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途径探析
2019-12-30郭娇斌
郭娇斌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的作用更加凸显。教务工作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透过教务工作的运作,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学是学校完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必须讲求效率和效能,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教育目标,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国家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也是新时代高校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所谓‘双一流’,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一流’。”[1]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即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如今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方案,更将建设一流人才视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我国高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人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要以人才培养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包括高素养的师资队伍、顶尖创新人才、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始终坚持将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新时代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争取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必须扎扎实实培养一流人才。但是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备受关注。“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2]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第一批建设的一流大学有42所,一流学科有95所,这是继2015年10月提出“双一流”建设计划后,最终公布的入选名单,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计划正式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是站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基础上重新定位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布局,这将极大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一流管理的问题。高校的管理均应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主线。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角度而言,人人均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2]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要求下,高校教务管理应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转变观念,有效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要求。首先,高校应做好战略谋划。“双一流”建设要在学校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有新的重大举措,要通过重大行动来推动学校发展上水平上台阶。”[1]有了战略管理,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教务管理工作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优化。高校要创造相应的服务,推进高校教务管理者提供优质管理及优质服务。但是与高校教学、科研相较而言,教务管理者在高校经常无意中被忽略或弱化。因此“做好高校管理,为高校管理队伍的发展提供战略思考并予以实施是当前“双一流”建设不可回避的课题。”[3]其次,教务管理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教务管理者必须从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出发,做好服务本色,服务于学科发展。教务管理者的业务能力要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进行匹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者对“双一流”建设理解不够,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普遍较低,无法对“双一流”建设提供有效辅助。“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3]“双一流”背景下,只有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高等学校教育建设。在“双一流”背景下必须正视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满足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教育目标。适应“双一流”建设,在教务管理方面,要突出重点、对标发展、齐心协力、凝聚力量,“要有一股劲,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依靠自己把自己发展起来。也就是要变轨发展,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实施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突破。这是一个大学在处于相对劣势的时候,为了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可以做的事情。”[1]
二、“双一流”视阈下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务管理者普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在面临信息化及工作内容繁杂的情况下,因职业发展空间小,造成服务理念淡薄等倾向;且高校对于教务管理重视不够,未能有效调动教务管理者的积极性,教务管理者无法提供优质“供给侧”管理服务,服务于“双一流”建设更无从提起。
(一)服务理念不强,工作效率较低。从工作性质上看,教务管理者作为教辅人员在行政岗位上提供行政服务,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与学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管理范畴甚广,归档材料越来越多,学籍管理量增大。主要负责以下几方面:学生学籍管理、成绩归档管理、课程排课、学生选课等。教务管理工作环节环环相扣,出现哪一环节差错,将会造成教学事故。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还要作好学校与学院、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各种桥梁作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繁忙而杂乱,导致部分教务管理者缺乏工作热情,易于产生职业倦怠,服务意识不强等。尤其是受到传统工具理性管理理念的影响,对教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当前学校教务工作无法很好地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务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要从重管理转变为重服务。教师是“双一流”建设培养人才的主角,教务管理人员应密切与教师的沟通,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及时做好信息传输工作,避免出现教学事故。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耐心处理学生问题,及时反馈问题。
(二)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工作热情不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教务员工作是每学期期初处理全校思政课不及格学生的重修、转专业同学的补修事宜;每学期期末整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试卷袋,并对所有试卷袋编号排序归档;教学秘书工作则是每学期安排期末考试、排课事宜等,其他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报名、国家(省)计算机报名考试、毕业班毕业审核及学位审核等都是固定月份办理。教务管理者还必须及时关注学校下发文件,及时通知,反复强调,不断提醒和督促相关人员。日复一日,并无创新,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懈怠。目前高校招聘人才,学历要求博士学历。不少硕士毕业生被安排在教务管理等行政岗位,与其他学院年纪较大且均为本科学历的教务管理者相较而言,这就让硕士学历的教务管理者产生心理落差。加之重复性的教务管理事务,对工作无法提起热情。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部分硕士学历教务管理者自我效能感不高,缺乏工作热情。
