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情感诉求意蕴与培育途径
2019-12-30谭运启
谭运启,赵 娟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每个人首先要生存,而每个人的生存,都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首先得之于职业,它既是人们物质利益的载体,又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人们往往会成为无所事事、无处可归的流浪儿。所谓工匠精神,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1]。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对职业、行业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劳动者对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及社会和国家的依存关系,是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单位、职业或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劳动者与工作岗位、工作单位、职业、行业,甚至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情感诉求意蕴
(一)职业认同感
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反映了劳动者对职业的高度认同。职业认同是劳动者对从事的职业及其内化的职业角色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2]。现阶段,对多数人来说,劳动基本上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大部分人工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过安定的生活,这是人们职业活动的最初动机。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岗位)、职业、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在学习和培训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形成初步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职业敬畏感。这种情感和心理能够激励职业劳动者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升华为理性认同,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完全统一。这种职业认同感具有可迁移性,它可以促使劳动者从对岗位、职业的认同拓展到对工作单位、行业的认同,而且会由工作领域延伸到非工作领域,影响着劳动者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认同感。
(二)职业归属感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在职业认同感由感性认同升华为理性认同,并由工作领域延伸到非工作领域过程中,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安全、归属等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产生职业归属感——职业敬爱感。这种情感心理使职业劳动者感到自己属于某个岗位、属于某个工作单位、属于某个行业,在这个岗位、工作单位和行业里,他们感到安全、自在和舒心。这种情感和心理能够激励劳动者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敬业精神,由最初的敬业,向乐业、精业迈进,为他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甚至奉献一生。在他们的热情工作、乐于服务、精益求精和甘于奉献中,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也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发挥,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得以实现,并推动劳动者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尊重。
(三)职业尊严感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爱和尊重的需要是人的更高层次需要——尊严。尊严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而职业是最能给予人爱和尊严的。马克思曾这样指出过,能给人以尊严的“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3]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既实现了自我价值——自己的生存、发展、爱和尊重等多层次的需要,又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创造劳动既彰显了自我尊严,又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并赢得了他人、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价值的自我认可中,以及他人和社会对自己身份、地位和价值的肯定及尊重中,劳动者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职业尊严感。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促使劳动者更加敬重自己的职业,激励他们更加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劳动者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职业荣誉感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它既彰显了工匠精神情感诉求的更高层次,又凸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劳动者科学、高尚的职业观和道德观,更是劳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匠精神中的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既把职业劳动者对未来美好物质生活水平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统一起来,又把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统一起来。职业劳动者劳动的目的主要是承担社会义务、尽社会责任,通过劳动把自己的职业同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联系起来,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在自我实现需要的推动下,劳动者通过认真、严谨、负责、无私的工作,创造创新、生生不息、坚持不懈,彰显了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和价值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会产生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事业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情感心理会促使劳动者把自己的职业完全融入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中,并在美的情感体验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之,在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这些积极的心理情感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情感诉求与价值追求,并最终促使职业劳动者实现“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观念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认同感淡化
笔者调查发现,“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职业”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多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所选择的,也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而且很多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只能被动性地甚至逃避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师主动来帮助,随着学习中困难越来越多,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烈的无助感——学习无效、努力无果。考试结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要补考,甚至要重修,就易使他们产生无能感——我不能、我不行。[4]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既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又影响他们对职业的认同。
(二)职业归属感弱化
迷茫、无聊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的生活状态。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要么职业理想太高,要么理想多变,要么没有目标、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他们既不了解自己——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又不了解职业——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情况、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因此,纵使有职业理想也多数是不适合自己的,哪怕是较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也不会去践行。由于他们没有更明确的目标,没有规划和指导实现目标行动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很多学生学习的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什么样的岗位适合自己,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因此很容易产生无聊感和无用感。[4]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被嫌弃、遭淘汰的,没有职业前途、没有发展机会、没有专业方向和目标。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易使他们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用,因此往往会听天由命、自暴自弃,如沉迷网络、谈情说爱、旷课逃课和抽烟酗酒等。
(三)职业尊严感虚化
