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对比研究

2019-12-30杨夜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听者情态领导人

杨夜明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1 引言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温特(Alexzander Wendt)认为国家身份不是先天给定的亦不是内生的、不是该国的固有物亦不是私有物,而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与他国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等方式“社会地”建构起来的[1]。换言之,就本质而言,国家身份是一种国家之间的认同关系。国家之间身份认同度高,则趋于友好关系,反之则趋于对抗关系。就字面而言,温特(Wendt)的定义明示了国家身份建构的两个要素,一是互动;二是观念共享。无论互动还是观念共享都与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话语是实现交际的重要途径。虽然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者们排斥语言在国家身份形成中的作用。但詹姆斯·德·代元(James Der Derian)认为语言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通过语言建构了世界,建构了彼此的身份和利益,没有语言,一切都无从谈起[2]。戴维·坎贝尔(DavidCampbell)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将国家身份同国家在安全领域中的话语实践结合在一起[2]。由此,国家身份的建构与话语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国内有关国家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从国际政治视角出发[3,4,5,6,7],亦从传播学视角出发[8],但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开展的国家身份建构的研究较少,对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研究甚少。且有关国家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以单一国家身份为研究对象,较少以中美两国为对象进行对比研究[9],对中美国家身份建构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关注度不够,这为本文的研究预留了空间。探究话语策略的选择同国家身份建构的关系有助于促成有效的外交活动。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以陈新仁提出的语用身份论为理论基础,选取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和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为分析语料。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各国政要、企业领袖、国际组织领导人、专家学者就各种世界重大问题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讨论的是全球性热点问题或趋势性问题,对全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该论坛也是国家领导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选取中美国家领导人在同一平台的演讲为语料有助于对比研究的开展。本文对两篇国际演讲所采用的话语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中美国家领导人在国际演讲中建构国家身份所采用的话语策略有哪些?2)中美国家领导人在国际演讲中建构国家身份所采用的策略有何异同?3)中美国家领导人话语策略选择的倾向性?

2 理论基础

身份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关注。从文化学视角出发,身份被看作是进入交际之前所预先设定的各种社会属性;从修辞学视角出发,身份被看作是进入交际之后根据话语需要动态的选择和建构的。特蕾西(Tracy)认为在研究话语和身份的关系上,这两种视角提供了互补性的观点[10]。陈新仁将两种观点加以融合并适度的拓展,提出了语用身份论。他将语用身份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及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语用身份是在话语中,交际者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变化,动态地建构的”[11]。语用身份论指出了交际过程中身份建构的动态变化性和临时性,即随着交际的结束而结束。基于此,本研究将国家看作是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的交际个体,即话语发出者。分析中美国家作为交际个体在国际演讲中动态地建构身份所采用的话语策略。

语言的使用是讲究策略性的[12,13]。Grumperz认为语用策略是话语发出者在具体语境中选择特定的话语形式达到交际目的的方式[14]。话语发出者一旦开始语言的使用,就意味着语言策略的选择[15,13]。鉴于本文的对语用策略的探讨主要是聚焦于话语的微观层面,即词汇和句法、修辞等,为突显研究主题,本文使用了话语策略这一术语。笔者将本文涉及的话语策略分为直接话语策略和间接话语策略。直接话语策略是指话语发出者通过明示的话语使听话人做事或实现目的的话语方式,间接话语策略是指话语发出者通过暗示的话语使听话人做事或实现目的的话语方式。

3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对比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于201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呼吁世界各国共同行动,为全球的发展作出贡献。次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受邀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说。他陈述了美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税改政策带来的实惠,强调互惠平等的自由贸易,呼吁全球各国投资美国经济市场。笔者拟从直接话语策略和间接话语策略两方面对比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建构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类型,探究话语策略类型的异同。

3.1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国家身份建构的直接话语策略对比

中美国家领导人采用的直接话语策略主要包括高频使用国家身份建构的关键词,采用具体数字、形容词最高级、情态动词。笔者将具体的策略选择分布列入表1。

表1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国家身份建构的直接话语策略类型

由表1可知,中美国家领导人均采用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建构国家身份。笔者分别将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文本提交到语料库在线网页(aihanyu.org),将特朗普总统的演讲文本提交textmechanic网页(textmechanic.com)进行词频统计,选取了出现频次前十的实词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由于中美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中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中国倾向于对经济、发展等主题的关注,而美国倾向于对本国的关注。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文稿中,频次最高的是“经济”一词,主要同出现频次前十的其他词搭配出现,如“世界经济”这一搭配出现了24次,“经济全球化”出现了24次,“中国经济”出现了11次,“经济发展”出现了8次。这些搭配体现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关注,也体现中国意识到自身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由此建构了高瞻远瞩的大国身份。美国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文稿中,出现前十的高频词的突出特点是有关美国的指称比重较大,笔者结合演讲内容分析发现,第一人称复指指示语“we”,1次被用于指称包括说话者在内的全球各国,47次被用于指称美国政府。“our”30次被用于指称美国政府。由此可见,特朗普总统的演讲主题围绕美国展开,一方面反映了以特朗普总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美国优先”的执政信念;另一方面反映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建构了以国为先的大国身份。

