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2019-12-30李镇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

李镇宏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当下世界的主态势还是和平与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的情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把国内建设好,也要拓宽国际空间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以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以及相关国际问题而提出方案、议题并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权利。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156要认清形势,科学分析现状,解决难题,提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理论以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

一、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一些重大事务中提出意见、方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证明了我们的制度、道路、文化、理论是合理、科学的。但是,我国国际话语权并没有因为中国硬实力的提升而显著提高,中国话语滞后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国际话语权构建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第一,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面临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挑战和削弱。首先是在政治层面推行的霸权主义。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方式,企图对我们国家制度进行渗透、干涉,否定我们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民主问题”大肆作文章,歪曲、抹黑中国,削弱中国国际影响力。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凭借掌握话语权的优势,挤压中国国际话语空间与话语权。其次是企图在经济层面打压、控制。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经验,对中国目前技术“短板”领域攫取更大的利益,企图压迫、控制中国经济领域。甚至有的发达国家违背世贸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则,发起贸易战争,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阻止中国高科技的崛起,压制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最后在文化层面的侵略。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媒体来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企图颠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侵蚀人民大众的思想。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报纸、书刊、杂志等载体进行宣传,大搞文化殖民主义,企图在文化领域入侵,进而渗透、改变人们的思想。

第二,我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在传播技巧、传播队伍、传播内容方面制约了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一是传播技巧不够灵活多样。话语的传播是面向国际社会,受众对象广泛而复杂,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于接受事物的方式、态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话语传播上应注重受众的文化习俗、心理特点、偏好等方面。这样可以减少受众对我们的话语传播产生警惕、排斥的心理。二是传播队伍还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对外话语传播主体还是以官方力量为主,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度还不够。政府层面的话语传播主要还是依靠外交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力度上都还没达到国家的现实需要。此外,在民间层面的传播潜力还有待挖掘。特别是可以通过一些国际的学术交流、国际间企业的经贸往来、旅游、留学等形式表达我国和平、友好的理念,展现我国开放、包容、亲切的国际形象。三是传播内容上缺乏吸引力,不够贴近实际。传播内容还没有很好地本土化,即还没能把我们的话语与当地实际结合转化为受众喜欢的方式。我们的传播内容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在设计上应该区别对待,在立足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同时,也要跟当地实际相结合,寻求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话语传播内容比较单调,在吸引力方面也不足,受众的兴趣不高,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

第三,我国话语的构建缺乏系统的国际传播机制和话语传播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当前我国话语的构建比较多的是侧重在综合国力、国家利益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而在话语的传播与体系机制层面的建设相对不足。话语的传播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一环,我国话语权的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息息相关。当前在话语传播层面研究不足,而且现有的话语体系机制构建也不够完善、全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不足日益凸显出来,而加强对我国话语的传播研究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在传播层面缺乏一个评价体系来评估实施的效果。话语传播只有被受众认可与接受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话语传播缺乏对实施效果的反馈,无法准确了解受众的实际需要,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话语的传播研究,同时还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效果评价体系。总的来说,我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

二、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遵循的原则

中国国际话语权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理论基础上,又能融通中外,具有时代价值。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面向的是国际社会,我们想要得到理解、尊重、认可,以提升国际话语权,那么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

首先是尊重性原则。由于受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我们的话语理论在国际传播中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59。这就这要求我们尊重当地人们的文化习俗、接受心理、个性偏好,不能刻板、僵化地传播。同一个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不能用粗糙、强硬的方式去传播话语,而要以一种友好、温和的态度去实施,更好地得到受众的认可。不同的国家地区,他们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习俗爱好、社会价值观,我们应该在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前提下,以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因此,要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国际的、现代的而又贴近大众、反应现实生活的话语传播,以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其次是实践性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就我国话语而言,它是我们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总结、提升、发展。话语来源于实践又引领实践发展,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中国国际话语权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该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的话语面向世界各国和人民,要不断创新发展,使之在实践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话语每一次的对外传播,就是一次实践,也就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检验。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的是我们对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信,并经过实践证明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对世界的发展提出有益的想法、方案。源于实践的话语理论不仅仅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引导。我们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不仅仅是理论构建,更要让我们传播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并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提高话语理论的质量,构建有影响力的国际话语权。

