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电影《归来》个案研究
2019-12-30任彦卿
任彦卿
(太原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12)
当今社会,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字幕是电影中文化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负载词能反映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电影这一媒介的广泛传播,外国观众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见证中国社会的成长。因此,准确地翻译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再现其中的文化信息,不仅有助于外国观众理解电影内容,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播源语的文化。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翻译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如何准确表达源语的文化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和误会,传达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成为字幕翻译的难点和关键。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是一部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影片,表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亲情和爱情。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文革”特色的语言,使其成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要语料。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传达某种语言文化中特有的内涵或联想的词语。它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1]。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存在巨大差异,于是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大量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Peter Newmark把文化分成五个范畴:1. 生态文化;2. 物质文化;3. 社会文化;4. 组织机构、风俗、观念;5. 手势和习惯[2]95-103。Eugene.A.Nida(尤金·A·奈达)认为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3]364。在影片《归来》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例如“组织”“平反”“方师傅”“单位”等等。有的词语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的词语在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这些词语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要使译入语观众准确地理解影片的思想内容,就需要正确地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翻译观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 (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给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潮。在其著作《翻译研究》中,苏珊·巴斯奈特首次对文化翻译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该书中,苏珊·巴斯奈特把翻译作为一门不从属于任何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来诠释。她认为翻译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协商[4]。在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re合编的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含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应该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第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第三,翻译应追求源语和译入语在文化上的功能对等;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要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5]。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作者的意图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6]。文化翻译观要求翻译时保留异国文化,让译入语读者去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因此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异化为主。一些体现源语文化特色的词,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这时就宜采用异化手段,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影片《归来》中反映特定文化的一些表达,例如“代表组织”“划清界线”“摘掉右派帽子”等等,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要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使译语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能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而且能了解其传递的文化信息。
三、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1.瞬时性。电影字幕出现在荧幕上的时间非常短暂。字幕随着对白的结束、画面的转换而消失,因此字幕停留的时间只有仅仅几秒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字幕内容,字幕必须简洁明了。同时在翻译电影字幕时,译者必须考虑观众的阅读能力。如果字幕中出现生僻的词汇,必定会减慢观众的阅读速度,进而影响观影效果。因此字幕翻译还应采用大众化的语言,确保译文通俗易懂,不会给观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2.空间局限性。电影字幕出现在荧幕下方,在原声电影中双语字幕只能各占一行,字幕不能占用较大空间,否则会破坏电影的画面。双语字幕的长度以相近为宜。电影是语言、画面和音效的统一体。画面能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字幕翻译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给观众提供最大化的信息。
3.文化制约性。电影不仅仅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而且也传递一种文化。电影字幕中包含很多文化因素。准确地表达源语文化有助于译入语观众理解影片。而文化的独特性又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文化的翻译方法较多,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加注等方法。而且读者可以翻阅前后的相关内容来理解某一文化现象。但是在电影字幕中却行不通。由于电影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字幕翻译不能采用加注的方法,因为这样既会占用较大的荧幕空间,又会给观众带来阅读上的负担。观众也不能回看前面的情节来理解某一文化现象。因此字幕翻译对文化现象的表达往往不够准确、深刻。
四、影片《归来》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张艺谋执导的文艺片《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讲述的是知识分子陆焉识和作为中学教师的妻子冯婉瑜的感情故事。这既是一部爱情片,也是一部历史片。故事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将历史对人物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陆焉识斯文扫地,妻子冯婉瑜过得胆战心惊,从小接受组织教育的女儿丹丹“大义灭亲”,真实地表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面貌。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回家,然而生病的妻子却不认识他了。社会的大历史改变了这个小家庭。陆焉识和冯婉瑜怀着对彼此执着的爱,在等待和陪伴中慢慢老去。
本文按照Eugene.A.Nida(尤金·A·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对影片《归来》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解析,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政治文化负载词。
1.生态文化负载词。本文探讨的生态文化指的是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等。生态文化负载词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气候特征等的词汇。这类词的含义比较固定,不会随着时间变迁或语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归来》这部影片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用得极少。
例1、原文:去大西北了。
译文:He was sent to the Northwest.
“大西北”是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别称,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总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西北”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知识分子和右派被发配到偏远的“大西北”去接受劳动改造。影片的字幕把“大西北”直译成Northwest。 由于字幕的空间局限性,此处不能对“大西北”进行详细的解释,直接点明其所处的位置,外国观众可以查阅中国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这一地区的特点。在中国版图上西北地区之大一目了然,此处的翻译也就省略了“大”字。
2.物质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衣食住行等。
例2、原文:您的油条。
译文:Hey, your food.
“油条”是我国很常见的一种早点。电影字幕中翻译成food,笔者认为不恰当。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很多中国饮食也被外国人所熟知。例如,豆腐译成Tofu,饺子不再用dumpling,而是直接音译成Jiaozi,馒头也由steamed bun变为音译版的Mantou。许多已经被外国人熟悉的中国食物在译成英语时都采用了音译,保留了中国特色。影片中出现的早点“油条”也有相应的英语表达,即fried dough stick,或者也可以采取音译法,译成Youtiao。从双语字幕音节对等的角度看,翻译成Youtiao更合适。此处影片中的译文food太过笼统,处理不恰当。
例3、原文:冬闲就要过去了。
译文:Winter is almost over.