表2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文稿词频统计(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中美国家领导人分别通过使用具体数字、形容词的最高级建构了蓬勃发展的大国这一国家身份。习近平主席利用具体的数字呈现中国在经济发展作出的改革举措如例①,展现中国在发展上的努力;呈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例②和③,展现了中国不断向好发展的趋势,以此建构了蓬勃发展的大国身份。而特朗普总统在演讲中,较主要地使用了形容词的最高级描述有关美国经济的现状时,一方面凸显美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反映了特朗普总统强烈的情感。如例④提及消费自信、贸易自信、生产自信在几年内达到了最高;例⑤提及失业率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以此亦建构了蓬勃发展的大国身份。

① 近4年来,我们在之前30多年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又推出了12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④Consumer confidence,business confidence,and manufacturing confidence are the highest they have been in many decades.

⑤New unemployment claims are near the lowest we’ve seen in almost half a century.

此外,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提出治理全球经济的策略时,采用了大量表达中等情态量值的情态动词,建构了谦和的大国身份。彭利贞[16]在归纳研究情态的学者们给出的情态定义的基础上,总结出有关情态的定义中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即可能性与必然性概念、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命题的限制成分。朱冠民[17]将现代汉语的情态动词总结归纳为25个:“能”“能够”“可以”“会”“可能”“得(dé)”“要”“一定”“必须”等等。结合本文的语料分析,习近平主席演讲中涉及的表达肯定意义的情态动词主要有“要”(35次)、“会”(4 次)、“必须”(3 次)。“要”和“会”都是多义情态动词。汉语情态表义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给国内学者对汉语情态动词的量值程度划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结合韩礼德(Halliday)对英语情态量值的划分,根据“要”“会”“必须”在本语料中传递意义,将他们分别对译will(意愿、义务)、shall,will(可能)、must(义务)。其中“要”和“会”对应的will和shall均属于中等情态量值,在本语料中,主要在习近平主席陈述治理全球经济策略时被使用(如例⑥),以此减弱了话语的强制力。情态词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大量中等情态量值的使用,建构了中国谦和的大国身份。而“必须”的使用体现了中国治理全球经济的决心(如例⑦)。

⑥我们要倡导勤劳俭朴、努力奋进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

⑦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通过对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家身份建构的直接话语策略对比可知,中国国家领导人更倾向于选择较为客观、具体的表达方式。如图2所示,中国国家领导人主要以第三人称“中国”进行自称。与第二人称指示语相比,采用第三人称指示语表现了更大的社交距离,亲密程度更低[15]。由此可见,中国国家领导人选用第三人称进行自称扩大了与所指对象的情感距离,从而使话语立场具备客观性。而美国国家领导人较多用“we”“our”自称拉近了与所指对象的情感距离,从而使话语立场具备主观性。此外,在建构蓬勃发展大国身份时,中国国家领导人较多采用具体数字呈现中国的发展状况,而美国国家领导人则采用了较为模糊的形容词最高级。

3.2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国家身份建构的间接话语策略对比

中美国家领导人采用的间接话语策略主要包括表达间接言语行为的话语、引用、隐喻和预设。笔者将具体的策略选择分布列入表3。

表3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际演讲中国家身份建构的间接话语策略类型

由表3所知,中美国家领导人均采用了间接言语行为建构国家身份。基于塞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话语可以让说话者传达意图,并对受话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他将言外行为划分为五类,即断言(陈述、描述、判断、解释等)、指令(要求、请求、建议、命令等)、承诺、表情(感谢、祝贺、道歉等)和宣布[19]。断言类话语的适从向[1]是由话语到客观现实,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上)承诺表达命题的真实性[19]。指令类话语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尝试让受话人做某事。承诺类话语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会做某个未来的动作[19]。表情类的言外之的是表达对命题内容中某个事物的心理状态[19]。宣布类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的完成就代表着动作的完成[19]。话语行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意图[19]。塞尔(Searle)认为话语具有多语力的特征,即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且将传达字面意思的言外行为称为次要言外行为,将暗示或隐含的言外行为称为主要言外行为[19]。结合塞尔(Searle)的分类,笔者将中美国家领导人的演讲话语分类如表4所示:

