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

2019-12-30徐定远李世超孙占伟王翠王广科

关键词:真菌性炎症性双侧

徐定远 李世超 孙占伟 王翠 王广科

鼻腔鼻窦病变如按病变涉及的解剖范围来分,可分为单侧病变及双侧病变。单侧与双侧鼻腔鼻窦病变各有其临床规律和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我们对2014年4月~2016年4月经我科手术治疗过的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疾病各10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着重对CT和病理进行比较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从我院病案科资料库调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经手术治疗过的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疾病各100例进行回顾。对症状的记录包括:有无鼻塞、头痛、面部不适、流涕等。CT记录其诊断报告;将CT诊断报告与最终病理报告进行对照,完全一致定为诊断正确;将正确诊断的CT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定为CT诊断准确率。将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两种类型,慢性鼻窦炎设定为普通炎症性病变;其他类型病理统设为非普通炎症性病变。

2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0.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病程、CT诊断正确率、普通炎症性病变所占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单侧组中男52例,女48例;平均病程2.4年;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疼、面部不适、流涕;CT诊断准确率84%;术后病理确诊为普通炎症53例(CT正确诊断46例),非普通炎症性病变47例,其中囊肿18例(CT正确诊断1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7例(CT正确诊断3例),真菌性19例(CT正确诊断14例),骨瘤3例(CT正确诊断3例)。

双侧组中男68例,女32例,平均病程5.1年;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疼、流涕;CT诊断准确率86%;术后病理确诊为普通炎性病变79例(CT正确诊断69例),非普通炎症性病变21例,其中鼻窦囊肿9例(CT诊断正确9例),真菌12例(CT正确诊断8例)(见图 1、图 2)。

单侧、双侧组的病程、炎症非炎症病变构成比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T诊断正确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 1、图 2)。

图1 单侧、双侧组的病程、CT诊断正确率与炎症非炎症病变构成比例的对比分析

图2 两组患者非普通炎症性病变的病理构成

讨论

鼻腔鼻窦病变按发病的解剖部位来分,可以分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两者有其各自的临床规律和特点。在本调查中,我们首先对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症状均是鼻塞、头痛、面部不适、流涕等,这些都是鼻腔鼻窦病变常发症状,因此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

鼻腔解剖较为复杂,一些位置深在、范围较小的病变,术前鼻镜或者内镜可能很难发现,因此术前评估应更多依赖于CT。

CT通过影像学特征、并结合病变范围及周围骨质破坏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普通鼻窦炎的CT影像表现为黏膜肥厚、窦腔密度增高,通常无骨质吸收。

CT对大部分普通炎症能进行较准确的诊断,在本组资料中,CT对单侧、双侧鼻腔鼻窦普通炎症性病变分别正确诊断了46例(46/53)、69例(69/79)。

图3 鼻窦囊肿的CT影像单侧(上方)、双侧(下方)上颌窦囊肿的CT影像,均可见窦腔内类圆形、均匀密度影

图4 鼻窦真菌的CT影像单侧(上方)、双侧(下方)上颌窦真菌感染,CT扫描均可见到钙化斑

图5 鼻窦真菌病理表现镜下发现真菌菌丝(×100倍)

图6 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病理表现镜下见增生的上皮内翻性生长,形成实性上皮团块 (×40倍)

CT对非普通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差异较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为半圆形、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图3);骨瘤的CT表现为高密度骨样组织,两者均有鲜明特征,因此CT对两者能明确诊断(在单侧和双侧病变组正确诊断率均100%)。钙化斑和骨壁增生是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图4),对CT诊断有明确指导意义[1],本研究显示CT对单侧、双侧鼻窦真菌性正确诊断了14例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可出现骨壁吸收破坏、窦腔扩大等,但特异性不强,因而CT诊断率不高,在单侧组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中,CT正确诊断了3例。

本研究中,我们对两组CT诊断正确率进行比较。从资料来看,双侧组与单侧组的CT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正确率都在80%以上(单侧84%vs双侧86%),总体还是可以接受。当然CT诊断只能作为参考,最后的诊断金标准无疑是病理诊断。

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鼻窦堵塞,进而导致窦腔内分泌物或炎性代谢产物滞留是慢性鼻窦炎共同的发病机制,而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黏液腺体增多是慢性鼻窦炎特征性病理改变。在本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组,最主要的病变类型仍然是普通炎症性病变;但研究同时发现,单侧组中非普通炎症性病变多于双侧组、普通炎症性病变少于双侧组(P<0.05)。本组资料同时显示单侧组病程较短,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单侧组病变中非普通炎症性病变多于双侧组,疾病发展相对较快,当然其具有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两组病患中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普通炎症。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近来有上升趋势[2],其最主要的致病菌是黄曲霉菌[3],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局部有诱发因素等情况下,黄曲霉菌可乘机大量繁殖并最终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灶可呈非特异性炎症,镜下发现真菌是真菌性鼻窦炎最主要的诊断标准[4](见图 5)。

鼻窦囊肿同时存在于单侧组和双侧组中,囊壁通常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立方形柱状上皮及杯状细胞,由于CT特征和病理特征明显,可以进行较为准确诊断。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骨瘤在本研究中仅见于单侧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原因,孙彦珍等[5]认为人疱疹病毒也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乳头状瘤肉体观察一般呈乳头样结构、表面呈颗粒状,镜下可见乳头状或实巢状向黏膜间质内生长为其组织学特征(见图6)。骨瘤属于成熟骨组成的良性病变,致密的层状骨、血管纤维间质少是其病理特征,因此根据其肉眼和镜下病理特征多可进行正确诊断。

我们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单侧和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术后病理构成不相同,单侧病变的病理性质多样、非普通炎症性病变多、病程发展更快,因而对于单侧鼻腔鼻窦病变应该加以足够重视,完善术前检查、认真阅读及分析CT对于单侧、双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真菌性炎症性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道冲洗与硼酸滴耳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鼻子里也会有真菌吗?
派瑞松联用外耳道双氧水冲洗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