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2019-12-30邹婧祎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民族

邹婧祎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关于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讨论。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在学科建设领域对相关研究提出了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方面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既可以对研究现状有宏观的了解,又可以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和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需要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研究格外关注。基于以上出发点,本文从以往对民族地区或者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研究以及教育的民族特色相关研究入手,进行文献梳理。

一、“双一流”建设的相关研究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是我国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提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自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审议通过并发布以来,学者们展开了对“双一流”建设重要意义与路径的积极探讨,在深入研究分析后提出了诸多策略建议。一流的学科建设对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期刊高级检索为条件,时间范围设定为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可以检索出10529条结果。在此基础上加入并含“民族院校”的检索要求,可以检索出46条结果。由此可见,对民族地区的学科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以“双一流”为主题,时间限定自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至今,可以检索出2012条结果,由此可见研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各类研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当笔者加入并含的“民族”主题时,仅搜索到41篇文献。“双一流”建设既是民族院校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挑战,能否正确理解并把握住“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机遇,是关系到民族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教育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陈达云在《民族院校“双一流”建设思考》一文中,结合民族院校的背景分析了民族院校发展的难得机遇,指出了注重特色、提高效率,认真贯彻理解破除身份固化的重要意义。民族院校必须乘势而上,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建设“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通过学科集群化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开放办学,对内获得兄弟院校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对外推进学生生源、教师队伍、教育内容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国际化。杨胜才在《“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抉择》一文中,也对这一政策在民族院校的实施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建设方案是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倚靠适时的发展阶段,拥有一定基础的合理调整的正确路径,为民族院校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特色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民族院校只有不忘初心、不改衷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践行宗旨来定义和丰富“一流”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发展来诠释和标举“特色”的精神价值,才能提质增效、实现目标、发挥功能、彰显特色①。

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体现在办学特色方面。卞成林在《聚力打造边疆民族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特色》一文中,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阐述了依托区位优势建设“中国特色”大学的思想,认为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办学目标应该针对特殊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民族英才②。刘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一文中认为,民族院校立足关键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民族院校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指导,应该重点发展民族学等优势学科,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基础,在实践中总结、明晰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③。

韩习祥、梁传杰、张文斌的《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则从省域的层面,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观点包括“双一流”建设布局应充分契合当地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各个要素都需要在有助于区域中长期发展的前提下设计进行。与此同时,要明确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与区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推进“双一流”建设顺利进行以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助力④。

二、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

(一)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价值和意义的探寻

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的教育研究,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关涉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输入建设发展力量的源泉。

翟亚军在《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他从学科建设模式的角度研究分析指出了学科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提升自主创新中的重要地位⑤。这不仅是对普通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指导,而且也对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有一定的启发。陈达云的《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则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角度分析认为:“学科建设作为民族院校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本建设,对于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民族院校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战略高度研究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对于科学定位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陈达云侧重分析了社会的现实需求,认为民族高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各类专门的人才需求又需要学科建设的合理规划布局配合实施。时代是发展的,学科建设也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拥有同样观点的张京泽、杨蕤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重要纽带,汇集了师资、专业、课程的发展与调配⑥。学科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性、内涵性、持续性。这些观点均是从实际的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行的分析。

(二)对民族地区学科建设发展困境的相关研究

认识到民族地区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后,学者们对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进入了具体的发展探索阶段,面对新时代、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步伐,民族地区的学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在探索发展阶段遇到一些困境。

喻永庆、孟立军在《民族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一文中对教育学科进行具体深入分析研究后认为,我国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筹规划没有做到全面完善,对民族院校的特色体现还不够,能力水平相对弱势的学科团队无法充分借助科研平台取得成绩,因此很容易丧失积极性,制约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⑦。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做到技术创新的思想转变,无法将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就没有办法真正践行学科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除了客观因素造成的发展劣势,民族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经费不足的压力、人才缺乏的现实、对民族特色的要求导致出现了科研成果有限、高校之间学科竞争大于合作等问题,这也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所在。雷召海的《浅议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认为,要从认识上加强,观念上进步,稳步发展,纠正发展实践中的偏差,充分考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的需求⑧。雷召海主张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树立适应形势需要的学科建设理念;认真抓好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对口支援或者合作共建;强化“特色学科”,创建“品牌专业”;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在非特色专业中体现民族和区域特色。

在对具体高等院校的实践案例分析方面,朱雄全的《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充分阐述了学科建设作为平台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更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⑨。结合具体的发展现状分析,朱雄全认为,中央民族大学学科结构有待调整,学科方向凝练还不够用,学科队伍建设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际合作与顶尖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体现,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不足,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三、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

认识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及面对的主要困境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是学者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宣勇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实现三个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学科建设正确、合理的发展路径应切实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遴选重点学科从单一的“竞争选优”向与“择需布局”相结合转变,这是从根本上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助力。二是实现从经费投入的“要素驱动”向制度供给的“创新驱动”转变,从模式上转变经费的作用与投入。三是学科组建从“被动组合”向“自觉组织”转变。使学科生长和发展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姿态。

面对民族院校实际问题,张京泽、杨蕤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着眼于民族院校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民族院校的优势,认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学会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出的多元文化氛围这一宝贵的资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业成就上的问题与压力,借助差异化教学为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环节提供办法和思路。

张雷生、辛立翔在《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研究》中从模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再次阐述了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环节的重要意义:“学科建设模式的正确选择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自主创新逐渐成为各项发展竞争制高点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顺应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拓展和挖掘学科外延与学科内涵,赋予学科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向世界高水平大学或者一流大学迈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具体路径选择方面涉及到整体上的发展定位,突出了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特色的利用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李枭鹰的《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学科建设原则的角度对学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阐述。李枭鹰认为,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的原则就很容易事倍功半,而原则又因主体的背景和目标的不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⑩。他从适应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重点建设原则、突出特色原则、生态优化原则、系统性原则这六个方面对学科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四、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思考

我们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我国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供了相关的解决思路。我们从研究者的已有观点中可以发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具有民族的特殊性这一观点已经被多数研究者认同。在具体的实践中,具体应该怎样对待教育的民族文化背景,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一,对民族地区特殊文化背景的人才培养研究还不够完善。已有的研究比较多的关注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具有民族的特殊性,更多地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探讨,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分析较少。同时,对于民族特殊性的理解多偏向于传统落后的观念,没有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概念界定与理解。

第二,对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定位还不明确。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关注了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影响,但是更多的关注点依旧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方面。这种关注工具理性的视角,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变成了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形态不仅是工具理性的定位,还要注重与价值理性的结合。人才的培养不只是社会的需求,更是人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现。

第三,对民族地区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讲,任何标准的、统一的、通用的观念都是片面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具有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民族特色上。教育的民族特色不能只是单独层面的分析研究,而是应该将它置于社会中、群体中进行研究分析。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在社会之中进行研究,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民族特色对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影响,才能理解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

[注 释]

①杨胜才.“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2):5-9.

②卞成林.聚力打造边疆民族院校“双一流”建设的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38-39.

③刘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120.

④韩习祥,梁传杰,张文斌.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3-46.

⑤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⑥张京泽,杨蕤.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民族院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6):11-15.

⑦喻永庆,孟立军.民族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建议[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7.

⑧雷召海.浅议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6):177-180.

⑨朱雄全.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4):5-11.

⑩李枭鹰.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高教论坛,2005,(1):62-64+69.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