动的绊脚石。如外来人才没有农村户籍,他(她)就不能参与乡村治理,也不能享受与当地农户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投资创业时,因为没有土地,会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风险。
第三,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较差,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都距离城市较远,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薪水待遇较低,补贴少,工作成本大;此外,乡村的发展机遇、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水平都比不上城市,文娱活动也较为欠缺。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外来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抉择,使其不愿来乡村发展。
2.3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3.1 培育本土人才,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依靠乡村本土人才。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当家人,选优配强农村基层组织班子,可真正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11]。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变,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提升农民素质,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12]。青年学生、退伍军人是乡村人才队伍的后备军,通过与企业、农业高校或职业院校合作,采取产学研培养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13],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其完成本土乡村人才的现代性转化。乡村致富能手、乡村科技人才和新乡贤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带头人和护航手,建立相应人才培养机制,壮大“领头雁”“带头羊”队伍,同时建立人才吸纳制度,让乡村贤能人士参加到基层组织,通过政治舞台进一步扩放其带动示范作用。此外,乡村振兴是指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振兴,需要多元产业支撑,更需要一批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根据我国乡村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建立一套包括农村电商人才[14]、农产品营销人才[15]、乡村旅游人才[16]、涉农卓越法律人才[17]、农业环境保护人才[18]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19]等在内的农村实用人才体系和培养机制,不仅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
[5]郑军.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路径[N].人民日报,2018-08-01(20).
[6]崔坤.大力培养农业農村人才 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4):5-10.
[7]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工作方案[EB/OL].(2018-05-11)[2019-05-25].http://www.sdfgw.gov.cn/art/2018/5/11/art_5080_836758.html.
[8]李永辉,李茜.价值导向与困境解决:“三乡”视域下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192-193.
[9]程延.“386199部队”:农村中的“留守军”[J].党政干部学刊,2007(4):44-45.
[10]王倩倩.乡村振兴,如何让人才归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01-202.
[11]张雅光.新时代乡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61-66.
[12]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13]张翠玲,李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8(36):16-17,19.
[14]钱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商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108-110.
[15]刘效园.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产品市场营销人才培育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81,83.
[16]康叶红.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J].旅游纵览,2019(6):207-208.
[17]魏佳容,李长健.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2):42-46,94.
[18]陈娟,马国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269-271.
[19]刘志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11):47-48,50.
[20]方守红,张浦建.浅议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引进和培育[J].新农村,2018(12):3-4.
[21]胡永万.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27-30.
[22]闻海燕.需分类精准扶持乡村振兴人才[J].杭州,2018(12):16-17.
[23]徐虎.打通乡村人才振兴“最后一公里”: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33):6,15.
[24]谭金芳,张朝阳,孙育峰,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8(6):17-22,93.
[25]马辉.丘区人口大县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党的建设,2018(24):36.
[26]陈贵.振兴乡村急需人才 建议探索“积分落户农村”新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9-03-18(005).
[27]王文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在激励[J].农村工作通讯,2018(20):25.
[28]王文婧,夏文花,魏涛,等.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实人才基础[N].人民代表报,2017-12-19(004).
[29]张政君,杨红松.强化人才支撑 助力乡村振兴[J].人才资源开发,2018(13):21-23.
[30]苏祖勤,李尔东.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转型利用新探[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