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视域下信息化推进路径探索
2019-12-30肖年志
葛 虹,肖年志
(1.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江苏 苏州 215021;2.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也正是这一指南引导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三通两平台”、各地各类学习平台与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之后,中国教育信息化走进新时代。但是,我们也清醒地发现,近10 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实事还没有真正的发生或者发生得还不明显。究其原因,我们仍存在唯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信息化没有真正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问题。
当前,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公平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获得“适合的教育”,仍然是教育改革的最大痛点。尽管我们知道“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和最公平的教育”,但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往往缺失了这一重要关联。
所谓“适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新表述、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教育管理的新思维。具有“适合的教育”视域,就是要有“人性化、个性化教育”理论支撑,有“按需性、选择性学习”路径规划,有“自主性、发展性”评价系统等,“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习按学生自己方式进行”。用“适合的教育”视域去规划与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才会真正发生。
二、适合的政策图谱构建
教育信息化政策是国家或地方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为管理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活动而制定的措施和行为准则。政策往往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地方行政理念,其对教育信息化推进具有引领和保障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好坏与一把手理念和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适合性正相关。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园区把“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项目,积极构建了规划类、智慧类、师资类、评价类、应用类等政策图谱,优化推行“适合的教育”的政策环境。
1.前瞻的顶层设计
《园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把智慧教育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范畴,实行统一规划、全面指导、融合建设、统筹经费;《园区智慧教育枢纽平台设计》全面描述了园区智慧教育的概念、架构、安全、内容、举措和愿景,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路,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的智慧教育(见图1)。
图1 整体规划
2.系统的师资考量
《园区教育人才指数测评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教育人才指数”测评系统,用来反映和综合评定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人才整体状况,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人才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数据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考量,为师资引进与培养提供依据。
3.科学的评价导向
《园区中小学五星评价办法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发展水平、内部满意度和外部满意度”五个维度的学校发展性评价导向,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为五星评价平台开发提供了业务支撑和政策保障,“历史性数据、过程化记录、学校看发展、校际观差异、问卷全开放、满意百姓言”,教育评价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引领性,使评价更适切、更科学,更加促进了学校以“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等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又如《园区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科学构建面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小五星评价”系统,用数据跟踪学生中小学综合素养成长图谱,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未来画像。
4.适宜的应用指导
《园区中小学信息化亮点应用项目考核标准》重点针对与引导未来教室、易加互动、在线课堂、易加口语等四大亮点应用项目;《园区大数据支撑下区域教师教学行为指导意见》则对基于数据实证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提出要求。诸如此类,园区教育信息化形成了政策导向、业务跟进、技术支撑、流程再造的良性循环通路。
三、适合的平台体系打造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在逐步彰显,为“适合的教育”落地提供了可能的支撑。正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魏忠所说:“云计算、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原因。”全球大数据专家舍恩伯格明确提出:“大数据改善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并指出“个性化学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是其动态性,学习内容可能随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加以改变与调整。”如何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为“适合的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我们认为打造适合的平台体系至关重要。
1.做好平台开发
落实好规划先行、构架规范、数据统整,形成一个全用户服务、全学程支撑的互融互通的平台体系。五年多来,园区坚持围绕顶层设计、区域统整、五位一体、模式创新、应用驱动、运营保障六个关键词,系统推进平台开发。先后完成两期枢纽平台开发,一期的“一库一门户六个系统”,实现“基础提升,管理补缺”;二期的“双线五块”,实现“教学创新,评价优化”;三期的“一站三块六系统”也全面推进,实现“智慧学习,智能应用”,拥有20 多个覆盖“学生、教师、行政、家长、居民”的全用户平台,形成了“学生易(E)学习、教师易(E)教学、行政易(E)管理、家庭易(E)沟通、社区易(E)服务”的应用支撑体系(见图2),并注册“易加”商标,形成“易加”品牌。
图2 五E 目标
2.做好资源建设
