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策

2019-12-30薛甫玉

民族艺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站宁夏乡镇

薛甫玉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创作演出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着眼于构建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前,宁夏有公共图书馆24个、文化馆2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1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146个、民间文艺团队1136支、农民文化大院730个,“清凉宁夏”等特色文化广场40多个,农家书屋覆盖宁夏所有行政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年均送戏下乡2100场、“清凉宁夏”广场演出2200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显著,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困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为宁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划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底线”。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来,累计新建改建县(区)“两馆”21个,覆盖率为95%;新建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74个,达标率达到90%;建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90个,覆盖率达到78%。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欢乐宁夏”群众文艺会演、“新春乐”宁夏社火大赛、“清凉宁夏”广场演出、“大篷车”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有特色、接地气、贴民心的文化惠民活动,形成“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常态化机制。

(四)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取得成效

各县(区)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效能,打出适合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组合拳”,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辐射到“最后一公里”。

(五)民间群众自办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

扶持发展农民文化大院、民间文艺团队、群众广场健身舞队等多种形式的自办文化,激发民间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向多样化、社会化转变。近几年,宁夏共培育民间文艺团队1136个、每年演出近4万场次、参加排练表演群众3.7万多人,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排练表演日益活跃.

(六)挖掘特色资源基层群众增收致富成效初显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鼓励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带动农民学习传统手工艺,赚上“文化钱”。宁夏尕妹子回乡文化传媒公司、吴忠巧儿刺绣坊、隆德魏氏砖雕有限公司、青铜峡雄鹰皮草集团、盐池恒纳手工地毯公司等将传承培训和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采取“非遗+企业”“基地+合作社”等形式,不仅使非遗项目得到广泛传播、发展,而且形成了开拓市场、增收富民的新途径。

(七)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立区市县三级培训网络,依托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和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每年分类分批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240余班(次),参加培训3.7万人次。培育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招募“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50名,配备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艺创作、培训等志愿服务工作。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选派186人到中南部九县区开展援助服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9县(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招聘716名文化专管员(一村一员),基本实现了基层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二、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

一些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空缺或危旧不达标,北部与中南部之间差距大、不均等。固原市、利通区、盐池县、沙坡头区没有图书馆,利通区、红寺堡区、沙坡头区没有文化馆;青铜峡市、原州区、隆德县、彭阳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年久危旧,建筑面积小、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备,承载不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所必备的项目。如:原州区图书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古籍善本藏量和文献资料价值在宁夏县级图书馆中首屈一指,但由于建筑面积小(1600平方米),结构不合理,并且已成危楼,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只能作为图书库房(见附图),与其相比较,贺兰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346平方米,服务功能齐全,已实现了与宁夏图书馆资源互通共享和本馆电子阅览、自助借阅、多媒体演示等数字化服务,南北区域间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问题可见一斑。宁夏目前还有50个乡镇文化站存在没有活动场所或现有设施年久危旧不达标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等问题。如:西吉县19个乡镇文化站,其中11个站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均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左右,土木结构,简陋破旧,不能使用。宁夏全区60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设施简陋、不具备基本文化服务功能,有320个农民文化大院设备少、服务内容单一、活力不强。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川区和山区、城市和乡村、同地域的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在基础设施、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性。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情况普遍好于农村。单就每个县(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而言,也因地理位置、群众聚集程度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在开放时间、服务项目、活动开展、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状况。

(三)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一些县(区)虽然对文化建设有一些资金支持,但受财政保障能力制约,自身投入有限且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多靠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解决。

(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滞后

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不够,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项目和内容,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传播平台、乡村接收平台尚未建成,提供基本服务的网络化环境还未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业衔接不紧、融合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社会化、产品供给的个性化、服务项目的优质化水平尚待开发提升。

(五)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然制定了一些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图书借阅制度、设备器材管理使用制度等。但总体来看,制度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切合各县(区)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监督考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办文化的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设计滞后。

(六)文化人才匮乏

公共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少,现有工作人员老化严重、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要求。据统计,宁夏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1661人,平均年龄43岁,中级以上职称占比38%,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生机活力不强。乡镇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三无”现象较为严重,文化专干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三不专”现象也十分突出,现有工作人员90%属于乡镇在编职工兼职,其余只能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干部”等志愿者临时顶岗开展业务工作。

三、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策建议

(一)对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的地方,采取灵活有效办法,积极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对文化活动不够丰富、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地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资助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办文化和补贴演艺团体和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展演活动,也可以采取建立流动服务点、开展流动舞台演出和流动图书阅览等办法。推行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总分馆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下流通,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二)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三)借鉴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多措并举,促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如宁夏日盛实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柯云君发现,石嘴山老工业基地工业废渣废液可回收利用、工人素质普遍高等潜在商机,创办公司后以机制创新规范管理,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企业从起家到优秀再到卓越的稳步跨越。由此启发我们要注重发现本地文化“商机”,集合当地乡土文化人才、文化能人、群众自办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业等社会资源,征集城镇化弃落的农耕、家居等老物件,增加民间展藏、留存乡愁记忆,扩大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我们应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将公共文化服务面广人多的基础优势与科技网络传播畅通快速的优势和文化旅游产业丰富产品服务供给的优势有机结合,以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壮大消费人群、拉动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服务领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促互补、互利互赢。

(四)做好“三个转化”,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档立卡、建立数据库的做法转化到宁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一村一策”建立任务清单、精准建设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做法,转化为宁夏经常性对接当地群众文化需求实际,实施精细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将县(区)政府各部门在建设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合理划分责任、协同推进建设的机制转化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各有担当,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发展模式。对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化协会等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建立设施、人员、活动信息数据库,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动态监管指导模式。总结在推进文化扶贫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重点是促进文化扶贫成果转化,形成宁夏基层公共服务常态化模式。

(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指导、因地制宜,兼顾共性与个性,制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发挥好文化法律、政策的支撑保障作用。研究制定宁夏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办文化考核评估机制和服务规范。

(六)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若干意见》(中宣发〔2010〕14号),根据乡镇人口比例和服务规模,为乡镇文化站配置2~3名工作人员、其中1名为专职。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岗位,使行政村(社区)至少有1人专门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强文化人才培训辅导,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基层文化干部和乡土艺术人才培训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招募吸纳大学生、社会青年、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乡土文化能人等加入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

四、结语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只有这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群众,文化发展依靠群众,文化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引导广大文化从业人员、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精品节目。积极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帮助培育文化精品,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或艺术周、群众文艺汇演、乡村文化歌会、灯会以及劳动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其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

猜你喜欢

文化站宁夏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的基层文化站建设分析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宁夏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乡镇文化站现状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宁夏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