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核心素养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

2019-12-30许雅雯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院校

许雅雯,丁 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养模式,从而为企业输送大量人职匹配的技能型人才。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不仅承担着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的主要责任,还肩负着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功能。本文通过观察法对于教师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深入了解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堂观察情况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形成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核心素养概念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提出

在中文里,“核心”一词意为“中心,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素养”意指“平日的修养”,体现个体在面对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与可能的挑战时,能运用知识、能力与态度,采取有效的行动,以满足生活情境的复杂需要,解决问题,达成最终目的。[1]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自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念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Theoreticaland ConceptualFoundations, 简称:DeSeCo)中被提出。随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展开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特色,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作为“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欧盟2005年基于对欧洲文化、历史及社会关系的认知,发布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包括母语沟通能力、信息素养、学会学习、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八大素养;进入21世纪后,美国基于其信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情,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生活与职业生涯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技能、学习创新技能等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法国在分析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知识、技能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德国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是从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与职业工作密切相关,分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自主能力三个方面[2]。

“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以来是国际教育组织及各界教育人士研究的问题与热点。2018年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对外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吸纳了中国学者在此项目的相关研究结果,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5 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3~4个要素,为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贡献出了中国智慧。

(二)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价值

21世纪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才培养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亟需培养出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人才。各层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坚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理念,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中职院校肩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毕业人数为379.7万人,是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分流方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多元需求,确保中职院校学生有能力面对未知的挑战,不但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更要注重中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量”与“质”的同步提升。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信息爆炸的出现引发了大众阅读模式的变革,这些现象对学校语文教学充满了挑战,也对于人们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企业对于人才在信息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还承担着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责任,以及将学习知识内化于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素质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中职院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语文教学地位边缘化

中职院校语文课程越来越走向边缘化,无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课时安排等方面,都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中职院校是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学生在进入学校之时就被告知是来学习“一技之长”的,专业课程的地位不言而喻。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就处于一种弱势地位。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首次采用模块教学的理念,模块化建构基础文化课体系,指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结构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3]。根据《大纲》课时标准要求,基础模块为160~180课时,职业模块为32~36课时,扩展模块为选修课程;而在学校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基础模块的课时为72课时,职业模块的为36课时,基础模块的课时被大量缩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外聘教师,专职教师比例偏低。学校的课时安排和师资配备会让学生误认为语文课程为 “副课”,从而造成对语文课程不够重视。笔者在与语文教研室主任交谈的过程中,他认为“在中职院校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与普通教育存在差距,在中职院校担任语文教师,你课讲得好与不好并无太大差别。”教师在思想上不会存在教学压力,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就缺少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无法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同时,中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而针对语文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多提供短期培训,教师缺乏学习掌握核心素养教学实施技能的机会。

在学校对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方面,语文课程教师的奖励制度较少,语文课程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这不但削弱了教学科研能力,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中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遵循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教学形式单一,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课堂观察记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无论是针对“现代文”还是针对“文言文”的授课,都遵循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词注音、分段理解、总结文章主旨、习题练习。讲授期间可能会针对某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固定的教学方法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无趣”,中职学生本身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单一的教学方法更加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后与学生沟通时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倾心于现代文的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当中;而文言文的学习整体难度较大,内容晦涩难懂。为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引导中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老教师虽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进行教学但是缺少创新精神。新入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备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虽然相对较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但是正确的教学方法还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促进中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教学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教育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影响深远。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核心内容: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业与考试)。本文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语文课程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考试科目,期末总评一般分为两部分:“平时总评”和“期末考试”,平时总评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总评包括作业、测验成绩、纪律和出勤等。在教学评价上并没有体现“职业性”的特点,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作业和考试并没有达到梳理和检验知识水平的效果。同时,中职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较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者更应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和专业特色制定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平时测验更偏向于记忆性的知识。在期末考试前夕,教师还会有针对性地对考试内容进行复习,这样一来就更达不到检测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目的。21世纪核心素养的提出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能够伴随其一生的各项能力,帮助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更好地立足社会[4]。很多同学在考试当中即使取得了较高的语文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目前在中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当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就不能够达到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突出语文教学地位,注重文化传承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明确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了解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一套符合中职院校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从而促进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地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将核心素养贯穿于其中,为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提供价值指引。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项目组,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培育中心的基本框架,形成完整的关注人格成长的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学校在招聘语文教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方是否有过在中职院校进行实习的相关经历以及语文学科的专业背景,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师的质量。同时,学校应改革教师的奖励机制,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语文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感,激发语文课教师的创新力。

同样的,学校在举办专业课技能大赛时,应该多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比赛活动,例如“诗歌朗读大赛”和文学作品表演大赛。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时,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等各种感官,全方面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学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加以践行。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经典著作,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接受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塑造职业能力

采取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并非追求全新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法当中去做发展和提升。探索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提升就业技能,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标准的实施。

中职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应运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策略,向学生循序渐进地传递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社交和情绪素养方面发展自己。同时,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对审辩思维素养的培养。在《求职信》的课堂上,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模拟求职面试现场,同学之间互相扮演求职者和面试官的角色,让学生亲自感受面试的全过程。担任面试官的同学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对面试者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既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又能够对就业方向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回答相关问题的时候,还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在现实情境中实施的角色扮演方法,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切实提升了他们的沟通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相融合,培育职业精神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于教材不是机械地去讲解知识点,而是将语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逐渐渗透进语文课程的标准之中,与专业课达到互补融通的状态,打通专业课与语文课之间的壁垒,并对教材内容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对数维专业讲授《短文两篇》,该文章表达一种对于工作的执着和精益求精品质的敬仰,完全符合当下社会对现代大国工匠精神的倡导。教师可选择《大国工匠——“数控达人”》这个视频来配合文章的讲解,视频与学生的专业课实操场景相似,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课堂表现来看,专业课成绩较好而文化课并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更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教师在对工匠精神与文章表达的主旨进行总结的时候,学生便有了较深厚的职业认同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当中保持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

语文课程的教学要秉承让学生 “用得上、学得会”的教学理念。中职院校学生最终要走向岗位、站稳岗位,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体现。教育部开展了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9月对分布于东、中、西部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 315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4]。不同的岗位对学生能力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电子、数控专业对数学的要求高于语文,而服务类和销售类专业对语文的要求高于数学。从总的数据来看,雇主把语文和计算机放在第一位的占比分别是37.49%和23.88%。在表达能力方面,雇主有83.42%首选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5]。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小范围的调整。譬如,电子商务专业的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情绪感染能力和文案撰写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做到与学生的专业融合,便是真正做到了“有用”。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对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则要更注重应用文的书写能力,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课外阅读的补充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四)重视指标转化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教育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其目标是通过探究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最渴望实现的学习目标,进而将其转化成可测量的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质量的跟踪测量和监控,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言语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6]一是建立综合学习指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比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是否发生转变,这几项评价指标也决定了学生是否将所学到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当中去,进而形成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二是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所学习到知识的评价,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我意识,还可以培养反思能力,面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扬长避短。三是制定核心素养指标,让评分有据可依。在DeSeCo项目提出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的界定。在界定的同时考虑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关注中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专业对语文课程的不同需求。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核心院校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