整合教学研究团队、技术服务团队、骨干教师团队的优势作用,建设结构化、系统化、本土化、生态化和精品化的资源体系,以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性学习需求和关联性推送需求。园区经过三年的时间,举全区教师之力,建设了覆盖国家课程所有学科、所有章节、所有知识点的微课资源体系,满足了学生泛在学习需求。至2019 年9 月底,易加平台拥有园区教师自主开发的学科微课20886 个、特色微课1536 个、实验微课340 个,教学精品课、假期辅导课2810 多节,学习课程包60000多个,监测题库1740000 多道。目前,师生登录总量达973 万人次,日均上线应用21000 次,常态化应用效果明显,为“适合的教育”落地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园区把平台开发与资源建设同步推进,做到了既有“车”,更有“货”。其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千家万户”,形成教育生态,让智慧教育可持续。
四、适合的素养研训创新
2004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实现三大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整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其实,在K-12 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落地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
在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推进过程中,园区充分认识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全面推进适合的素养研训工作创新。
1.构建教师教育体系
园区以教师专业成长之基础力、发展力、领导力为核心要素,系统架构适合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教师培训管理网络,确立34 个课程培训基地学校,开发10 门校级、24 门基地级、14 门区级共48 门教师教育培训课程,系统性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提升工程。近三年,全区累计组织教师培训15.4 万余人次。
2.丰实素养研训活动
基于未来教室、在线课堂、易加互动等应用场域和平台,开展翻转课堂、一对一互动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教学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悟技术应用的魅力,在感悟中提升信息素养;利用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实验室、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体会大数据应用价值,探索学习路径重构范式。
3.推进全员考核机制
在信息化推进中,我们往往不缺平台,但有了平台却用不起来。一方面是平台本身不好用,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本没有了解平台,没有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这和培训活动的绩效直接相关。对此,苏州工业园区有自己独到的培训与考核机制。首先明确培训与考核内容,分必选与可选两类;然后确定培训与考核流程:现场培训、现场考核、现场拍照、现场发证;最后逐一落实考核:一把手局长率先考核,然后是分管局长,再到各处室负责人、教研人员、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的预约集中培训与考核;最后是一线教师的培训、考核与抽检。这样一种“四全JOIN”(全员参与、全员培训、全员应用、全员考核)的研训活动历时两个月,培训与考核绩效与学校发展性评估挂钩,真正让平台应用入脑、入心、见行动。
因此,随着师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园区平台应用支撑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再只是技术条线的看板(展示与观摩),而是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与常态。
五、适合的关联应用落地
教育大数据总体可以归并为“教、学、管、测、评”五类数据,通过采集与汇聚、建模与分析,可以为区域画像、学校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服务,但画像只解决了用户特征的可视化表达,要真正满足“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需求,需要全力解决数据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即把数据服务落地到“个性学、智慧教、精准管、科学测、智能评”的业务活动中去,真正实现“治理流程再造、教学方式变革、学习路径重构”的目标。近几年来,园区在关联性应用层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1.二维码推送学习
易加互动平台自动将微课等资源生成二维码;学期初教师把二维码下载下来,结构化标记后打印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将二维码贴到教材的首页或对应的章节中,凡碰到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随时扫描二维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做到了“贴心的学习支撑”无处不在。
2.教学行为优化
园区教育始终坚持区域监测和常态检测相结合,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定位问题,组织教师开展高效的网络研训,进行学科课程研究、教学目标研制,促进教学行为整改优化,为学生精准的学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已依托易加分析平台进行了11 轮学业质量监测,80 多次网络阅卷,成效显著,实现了学习评价的“全对象、全学科、全维度”,利用雷达图、柱形图一目了然地呈现学生学习的长短板;利用云痕数据致力日常数据采集,常态检测,形成随时可用的数据分析,解决学校日常教育中的痛点。
3.教育决策服务
(1)学业负担决策
学业负担监测分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四个维度、18 项监测点,一年一报告、一校一反馈,通过学业负担监测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的数据,揭示学业负担关联因素,为区域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教育资源决策
过去,我们常说入学压力大、学校建设不够,可缺乏直观数据支撑和趋势分析。从2016 年开始,园区教育局利用招生系统和双月调研数据,制作了学校入学压力海拔图,绿色、黄色、红色与紫色分别体现压力的轻重档次,红得发紫的就是实际入学超过设计规模200%的学校。可视化的色块与数据的关联,充分体现出园区历年来的招生压力以及未来的压力趋势,并联性给出教师配比与学校布局建设预测。近三年来,园区教育局就是利用这些大数据仪表盘,向政府争取教育资源配套,优化学校施教区布点,想尽一切办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路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需而建、因用而优、因研而新”,我们一直贯彻始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变革与发展,“适合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会有一些变化,但“适合的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那就是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更多体现人的解放,“全面”更多体现社会适应性,都彰显了“适合”的真谛,二者皆不可失。同时,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这一先进的“生产力”唯有融入到“适合的教育”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先进性。对此,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