再次是整体性原则。“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是中国话语从产生到传播再到实现的系统过程”[3],这体现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整体性、系统性。话语传播对话语权的产生尤为重要。同样我们的话语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它包括传播的内容、主体、对象、媒介、效果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话语的传播从产生到传播再到实现、反馈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显得还不完整、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体现的是方方面面,不是某个局部要素的作用,而是统筹兼顾各个部分,协调好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有学者指出:“各国人民的价值准则、习惯和民族传统等的文化心理因素比物资状况、权力游戏或外部援助更重要。”[4]339即在传播内容方面我们应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同时,更要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相适应,让中国话语不断本土化;在传播主体方面要落实主体传播意识,依靠官方力量的同时,着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的传播积极性,通过官方和民间架构起话语的传播支撑体;在传播对象方面应该全面认识、了解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把握群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众研究,做到有目的、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在传播媒介方面不局限于某一载体,应该善于挖掘可以利用的手段,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新媒体、杂志报纸等传播渠道促进话语对外传播的实现;在传播效果方面建立标准、系统的机制,量化检验我们的实施方案,反馈同时又进行调整,以此构成一个全面的话语传播整体。话语传播的整体性意味着我们要看到实施的各个层面,话语传播作为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系统性、有效性的话语传播可以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三、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基本策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5]在国际的重大问题上,中国需要积极参与,提出我们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牢牢抓住国际话语权,展现中国话语的世界性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话语质量,增强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度,构建合理的话语效果评价体系,来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助力,推动它的实现。

(一)提升自身的话语体系建设

建全与完善自身话语体系对于提高国家话语权至关重要。我们在硬实力层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也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建设,即提升、丰富我们的话语体系。不断“以理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出问题、设置议题,对我们面临的重大事件课题发出决定性声音”[6],提高我们话语的质量,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第一,话语构建要与实际相结合,反应现实问题。我们的话语理论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合理性地实施,在实践中体现传播的效果。当前的国际话语权还是呈现出“西强东弱”的局面,我们应该认清世界发展形势,分析我们话语存在的不足,直面现实凸显的问题,剖析症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有步骤、有规律、有层次地构建话语理论。此外,我们要突破西方国家所制定话语的标准、概念、模式,打破西方话语强权在我国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话语。同时,我们在寻求突破西方现有的话语框架时,可以研究、借鉴他们的话语构建的手段,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从中找到有利、合理的因素,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符合我们自己的话语理论。总之,我们的话语构建既要了解和反映中国实际,又要看清世界发展趋势,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二,注重话语理论的科学性、人文性。我们对理论、概念、观点等方面的构建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表达上既要符合现实要求又要具有大众性,同时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话语。我们的话语要朝有深度、有解释力的方向来构建,最终也经得起推敲论证,经得起考验。此外,中国话语的传播是面向国际社会,面向世界人民,需要“有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才有距离的缩小、信任的增进”[7]。即我们的话语不是以枯燥、冰冷的面貌呈现给人们,而是更有人文的关怀和交流。人不仅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感性的一面,也就是话语理论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因素。我们只有从受众的实际出发,对话语进行调整、包装、优化以提高话语的质量和吸引力,才能真正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

第三,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能够保持话语霸权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目前,国际政治理论新概念多半出自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因此。一方面,要发展和繁荣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国家的思想和理论产生的基础,因而也是高质量话语的一个重要来源。话语包含诸种要素,如概念的创新、话语逻辑、说服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基础等,只有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才能赋予。另一方面,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优化。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各种话语阐述的价值基础,也是话语体系的灵魂。国际话语传播涉及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阐释、把控、监测等多层面的调控动作,面向的是纷繁多变的国际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提法不断创新,对内容进行凝练、优化从而最能表现我们的真实诉求和面貌,表达对世界人民有益的世界性话语。