冬闲是指冬季农闲,是冬季农事较少的时节。陆焉识被押送到大西北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主要从事的是农活。北方的冬季不能进行耕种,没有什么农活可做。此处没有把“冬闲”翻译成slack season,而是只用了一个winter,言简意赅,便于观众理解。
3.社会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与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语言受到社会体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产生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4、原文:按规定要给你落实政策。
译文:You can go back to work now.
“落实政策”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如果直译,势必会让外国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反右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被错误地打成“右派”,送去偏远地区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78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把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的错误结论改正过来。电影对白中的“落实政策”就是指给陆焉识平反后,恢复他的身份地位,恢复他的工作。在英语中这是一个文化空缺的现象,所以这句译文采用了意译,直接说出了落实政策的结果,也就是恢复工作,因此译为“You can go back to work now”。
例5、原文:我们单位。
译文:This is where I work.
中国人习惯把自己工作的地方称为“单位”,而西方人却没有这样的表达。在翻译汉语“单位”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译出它具体的所指,是公司、工厂还是学校等等。电影在接下来的对白中会提到“毛纺厂职工宿舍The dormitory of a textile factory”,这是丹丹单位的具体名称——毛纺厂。例5中的“我们单位”翻译成“This is where I work”,而没有用到具体的“factory”,这样一来,既表明了“单位”的含义,又避免了与下文的“毛纺厂textile factory”重复。
4.语言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词表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包括称谓、方言、成语、习语和俗语等[7]。在电影对白中,语言文化词出现的数量最多,尤其是大量用到称谓词。
称谓词是一种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称谓包含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中国人的社会称谓习惯在对方姓氏后面加上职业、职务或职称等来表示尊敬。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称呼可以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英语中的称谓一般用Mr./Mrs./Miss/Ms+姓氏。有少数的职业、职称可以放在姓氏前作称谓词,例如Doctor White,Professor Bush,Judge Smith。英汉称谓词在形式和语义上有很大差别,在翻译称谓词时不能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影片《归来》中多次出现表示称谓的文化负载词。
例6、原文:李主任
译文:Deputy Li
原文:冯老师
译文:Teacher Yu
此处李主任是街道办事处的主任,“姓氏+职务”的称呼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而在英语中没有“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对等词。由于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此处若详细解释为director of the community office又太过冗长,与源语中的三个字符在音效上严重不符。因此Deputy Li这种权宜译法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把冯老师翻译成Teacher Yu却是不正确的。在英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Mr./Mrs./Miss/Ms+姓氏”,大学教授可以称呼“Prof.+姓氏”。冯婉瑜是中学老师,所以此处应该翻译成“Ms. Yu”。影片中第二次出现“冯老师”的称呼是在陆焉识逃跑后,李主任带农场同志去家里了解情况时,李主任介绍道:
原文:冯婉瑜
译文:Teacher Yu
原文:光明中学的老师。
译文:Of Guangming Middle School.
这里对冯老师的身份进行了介绍,此处的译文也不恰当,应该修改为“Ms. Yu, teacher of Guangming Middle School”。有了这里的介绍,后面的情节再出现“Ms. Yu”时,译入语观众就知道她是冯老师了。英语字幕中用“Yu”而不是“Feng”来翻译冯老师,也是采用了简化原则,便于译入语观众理解。
另外,影片中人名的翻译“冯婉瑜”翻译成“Yu”,“陆焉识”翻译成“Lu”,而“丹丹”却翻译成“Dandan”。笔者认为应该译成“Dan”,这样在名字的翻译上既保持了一致,又易于译入语观众理解。
例7、原文:老徐
译文:Xu
原文:老陆
译文:Lu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词“老/小+姓氏”体现的是一种“亲、疏”关系[6]。而英语中常用昵称来表示亲疏关系。汉语称谓中的“老/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可略去不译。
例8、原文:方师傅
译文:Mr.Fang/Fang
“师傅”一词在汉语中可以指具有某一专业技能或手艺的人,也可以是对陌生男子的尊称。影片对白中出现的“方师傅”前后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分别译成“Mr. Fang”和“Fang”。在影片前面的故事情节中,陆焉识对这位“方师傅”并不了解,一直用的比较尊敬的译文“Mr. Fang”。后来陆焉识得知方师傅曾经伤害过妻子冯婉瑜,所以决定去为妻子报仇。他在方师傅家附近喊“方师傅”时,已经没有了对此人的尊敬,而是充满了仇恨。所以这里的译文变成了“Fang”,这样的处理非常巧妙、得当。
例9、原文:你这叫大义灭亲。
译文:It is for a righteous cause.