表4 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话语类别分布(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如表4所示,在中美国家领导人的演讲中,断言类话语分别占整个话语类别的70.24%和70.48%,即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就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演讲而言,一方面习近平主席通过断言类话语表达了次要言外行为,即让听者了解中国经济现状、全球经济的现状及治理策略,从而使听者意识到治理全球经济的必要性,由此暗示了主要言外行为,即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治理全球经济。就美国国家领导人的演讲而言,特朗普总统通过断言类话语表达了次要言外行为,即让听者了解美国的经济现状,从而使听者意识到美国经济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由此暗示了主要言外行为,即呼吁世界各国投资到美国市场。两国领导人均通过断言类话语传达了指令类话语的言外之力,使听者了解客观现实从而作出行为选择,赋予了听众更大的选择权,这样的方式建构了两国理性大国的国家身份。

此外中国国家领导人还采用了隐喻和引用的话语策略建构国家身份。习近平主席在其演讲过程中使用了“世界经济市场是大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旅程”两个概念隐喻。“世界经济市场是大海”这一隐喻的使用将听者对大海的认知映射到世界经济市场上,用“经风雨”“溺亡”激活听者对大海凶险的认知,以此使听者将此感受用于理解世界经济市场的残酷。将听者对大海中的游泳者的认知映射到中国迈向世界市场的举动,用“呛水”“漩涡”“风浪”激活听者对凶险大海中的游泳者的认知,以此使听者感受到大海中游泳者的勇猛,从而建构了勇于实践的经济大国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道路”这一隐喻的使用将听者对道路的认知映射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上,用“出发点”“落脚点”映射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旨和目标,使听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用“快步前进”映射中国发展的步伐,用“困难”“骨头”“险滩”映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阻碍,使听者了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用“破解困难”“硬骨头”“涉险滩”使听者感知中国无谓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由此,以民为本、锐意进取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得以建构。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们通过一种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过程。隐喻无处不在,它根植于人们的对生活或是自身产生的经验知识。理解隐喻的经验基础是意向图式,主要包含了源域和目标域[20]。隐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听者能有直观感受。威尔逊(Wilson)指出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唤醒听众的情感,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21]。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还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辅助国家身份的建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22]。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做了涉及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引用。对他国文化的引用一方面易于听者理解,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他国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如演讲一开始,习近平主席引用众所周知的中世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的山洞”和著名的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的盒子”用于阐释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以往认识和现有认识。习近平主席引用“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表明古代中国已有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智慧,凸显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又如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明自古以来中国的“大同”追求,凸显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和合”文化。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引用,建构了开放包容、“和合”为上的大国身份。

美国国家领导人主要采用了预设的话语策略建构了多重国家身份。预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即人们在通过句子作出断言的时候,必然存在一个显然的前提,即在声音中所用的专有名词必有所指[23]。换言之,在说话人的话语发出前,说话人已根据听者的背景知识作出了假设。如例⑧特朗普总统预设了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责任将本国放在第一位,凸显了“以国为先”观念存在的普遍性,以此强化了以国为先的大国身份。又如例⑨,在提及官僚主义者们致使美国税收体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时,他预设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官僚主义者,凸显了税收体制不完善的普遍性。面对这样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选择进行税收体制改革,优化美国税收体制,减轻美国市场中的贸易者和工人的负担,由此建构了锐意改革的经济强国身份。此外,在例⑩呼吁各国共同抗击恐怖主义时,他预设了伊朗支持恐怖主义,伊朗在制造核武器的观点。恐怖主义和核武器的存在会对世界的和平安全带来威胁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认识,因此美国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建构了守护安全、正义的军事强国身份。

⑧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I will always putAmericafirst,justliketheleaders ofothercountries should put their country first also.

⑨The U.S.,like many other countries,unelected bureaucrats—and we have—believe me,we have them all over the place……

⑩We continue to call on partners to confront Iran’s support for terrorists and block Iran’s path to a nuclear weapon.

通过对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家身份建构的直接话语策略对比可知,中国国家领导人更倾向于尊重客观事实,通过隐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将复杂的观点形象化、简单化,从而利于听众理解。而美国国家领导人预设的内容并非基于客观事实,即伊朗支持恐怖的观点并非已证实的事实。Wodak认为,一般情况下,预设内容能被听者不加批评地同意或接受,除非听者秉持了谨慎的态度去解读[24]。因此美国国家领导人所采用的预设有误导听众之嫌。

4 总结

如表5所示,中美国家领导人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与所建构身份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国家身份采用了不同的话语策略。同一话语策略亦帮助建构了不同的国家身份。从上文的分析可知,中国国家领导人选用的策略较倾向客观,而美国国家领导人的策略相对较倾向主观。话语策略的不同倾向性使中美国家领导人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形象。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过客观的话语策略使建构的国家身份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易于被听众所接受,多重身份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全球治理引领国形象,而美国国家领导选用的较主观的话语策略使得所建构的国家身份未完全基于客观实际,说服力较弱,不易被听众接受,因此最终塑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国形象。

表5 中美国家领导人国家身份建构及策略对比

猜你喜欢

听者情态领导人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劳工(外二首)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三人成虎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