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东北地区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贺街镇为例

2019-12-30杨满妹杨主泉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宗祠宗族旅游

杨满妹,杨主泉

(1.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2.贺州学院 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贺州,542800)

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宗祠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宗祠文化,不仅蕴含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还蕴含着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美好道德,也充溢着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因此,保护开发好宗祠文化,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宗祠文化丰富的贺街镇,位于广西东部的贺州市八步区中部,是广西重点镇。贺街镇山水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丰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贺街镇曾经是古临贺郡、临庆国和贺县等的治所,并因长期作为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繁华一时。历史气息浓厚的贺街镇上,各式各样的客家姓氏宗祠有序地散落在贺江两岸的村镇里,逐渐成为贺街镇的历史文化之魂。作为岭南地区少有的历史文物古迹,贺街镇上的部分客家姓氏宗祠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街镇于2016年入选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笔者基于对贺街镇的调查研究,阐释桂东北地区的宗祠文化的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几点对策。

一、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清朝时期,客家人从广东一路向西迁徙到贺州,再从贺州纷纷散落到不同的区域。经过逐年的变迁,贺街镇逐渐成为贺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受到传统客家人重视宗亲关系的影响,贺街镇的客家人也格外重视宗族血脉。为了更好地缅怀和感谢祖先为自己所带来的一切,贺街镇的客家人团结一致兴建宗祠和修订族谱,并在逢年过节庆典或是宗族庆典之日,集全族之力到宗祠祭拜、缅怀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贺街镇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日益深刻,形成了“有家必有祠”的传统,因此贺街镇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宗祠,还沉淀了浓厚的客家姓氏宗祠文化。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贺街镇作为“宗祠文脉”小镇,自明朝永乐元年起至民国时期,在贺江两岸分布修建起大小不一的包括李、莫、黄、王、邓、龙、刘、邱、邹、岑、陈、罗、张、杨、谢、廖、潘、钟、苏、黎、秦、蔡等姓氏的接近三十座各式各样的宗祠,其中罗、刘、莫三姓宗祠,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岭民族走廊地区不同姓氏宗祠最集中的小镇,“宗祠文脉”成为小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脉络”,她是一个城镇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是一个城镇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象征。贺街小镇的生活形态和历史文脉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她承载着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代、创造未来的时代使命[1]。

(二)深刻的客家宗族认同文化

客家宗祠作为客家子女缅怀祖先,敬祖追踪的重要场所,它的建设与维修是当地甚至是若干省份地区共同修建的。宗祠的祭祖活动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宝贵的宗族认同文化,这对客家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姓氏宗祠不仅成立了组织健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宗祠的理事及维护工作,还有各自的“祠徽”“祠歌”“祠旗”等。同时,宗祠中还记载有“祖训”“族规”及“家训”等内容。如“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遵循道孝,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这样的祖训、族规,时时告诫族人,如何处事及做人,若违者则按族规惩罚之[2]。在贺街镇,最典型的传统宗祠当属“李氏”“莫氏”和“黄氏”,它们都由湘、粤、桂三个省份的同宗同氏共同修建而成,每年的下半年,宗族的组织管理委员会就会在贺街镇的祠堂里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虽然所有的祭祖仪式都属公益自发,但是本族的人员却对宗族祭祀充满热情,在祭祖过程中,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到了宗祠,马上成为亲密的一家人,他们沉浸在兢兢业业的志愿服务中,努力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万分虔诚地上香、跪拜,缅怀祖先,继往开来。

(三)深远的客家宗族教育文化

自古以来,客家人就对教育格外重视,对人才倍感珍惜,因此,客家宗祠不仅是同族子孙祭祖追踪的场所,也是古代教育教学之地。客家宗祠办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能够为本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继而提高本宗族的声望和社会地位[2]。即使到了现代,贺街镇上的许多姓氏宗祠门外依然记录着该姓氏名人事迹以及名校学子排行榜。这不仅是尊师重教优良家族风气的体现,更是深远的客家宗族教育文化得以发扬传承的有力见证。

(四)精美的宗祠建筑文化

祠堂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贺街小镇上的姓氏宗祠,建筑精美,不拘一格。其设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饱含着宗族人员的文化内涵,这从宗祠匾额(含门榜)、宗祠牌位的装饰可见一斑[3]。其中,贺街镇河西村的“李氏大宗祠”建筑可谓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修建后的李氏大宗祠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式风格。李氏大宗祠正大门为朱红色双边木门,门上分别雕刻着让人望而却步的栩栩如生的门神,大门正上方是一些龙凤雕刻与“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气势恢宏。内部的宗祠主要采取三进模式,以青砖铺地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主殿门口分别威武地立着两根主柱,柱子上缠绕着双龙抢宝的雕刻,四面的山墙上则全部切成乌纱帽的形状,在其四脊上则雕刻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和麒麟等动物形象,作为降妖除魔、驱除邪气的神兽。主殿的内壁下方记录着修建以及组织经费捐献情况,中部记录着该族名人事迹,并附上精美图画,上壁是精细入微的华美壁画,主要包括“三才和音”“百鸟朝凤”和“狮象麒麟”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图案。在中殿的左侧刻画着日神像,右侧则相应地刻画着月神像,寓意为汲取日月之精华,索取阴阳之庇护。后殿作为主要的烧香祭祀之地,采用樟木鎏金设计,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主殿两侧则是后勤保卫处和会议戏台室,整座宗祠稳重、大气,建筑之美令人叹为观止[4]。

