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的研究
2019-12-30黄文丽
黄文丽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工作要立足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保障。为此,高校不仅要合理有效地整合科研资源,还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本文就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进行研究。
一、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机制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与科研工作的现实存在较大的偏差。科研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而现在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只注重中期甚至短期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偏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偏向于关注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得科研经费的多少以及课题的级别,以致于科研工作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同时,还存在科研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研发极为缺乏。
(二)评价机制的理念落后
在高校科研工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科研成果要如何进行转化,要怎样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部分缺乏关注,造成很多研究成果被“束之于高阁”,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几年来,高校科研工作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科研管理评价理念却远远落后于科研技术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科研成果的投入产出的比例。[1]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管理评价机制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助力促进高校科研活动。
(三)评价机制灵活性缺乏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评价机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这种评价机制没有体现不同科研项目的差异性,显得较为刻板。评价中没有全面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也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降低了评价的实际效果,对科研评价的公平公正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只有高校与政府、各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科研的发展。科研的创新发展越发趋向于综合化、体系化,单个的科研机构难以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创新。目前,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资源利用的联系尚不够密切,对于实际的需要缺乏正确的认知,常常导致研究的方向产生偏离。
(四)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拥有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极为重要,科研管理人员能力和素养的不足制约着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在职的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教师转岗而来的,不具备专业的、系统的科研管理知识,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很多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尚未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总是片面地追求引进高学历的科研人才,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重视不够。同时,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科研管理人员的薪资报酬往往都是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和行政级别来决定的,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并无太大关联,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进而影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
高校要创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上要更加注重对科研质量及其应用价值的评价,逐渐改变原来的过分追求科研论文数量的传统评价方法。同时,高校要在学术研究、社会应用和所能够带来的经济预期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价。一是对于应用型的科研成果,高校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估,不断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保障性作用。二是对于理论型的科研成果,不仅要采纳同一领域相关人员的评价意见,还要采纳专业机构对于该科研成果的客观评价[2]。另外,不但要建立健全多样化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和科研过程综合评价、实践效果与学术效果相融合、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的评价体系,引入正规、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力求评价过程全面、准确和科学。
(二)健全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机制
一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在当前高校职称评聘体系中,不管是教学教研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是按照教学教研人员的职称评聘标准进行职称评定的。由于评价标准单一,没有体现对岗位、职责差异的要求[3]。因此,高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类型,构建不同的职称评聘制度,逐步建立起与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相适应的教职工发展评价机制。二是上级管理部门要给予各高校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和奖励机制等方面,通过吸收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壮大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提高科研管理评价机制的灵活性
高校要加强对本校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形成院系之间合作互助的机制,不断推动学科的交叉发展[4]。一是加强重大风险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风险辨别、评价以及防范一体的机制。二是建立各学科开展科研合作的制度,不断创新校内各院系的科研协作机制,使校内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利用。此外,还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建立相关的科研成果发布平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5]。依据平台数据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激励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同时让高校科研的评价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四)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更为高效。因此,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理论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6]。一是对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让更多具备专业、系统科研管理知识、经验的管理人员,充实到科研管理队伍行列中来。二是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重视现有的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考察。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特别要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要让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高,进而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