(三)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技能较低。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虽教务管理工作中全部推行新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教务管理者对运用新教务管理系统不积极,不主动,导致在系统操作中问题频发。相当一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缺乏专业性。加之教务管理者岗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度一直未能得到学校关注,工作业绩上也未能有所体现,这容易导致教务管理者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信息化虽有助于数据统计及时准确,但是由于软件公司开发的产品,有些与我们的教务管理者实际需求脱节。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务管理者无法顺利进行,需要人工去完成工作,这也使得高校教务系统利用不充分,并且增加教务管理者的负担,降低教务管理的效率,形成浪费,阻碍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4]依笔者调查,虽然全面使用新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出现技术障碍的时候,不得不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不及时解决问题必将严重影响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高等学校质量与水平的标准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进行衡量,而教务管理常规工作琐碎,难以看到具体、直接的成果,这也导致教务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年度工作亮点。这就造成了教务管理工作无法进行量化与绩效,教务管理者工作岗位容易被忽视。“由于部分高校和学院领导对教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学院对教务员工作的认同感不高,个人价值在学院的大家庭中得不到体现,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务员教务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5]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组建与“双一流”相适应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高效化和国际化教务管理队伍和分类体系,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高校教务管理者工作效率途径
为了使教务管理者更好地服务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适应学科建设的需求,改革创新,提高教务管理者工作效率。一方面,提高教务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教务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勤于学习,增强个人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务工作,增强对教务管理者的认同度。
(一)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一流的教务管理队伍,不仅有利于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当坚持教师与育人的统一性,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6]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做为教学院长的助手、教师的服务员、学生的咨询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学院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育人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化的工程,其中的教务管理更是如此,如果将教务管理比做一台机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处于机器每个环节之上的教务管理人员。当然,从教务人员的自身而言,必须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工作态度,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务管理工作者。教务管理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适应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需要。 在学院工作中,教务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领导、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关系,沟通才能更顺畅;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协助每个老师做好教学工作;教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教务管理者担当信息传达的责任,对于问题和矛盾要运用科学、管用的方法去处理和改善,合理协调工作让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整体和谐运行。
其次,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实践学习。为因应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学校的教务管理服务也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资讯化与资讯的社会化已成为时代的大趋势”[7]。教务管理者应该努力学习应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透过计算机迅速处理问题,以改进教务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教务管理者而言,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培养技能和各种应变能力,满足现代教学管理发展需要。特别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务管理信息化不断加深,作为一名教务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办公软件,提升教务软件使用水平。
(二)凝聚团队力量,提升职业认同。“学校领导者必须确实发挥领导功能,以‘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不断的累积、重组、改造、与创新教务的经验与智慧,积极带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且有效整合、推广与运用校内外资源,全力支持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的稳健发展。”[7]
首先,完善教务管理制度,重视教务管理系统。高校教务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教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创新高校教务管理制度,将教务管理制度与教务管理系统合理匹配,做到既减教务管理者工作量又增其工作效率。 “教务行政计算机化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建立良好的教务信息系统,使教务行政业务纳入信息体系以增进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是学校行政努力的方向。”[8]此外,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强化教务管理系统在学校整体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须优化硬件配置,保证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学校要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面向时代需求,满足学生之需,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强有力保障和支撑,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有序、协调发展。
其次,重视教务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雷尔林认为,激励即通过创造一定的环境,激活个体心理,驱使个体做出持续有效的努力,以实现一定的群体目标。高校要将激励机制与教务管理结合,调动教务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竞争意识,让教务管理者潜在能力得到激发;要严格执行多劳多得的奖罚制度,奖励和晋升工作业绩突出、综合能力强的教务管理者。保证教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促使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要培养教务管理者,尤其是加强其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安排高校教务管理者参加学习培训,鼓励高校教务管理者承担科研课题。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务管理者教务管理能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
教务管理工作强调教务管理服务教学,教务管理者应与教师、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以达到教学与行政的双轮驱动,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冲刺一流学科。因此,必须提升教务管理者的行政功能,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合理配置学校中人、事、物等资源,促使学校教育的精致化与卓越化,从而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供给侧”的需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