“大义灭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在简短的字幕中要解释清楚这个成语的文化内涵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保留其核心思想,就是正义,译为righteous cause。
例10、原文:算你还有心。
译文:So you do have a heart.
这句台词是丹丹拿着父亲的照片回家时,母亲冯婉瑜说的一句话。丹丹因为从小就认为父亲是“右派”,对父亲充满憎恨、厌恶,把父亲所有的照片全部剪掉,抹去家里父亲所有的痕迹。当丹丹骗妈妈说自己保留了一张父亲的照片时,母亲说“算你还有心”。这里的“心”并不是英语中对应的“heart”,而是“良心”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翻译不准确,应该用“conscience”一词,改译为“So you do have some conscience”。
5.政治文化负载词。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历经十年,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称呼、机构、现象等等也是中国独有的。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11、原文:到工宣队办公室来一下。
译文:Please go to the Propaganda office.
“工宣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与其执行相同任务的还有“军宣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干部和战士组成的。影片中把“工宣队”翻译成了Propaganda,笔者认为不是很准确。此处应该体现宣传队的不同性质,即体现“文革”时期“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不同。笔者认为此处应该译为“Please go to the Workers Propaganda office”,强调是工人阶级,而非解放军。
例12、“组织”
刘亮:
原文:发现逃犯的行踪立即报告。
译文:If you know his whereabouts, report it immediately.
原文:配合组织调查、抓捕。
译文:And help the authorities apprehend him.
丹丹:
原文:我服从组织决定。
译文:I will obey the Party’s decisions.
李主任:
原文:你相不相信组织?
译文:Do you trust the Party?
原文:我是不是代表组织?
译文:Am I the Party’s representative?
原文:我现在以组织的名义向你保证。
译文:In the name of the Party, I assure you that.
陆焉识:
原文:谢谢组织。
译文:I thank the Party.
上述例子中都出现了“组织”一词,但是用到了不同的译法。广义上的“组织”并不等同于英语中的organization,不是某个团体或机构,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称呼。丹丹、李主任和陆焉识的台词中“组织”都翻译成Party,表达了丹丹和陆焉识对中国共产党的敬畏,还有李主任发言时的权威。而刘亮口中的“组织”是改造“右派”、抓捕逃犯的部门,是一个权力机构,所以译为“authority”。
例13、原文:今天把你妈从学校叫过来。
译文:I had your mother come in today.
原文:就是代表组织通知你们一件事。
译文: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both.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讲话比较重形式,尤其是在谈公事时,习惯在开头加上“代表组织”,营造一种严肃认真的气氛。影片对白中“就是代表组织通知你们一件事”,是具有时代文化特色的一句台词。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文化特点不应该省略。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译文应该增加“on behalf of the Party”,体现当时的政治文化特点。此例句可以改译为“on behalf of the Party,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both”。
例14、原文:这二位是
译文:This is Deng and his colleague
原文:农场的邓指导员 刘同志。
译文:Comrade Liu from the political prison.
影片中的“农场”并不是指farm。文化大革命期间,接受改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罪犯,而是知识分子和右派。他们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参加劳动,端正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立场。接受改造的人是受到严密监视的,没有人身自由。影片中把“农场”翻译成political prison能够反映出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治因素,也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劳改农场的性质。
例15、原文:当年“革委会”的。
译文:He was a Party official.
“革委会”是革命委员会的简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革命委员会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人员包括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这个例子是对影片中“方师傅”身份的介绍。他以前是革委会的成员,革命委员会代表的是党和政府,方师傅又是其中的干部,所以译文用了Party official,既表明了革委会的性质,又指出了方师傅的身份。
五、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深厚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应充分了解文化负载词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社会生活特征等因素。 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不仅要理解其含义,还要追溯其根源,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尽可能等值地传递文化信息。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经常存在文化空缺的现象,在翻译时,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处理文化负载词,使译文既不失中国特色,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翻译文化负载词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改译法、增译法等。
1.直译法。直译法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最直接的一种办法。例如中国特有的词汇,“功夫”翻译成“kung fu”,“叩头”翻译为“kowtow”,“一国两制”译成“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意译法。对于文化空缺的现象,不能拘泥于语言形式,可以用意译的方法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影片《归来》中的字幕“摘掉右派帽子通知书Notice of Rehabilitation”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右派”是指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也包括少数党员干部。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其余右派分子的帽子,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把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的错误结论改正过来。电影字幕中把“摘掉右派帽子”翻译成“Rehabilitation”,就是采用意译,把纠正错误的意思表达出来。
3.改译法。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英语多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主动句居多。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进行灵活处理,变换语言形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例如:
原文:陆焉识平反了。
译文:Lu has been rehabilitated.
原文:已经正式通知街道了。
译文:We’ve received formal notification.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还经常用到增译法,补充说明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字幕翻译中,由于字幕的局限性,增译法用的较少。
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离不开翻译,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者应尽量保留中国特色,让外国观众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翻译工作者还需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不断研究和探讨,以便把中国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展现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