(二)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话语传播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我们的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传播平台的建设、完善传播人才与机构的建设、改善和提升传播话语表达来提高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第一,加强国际传播媒体的建设。当前我们的传播媒体和传播平台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话语传播。我们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加强国内主流媒体自身的建设。主流媒体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传统优势以及信息化的新本领,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满足受众的多样性、多终端的信息需求。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其他商业类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平台更加有序、规范的发展。最终,在国际上不断提高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为我们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占据制高点。此外,要积极构建国际传播平台。我们的网络媒体要“走出去”,发展在海外的传播阵地,提高我们传播的时效性、精准性和前沿性。

第二,完善话语传播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构建专门的话语传播机构来确立传播的思想前沿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为话语传播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传播提供理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这需要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技能,掌握未来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技术,包括基本的操作方式、精深的专业知识、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以不断提升传播队伍的质量。我们培养的话语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有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还要拥有国际视野,善于去捕捉舆论焦点,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去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来进行话语的对外传播。总之,我们要加强话语传播人才培养,打造一批思想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国际传播队伍。

第三,提升和优化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世界形势在不断变化,变得纷繁复杂。我们的国际话语传播也不是一成不变,应该要适时的创新与发展来转化话语表达。一方面,我们传播的内容既要反映我们中国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又要展现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特色对外话语。即我们在传播内容层面不断调整和完善,使话语传播更加具有持久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话语传播需要有技巧性。我们话语传播要注意受众的差异性,在方式上要注重合理性问题,把握适度原则,用温和亲民的语言循序渐进,转换我们的话语,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不断融入到当地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中,以实现我们话语的本土化。我们要不断创新、完善话语的表达来传播积极的、可信赖的、友好的新时代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

(三)构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体系与机制

目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在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这些成果来看,话语传播作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研究,特别是在话语的国际传播体系与机制层面应该着重健全和完善。

第一,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国际话语传播机制。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不仅致力于路径建设,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总结,最终上升到机制的构建,为话语的传播提供保障。传播机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总结,从而形成一套合理的理论。话语的传播涉及范围广,情况也复杂。我们应该要明确话语传播的主体,了解与把握受众的差异性,完善与创新传播的内容,利用与挖掘传播媒介,重视与分析传播的效果,构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话语国际传播机制。传播机制的确立,有利于把握话语传播的大方向,提供思想的指导,使之更加有针对性地往前发展。

第二,建立标准、规范的国际话语传播的成效评价体系。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涉及到话语的产生、话语的传播、话语的成效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我们应该要重视传播效果对现实的反馈。我们的成效应该包括传播前的评估和传播后的评价。一方面在话语传播前,由于理想状态与现实不一定都切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8]。因此我们应该对话语传播在实践中进行预期的目标定位,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提高我们的可预知能力。另一方面在话语传播后,我们应该对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反思,既要看到有成效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一面,并对不足之处找出解决方案。由于存在话语传播前评估与传播后评价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效果评价体系变得尤为重要。成效标准评价的考量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传播的内容是否合理规范、有吸引力、有特色,传播主体是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思考,传播媒介是否利用好,传播对象是否愿意接受等层面。话语传播的量化考核可以认清当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优点,这样可以对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而对合理成分则继承和发扬,不断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第三,构建动态、灵活的国际话语传播的监测系统。话语的传播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时机是否允许、环境是否有变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监测系统对其进行密切关注。由于话语传播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未知的状况,我们的监测系统应该动态地建设,对出现的问题可以经过分析后进行调整。此外,关于话语的传播,通常比较注重在传播前的预估和传播后的评价,容易忽视传播进行时这个阶段。那么应该加强对这个阶段进行实时追踪和反映,这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两个阶段的问题,得到的信息也会更加全面、真实,这样有利于准确解决不同阶段不同的问题,创新和完善传播机制,提高话语传播的实施效果,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