笔者调查发现,“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较大的就业压力以及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一般性的高职院校的残酷现实和他们在择业上“求高、求稳、求大”的就业心理和择业理想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无望感。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当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无情的。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就业是无路的;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命运,觉得生活、生命没有意义和价值。他们自尊自信不足、自暴自弃有余,很多学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车到山前必有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等心理,以混日子、熬时间、考60分、拿文凭为最高追求。
(四)职业荣誉感异化
受社会存在的职业歧视、啃老、“拼爹”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职业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和职业的价值及作用,不尊重知识和技能、不尊重劳动和职业,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无耻感和无责感。没有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更没有认识到职业是一份契约,承载着责任和担当。相反,在“等”“靠”“要”等心态的作用下,以及“求高、求大、求稳”等择业心理影响下,他们既不以在学校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为耻,又不以挑三拣四、欺上瞒下、无所事事待在家里心安理得地啃老为耻。有的早早加入“啃老族”,有的加入“蚁族”,有的加入“闪离族”。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政策支撑
政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以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1.规划类政策。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应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它应体现在学校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中。工匠精神应体现在教学教研、实习实训、打工创业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更离不开课堂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因此更要体现在关于教学教研的各种工作规划中。不仅要体现在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还要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更要体现在教研科研的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在学校的各类发展规划中,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文件,规范和明确工匠精神培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办法和考核要求等。
2.制度性政策。工匠精神的培育既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撑,又离不开相应制度的保障。因此,要想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化,必需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不仅要确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机制,还要确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更要确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和实践评价机制。此外,还要确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监督机制。
(二)开展专题研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想把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开展工匠精神的教研和科研工作。综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财富,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就业,又有利于促进他们职业生涯的持续健康发展。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既有利于客观、辩证、科学地了解工匠精神,又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途径、与相关课程的融合等问题。
2.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从国家、企业、高校、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探讨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客观、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和价值;二是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教育制度等;三是有利于促进相关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课及其他人文素养课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3.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这一研究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有利于探索和挖掘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且为其他课程中相关精神,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等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4.工匠精神培育与相关课程的融合研究。如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知道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应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5]。因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代表了劳动者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劳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此外,还有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各学院专业基础课的融合研究。这类研究可以为工匠精神培育在课程建设上提供理论基础。
(三)挖掘各类资源,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
高职院校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可以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
1.课程资源。比如在开展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在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时,把工匠精神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在教学教研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资源,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这些课程中去,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匠技”、培养“匠艺”,更能具有“匠心”;积极探索和挖掘专业课程,特别是实习实训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努力拓展各类实践课程的内涵,充分利用实践课程的自身特点和优势,适时地开展工匠精神教育。
2.校园文化资源。比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的景观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可以体现在教学楼、实验楼、实训基地、图书楼的命名上,也可以体现在校园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甚至校训中。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模、甚至是身边的优秀、先进人物的图片、名言和事迹,可以展示在学校的科技长廊里、信息宣传栏里、校报上及校广播中,特别是古今中外能工巧匠的画像、名言等可以张贴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里。浓浓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必然会激发出学生们学习“匠技”、培养“匠艺”、拥有“匠心”的激情以及信心和决心。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的活动文化中。如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设立和举办文化节、劳动节,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
3.网络资源。在校园网中开设工匠精神专栏,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利用大学城和学习通等网络教学教研和学习工具,架起和学生线上线下、课上课外沟通的桥梁;构建微信、微博、QQ等平台,探索工匠精神教育的各种有效途径。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培育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软实力。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家庭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人力资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是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和家庭应该思考、探讨和研究的时代话题。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行政管理人员资源、优秀大学生资源;各级政府应注重开发和利用好时代楷模、劳模、英雄、模范及本部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系统和科研系统人员资源;企业应开发和利用好本单位的优秀、先进、劳模等资源;家庭应开发和利用长辈、亲戚、朋友、同事等资源。这样,社会、高校、家庭和企业共同形成一种合力,大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处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