二、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首先,在宗祠的外在旅游观赏方面,随着贺州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贺街镇的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尤其是在2016年贺街镇入选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之后,贺街镇的客家宗祠文化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更多的宗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建和保护,从而更具观赏价值。同时,由于交通相对便利,贺街镇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在祭祖旺季则达到了高峰。其次,在宗祠的内在文化旅游挖掘与开发方面局限性比较大,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

(二)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开发问题

1.开发力度较小,资金投入不足

贺街镇的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始终处于初步阶段的很大原因是开发规模和力度较小,一是开发的力度不够。只是表面的一些改装和规划,并没有真正从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虽然已经有部分宗祠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文物,但是对文化的研究与调查投入不足,未能吸引广大专家学者的眼球,因而极度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的深度。二是投入的资金不足,贺街镇在宗祠文化的开发上,投入的经费较少,其经费暂时不能适应其开发强度的需要,资金的投入极度的匮乏,财政性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非财政性资金也存在不足,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投入极度的缺乏,实际上,政府资金明显不足的前提下,而民营资本又相对短缺,从而使得开发的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各项资金的匹配程度不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锐减。在宗祠文化开发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分配不到位,一些资金虽然在专项投入上是开发宗祠文化,但是实际上却被挪作他用;一些资金虽然长期放置账面上,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2.开发不成系统,旅游吸引力较弱

一是开发的系统性不强。贺街镇上的姓氏宗祠与庙宇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未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尚未形成一个文化脉络。另外,贺江两岸除了宗祠之外,还有骑楼、桂花井、文笔塔、贺江和粤东会馆等特色景点,景点之间缺乏呼应性,未能科学规划出相应的旅游线路,从线路设计到景点开发,都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线路,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二是缺少经典品牌的开发项目。贺街镇的宗祠文化在数量上虽然很多,但是在开发上缺少相应的质量,很多宗祠的开发的质量较差。由于整体的宗祠文化的开发质量不高,加上宗祠文化的开发数量也不大。从而造成其旅游的吸引力较弱,整个的品牌项目缺少亮点。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

一是贺街镇的客家宗祠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但是这里的宗祠除了贺州市当地人员和宗祠相关后代熟知外,它在旅游界几乎鲜为人知。在对外宣传和营销方面几乎是空白的状态,即使是贺州市的相关旅游网站或者旅行社也几乎没有相关的旅游线路安排,这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也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二是宣传的深度也不够,很多的旅游项目都是在面上进行宣传,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内涵宣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表面上开展宣传,宣传的亮点也不多,从而造成了整体的知名度比较低。

三、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提升开发力度

贺街镇的宗祠文化旅游开发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体系,一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做好客家宗祠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客家宗祠文化包含的历史文化、教育文化和建筑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取出核心产品作为旅游吸引物。在开发前期阶段,充分利用财政资金聘请高校专家或者企业专业规划人员对贺江两岸的宗祠文化旅游做好整体的项目规划,并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积极配合项目的实施与建设。二是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民营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性作用去推动民营资本的引进。继续深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招募商业集团和商业公司,对宗祠文化进行公司化管理和股份制的运作模式,提高宗祠文化的资金筹集力度。

(二)整合旅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地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利用系统,在做好旅游资源普查与归类工作的前提下,一是应该把贺街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整合在一起,加强各个景区景点的联系,针对分散的景点,做好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的工作。在规划设计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拟设“客家宗祠文化一条街”“客家骑楼文化一条街”“客家宗族文化教育、科研、考察专线”等,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贺江传统古朴的码头文化,并适当增加游客泛舟游览的体验项目。二是加强旅游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原有的宗祠要加大修缮的力度,在修旧如新的基础开展修缮,修缮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宗祠原有的历史风貌,注重保存好宗祠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三是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程度。注重宗祠文化旅游与现有的山水旅游进行紧密的结合。把宗祠文化旅游融入到山水旅游当中去,积极汲取山水文化中特有的元素。通过旧景点的开发促进新景点的生成,让游客在宗祠旅游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桃花源式的山水风光,又感受到宗祠文化的浓厚魅力。

(三)增加活动项目,提升知名度

一是以宗族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为群众基础,提升他们对宗族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调动群众参与宣传推广的积极性。在组委会的引导下,积极做好网络宣传与推广工作。二是以宗祠为依托,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大型祭祖联谊与庆祝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家游子于此相聚,从而无形中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三是积极与广西内外的团体组织和学校合作,努力打造宗族文化学习与教育基地,吸引来更多的宗族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进一步提升贺街客家宗祠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四是深入挖掘宗祠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把他们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紧密结合起来。如在宗祠文化中就蕴含有耕读文化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因子。因此,在挖掘宗祠文化的过程中,要添加相应的耕读文化的元素和因子。还有,宗祠文化中也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饱含宣传爱国主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元素。因此,在宗祠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把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宗祠文化作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借助宗祠这一媒介与平台,积极宣传好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整体上提升宗祠文化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大程度上是我们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祠,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还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宗祠文化对地方社会秩序的规范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5]。我们要积极开拓好宗祠文化的教化作用,把我们宗祠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独特品质传承发展下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文化梦。

猜你喜欢

宗祠宗族旅游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旅游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